科技猎
立即注册,自主定制私人频道
什么的科学家
本页是关于频道"什么的科学家"的所有博文,按照时间倒序展现。实时更新。
总数
36
第
1/4
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科普?
虎嗅网
•
8月前
在笔者之一前段时间于返朴上发表了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赞成科普,却乏于行动?》 一文后,收到不少科学家和科普同仁读者的反馈,其中有权威科普媒体的同行指出,在科普受到重视以来,说做科普对科学家没有好处并不准确,实际上是可以名利双收,收点劳务费,还多一个传播自己的渠道,只要有点时间,很多科学家都愿意
美国科学家宣布的室温超导,到底意味着什么?
虎嗅网
•
1年前
3月9日,科学领域出了一个重磅消息,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实现了室温超导,这一消息引爆了人类物理界,甚至被认为锁定了今年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室温超导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呢?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聊聊室温超导这个话题。
称之为天才的科学家,都是什么性格?
虎嗅网
•
2年前
詹姆斯·格雷克是一位美国科普畅销书作者,他曾写过理查费曼和牛顿的传记,在他看来,费曼和牛顿的性格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也存在共性,而这也是大多数被称为“天才”的科学家所具备的:内心孤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高度集中力、对抽象事物狂热。(via Big Think 92Y)
科学家众筹也要做的AI大模型,究竟是什么?
虎嗅网
•
2年前
听说过众筹游戏、众筹电子产品,但你听说过众筹人工智能吗?从2021年5月开始,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发起了一个开源项目,名叫Bigscience。Bigscience是一个拥有1760亿参数的自然语言处理AI大模型,可以应对不同场景的不同工作需求。
计算机科学家证明,为什么更大的神经网络可以做得更好
IT思维
•
2年前
公众号/ ScienceAI(ID:Philosophyai) 编辑 | 萝卜皮我们的物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生的拇指。但如果进化给了我们额外的拇指,事情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善。每只手一个拇指就足够了。神经网络并非如此,这是执行类人任务的领先人工智能系统。随着他们变得更大,他们已经掌握
奇客 计算机科学家证明为什么更大的神经网络表现更好
奇客资讯
•
2年前
人类多亏有对生拇指。但就算演化给了我们更多的拇指,情况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每只手有一个拇指就足够了。神经网络不是这样,神经网络是执行类人任务的先进人工智能系统。随着它们变得更大,它们就能掌握更多。这会让旁观者大吃一惊。基本的数学结果表明,网络应该只需要这么大,但是现代神经网络的规模通常会远超出预测的需求—
全球首个「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诞生,科学家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雷锋网
•
3年前
作者 | 杏花编辑 | 青暮活久见!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创生命繁衍新方式!大家印象中的机器人是不是还停留在铜头铁额的机械体?亦或是由钢筋混凝土或者粗重木头制成的庞然大物?这不,科学家马上安排了一批活体机器人,划重点,全球首批!而且,这些机器人还会自我繁殖......这是由来自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以
生命科学家、博士纷纷加盟,这家新成立的“百图生科”有什么神奇之处
砍柴网
•
4年前
让更多疾病可预警、可控制、可治愈,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懈追求,也是实现 科技 强国的重要环节。9月25日,由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李彦宏牵头发起,BV百度风投CEO刘维联合创始的生命科学平台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将致力于加速创新药物和早筛早诊等精准生命科学产品研发,使人类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更
科学家识别了蚊子感知温度的基因,但对于减少叮咬没什么效果
奇客资讯
•
4年前
科学家识别了蚊子感知温度的基因,但对于减少叮咬没什么效果2020年02月11日 14时17分 蚊子会通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皮肤温度识别叮咬的目标,其中温度感知蛋白被认为是关键,科学家想知道如果识别感知温度的基因,然后对其进行修改是否能降低蚊虫的叮咬。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
中国科学家丨WiFi化身成养老装备,背后的非接触感知技术究竟是什么?
亿欧网
•
5年前
跌倒成为意外死亡的头号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摔倒,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两亿,每年有4000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 全国调查显示,老年人的跌倒有一半以上是在家中发生的,因此居家养老非常重要。 有这样一批科研人员,利用家中最普通的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