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内 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谓的享乐时代是不可能有的。现代普通人的物质水平完爆以前的皇家贵族,你享乐了吗?很大程度上,人的幸福感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和别人对比,和过去的自己对比。如果你现在年入三十万,在大陆来说算可以了,但和你中学同班了六年的那帮同学最少都四十万起,你照样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社会天梯上的排名是基本不会变的,而且每一个时代总会有大量新的稀缺的东西,你得不到稀缺品,因为稀缺品的分配主要看排名,你就不开心了,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以前看过了一本书叫《Race against the machine》。每有空闲我就不禁会思考我们在做的这些事情。看过很多人写的书和文章,比如KK的《必然》,看到他们的态度是乐观的,大体就是“过去也有过很多次大变革还是适应过来了”“人们会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发现新的工作的”,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现在的情况跟过去大不一样啊。没有哪位大师在提出大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因为世界还没有足够疯狂,悲剧还没有足够触目惊心。
如果是时间跨度更大一些,也许大家还能更容易适应一点,就像过去工业革命革掉工匠们的命,那是一个钝刀割肉的过程,割着割着这一代人也就老死了。但我们的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了,我们一生必然会经历好多次革命,也许每十年就一轮。零零后应该是比较能够适应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出生的年代就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但是更多的人呢,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做好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改变工作内容的心理准备的?即使是日新月异的IT行业,绝大多数人都在忧虑着那几个经典的问题“我三十岁了还能做**吗”“三十五岁还能写代码吗”“有时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这句马化腾说他们产品经理的)。是的,我们都还没有适应这个进入快车道的时代。
机器眼下正在取代的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身强体壮的劳动者,比如说美国开货车的彪壮司机们正在面临自动驾驶的威胁。就算你有强大的工会让老板们不准炒员工,要照常发工资,事情并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福特,我不炒你们可以,你们每天就来一个屋里坐着发呆吧,不准上网不准开窗看风景,你拿我钱,我恶心你。我还要把工厂搬到别的州别的国家去,那里是新的环境,更低的税收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友善的工会,机器人爱用多少用多少,效益怎么高怎么来,没有那么多历史的负担。
世界不可逆转地在向高人均产出发展。whatsapp五十几号人做到190亿刀,特斯拉十万级的产能工厂里也没几个人,spaceX一年几十亿刀的订单也就一千来人。中国也在往这个方向走的,IT行业自不用说是高人均的,制造业也在逐渐增加使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美国农民只占全国总人口1%,却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有了专业的搜索引擎来查案宗,一个律师就能顶过去两百人;有了云技术,whatsapp估值几十亿刀时候也只需要两个半后端。全球产值当然是在飞速前进,失业也在困扰着各个大国,失业早已是各大国们的政治主题。美国竞选最振奋人心的口号绝对是“抵制中国,把工作抢回来”,相信工业回流美国就能解决失业问题的人不要太天真,能回流的都是不用低端劳动力的,增加不了多少个就业岗位。
短期而言,机器是不会一下子取代大多数人的。有一些机械的、长时间集中精神的、固定套路的工作,比如产线工、司机、配药师的,机器比人还擅长,你就别做了。这些是一不留神就取代掉了你的。很多工作需要人搭配机器做才最高效,这些工作是主流的新工作。不过在你和机器协作的过程中,机器一定会不断学习优化的,在单一专业的工作内容中,机器逐渐又会把人赶出去的。业务沟通事务还是人跟人的,人跟人之间做比较好的事还是人比较擅长。审美是模糊的、社会性的,这个还是人比较擅长。
单从个人物质增长看,科技的发展是 极 好的,那些易于复制的产品都容易进入你的购买力范围中。从这个角度看,那些随大流的人其实都问题不大的,比如码农,安心地码字搬砖,来什么技术就学学,来什么业务就做做,工资随社会产值自然成长,社会天梯排名基本不变,生活其实还是不断在改善的。
若论生活质量,中国古代的皇帝能看到电影吗?能坐上飞机吗?生了重病后好治愈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清朝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天花是古人无法应对的病毒,而现代人类早在 1980 年就宣布根除天花,没有人会再死于天花病毒。
但是...
幸福感这个东西吧,很多时候来自于比较。本来你觉得自己有房有车,照理说生活是不错的。但如果同事们都是富二代,今天马尔代夫散心,明天坐热气球上天。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过得没那么幸福。大多数的人,天性里就带着爱攀比的基因。你我都难免俗。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带领我们的生活质量走上新台阶。但如果要过得「有幸福感」,还是要有高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依然保持职场竞争力??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带来时代的进步,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一方面孕育新的工作机会。
中国有很多逐步消失的手艺人。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而现在,我们走进商场,蚕丝被、羊毛被、大豆纤维被子... 玲琅满目应接不暇的备选项。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曾经体面的职位的消失。
当然,技术会淘汰生产力落后的旧职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的生产力更高,收入自然也更高。看看程序员的工作年数和收入,BAT 的优秀应届开发,都能拿到二十万的年薪收入。
甚至,如果我们把「淘宝网红」看做一个职位的话,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新工种,收入远高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
知识是未来最大的红利。没二代的命,但有知识又能动手干活,生活就不会太亏待你。而且要有持续学习持续自我更新的态度,因为这个时代里,所有人都永远是菜鸟,保持更新进步会让你偶尔比别人飞得快一点,因为没有人永远都能抓到对的节奏。
材料科学、聚变能源这些在二十年内有可能不会出现大进展,但是机器智能的发展却一定是非常迅速的,导致很多人失业是就在眼前的事。我有个同学移民去美国之后读了药剂师,这种职业是要读好多年有相当高的职业门槛(应该是行业协会之类的人为制造的门槛),还没毕业的时候,这个岗位已经有大量机器在替代她们了,现在在阻碍机器进入的主要力量是工会和行会这些力量了,但这撑不了多久的。我举的这个例子算是那种有不小文化要求的岗位了,而那些制造业之类的,你看看珠三角的工厂看看富士康就知道了,机器人大批大批地进驻。用富士康的一个产线管理人员的原话说,“一开始我们也是不接受机器人的。后来发现机器人很好,不用睡觉,又听话,不像那些工人那么难管,太省心了。”富士康的机器人是用三年就可以回本的,又不会跳楼,简直不要太爽。当然很多小工厂是还没有动力去换机器的,毕竟前期投入会比较大,而且小工厂的业务随时变,目前的机器人还只是适合那些大批量的业务。很不幸又有幸的是,那种能快速学习做新业务不需要重新编程,只需要一个师傅手把手教它做几遍就能学会的机器人也已经有了,只是目前还比不上原来那些机器人的力量和精度,但这只是短暂的时间而已。
看到没有,大批大批的人马上就要失业了,到时候怎么解决就业怎么维稳就会变得越来越严峻了。不只是中国这样的,全世界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社会进步,信息量骤增,人类需要人工智能帮助其工作;
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正视这个趋势:熟悉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的人,能占得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更的红利,并从中分得一杯羹。而悲观抵触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