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威腾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4月19日报道

编者注: 人工智能 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应用的涌现让不少的人感受到了压迫,因为无数的岗位或被取代。而下文则将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成果以及对未来的预测。

谷歌 创意实验室的“创意技术专家”Dan Motzenbecker不久前表示:“在手机或电脑上画画太麻烦了,所以我们设计了基于网页的新工具AutoDraw,将机器学习与艺术家的绘画相结合,帮助你画画。”

AutoDraw是谷歌人工智能的一项实验,这款跨平台工具希望能让所有人——无论艺术天分高低,都能信手涂鸦出一幅画。它能猜出你想画什么,然后提供图片库让你选。“不会画画?不要担心!”,这是这项试验的初衷。

首先,AutoDraw是一款非常有趣的工具,很容易让人上瘾——这点大概不用多说。其次,它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作为创作工具,在文本搜索引擎上也具备同样的功能。想象一下,如果你只需输入“海豚”两字就可以让软件帮你画出来,那还要费事动手指干什么?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不过,输入文字有什么意思?所以谷歌并没有展示这一工具。

AutoDraw上线几天后,谷歌又展示了其科学家进行的其他项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学会画简单画。他们对循环神经网络(RNN)进行了训练,用的是去年上线的“Qiuck,Draw!”应用中的用户作品。这款应用很有意思,比方说你画了一只长颈鹿或蝴蝶,它会根据你的作品猜测你画的是什么。之所以要用真人作画训练,是因为谷歌希望RNN能够像人一样,也有线条重叠、扭曲这样的自然失误。

我们不断看到,艺术和算法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但这是否也意味着,未来的人是否与创造力,也就无足轻重了?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兴起

近期出炉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作为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一部分,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到2020年,自动化将抢去500万岗位。当然,新岗位的诞生也是必然的,必方说IT和数据科学领域的工作将会大幅增加。

制造、生产等工作预计将受重创,而另一份报告显示,在未来20年里,还会有10万多法律从业人员下岗。

这些也就罢了,但是艺术……艺术可是神圣的啊。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电脑不可能拥有与人一样的创造力,对吧?可是,我们已经看到机器智能和自动化对艺术界的影响了。

Prisma几秒钟就能把你的照片变成超现实艺术作品,既然有这种工具,当你想画个风景图,或给孩子画张素描像时,还有必要雇人来做吗?有读者可能还不知道,Prisma是一款手机应用,运用神经网络对每张照片进行分析,并为用户提供多种艺术风格。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在一次采访中,Prisma Labs联合创始人Alexey Moiseenkov透露:“我们的应用运用了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把图片重新绘制一遍。我们通过分析大量照片,找出了典型的形式和线条,在实际使用中,Prisma会按照用户选定的风格,用学习到的线条绘图。”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Prisma等工具比人类的创作要好得多,未来还会越来越强大。如果用户仅凭DSLR相机、三脚架和一款Prisma类型的人工智能图片绘制应用,在手机上按下几个按钮,就能在几秒钟内得到一张“手绘”家族肖像,那谁还会请专业画师呢?

将来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艺术家和艺术品经销商根据作品的“手工度”来定价钱——“100%人工绘图”标识将成为人类创作与机器创作的唯一区分。

不过,算法想要颠覆的,可不只是艺术行业。

设计行业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多年以来,Wix和Weebly等网页自动设计服务让菜鸟也能开发HTML5网站,它们用拖拖拽拽的方法取代了复杂的编程工作。对于不需要多少深度功能的基础网站来说,这些工具就已经足够了。但人们仍然需要程式化、简单好用的网页设计模版,这也就是为什么专业设计师和程序员仍然能靠技术养活自己。

去年6月,Wix上线了一款网页自动设计服务,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名为Wix ADI。

Wix ADI根据现用户的网站中收集数据,用于“滋养”自己的人工智能服务。网站开发人员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提出关键要求——比方说网站主题、分类等等。Wix会根据你的业务类型和所在地区挑选相关照片、文字和排版结构。

Wix ADI主管Nitzan Achsaf在发布会上说:“Wix ADI不仅仅是一款最新的网站开发工具,更奠定了网页设计市场的新标准。我们走在行业前沿已经近10年了,现在,作为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供应商,我们将让网页设计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东西。”

并且,Wix承诺绝对不会有任意两个网站一模一样。

今年以来,类似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网页设计平台不断涌现,并获得了大量融资。举两个例子,TheGrid出售人工智能业务已经好几年了,B12去年推出了一款类似Wix的测试版产品,吸引了1200多万美元融资。

DIY网页和应用设计工具到底能不能让“菜鸟”赶上专业设计师和程序员,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业内多年。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突破人们的期待,那些反对者也越来越愤怒。虽然这类工具的实用性取决于网站的开发目标,但如果在一个像谷歌那样包罗万象、简便友好的网站上点几个按钮就能完成开发工作,那还要聘请专业设计师和程序员干什么呢?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机器已经足够强大能取代专业网站开发人员,而是人工智能正向创造性行业渗透,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一天天变强。

音乐行业

算法能否创作出比肩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甚至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有可能。不过不是现在,至少说近期无法实现。

去年9月,各大网站头条都在惊叫,第一支人工智能流行歌曲已经创作出来了。确实是吸引眼球的消息,但并不完全准确。 索尼 研究人员使用专业的Flow Machines软件,对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训练。训练后,这套系统兼具“风格转换、优化和互动技能”,能够编写任意风格的歌曲。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首名为《老爸的汽车》的歌,模仿披头士乐队的风格,真的,还不赖。

不过,如果准确描述这个作曲过程,我们应称之为“人工智能辅助作曲”。

这首歌的歌词和编曲由法国作曲家Benoit Carré完成,计算机只提供了流行音乐所共有的特点。其实几年之前,索尼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研究音乐创作工具,今年年底,我们或将听到一整张由人工智能作曲的专辑。

索尼并非唯一一家钻研音乐制作的公司。去年,谷歌宣布启动M Agent a项目,由Google Brain团队负责,致力于探索机器学习技术能否“创作出扣人心弦的艺术和音乐作品”。今年初,这家互联网巨头推出了互动版人工智能Duet,用户可以在这款应用上弹奏虚拟钢琴,和计算机系统斗歌。

另一边,伦敦创企Jukedeck正在攻关一款人工智能作曲工具,能够自主创作音乐。为了方便视频作者快速找到合适的背景音乐,Jukedeck正在训练深度神经网络,使其了解如何创作、改编音乐,最终,终端用户能够定制自己所需要的音乐。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眼下,全世界的吉他乐队、DJ和管弦乐队还无需担心太多。虽然计算机在“写歌”上越来越厉害,但艺术家们最大的担心是,如何在按需流媒体时代赚钱。

2014年,Spotify收购了音乐智能和数据平台Echo Nest,加大在音乐推荐上的投入。Spotify的明星推荐产品叫做Discover Weekly,一份个性化歌单,通过分析用户在Spotify上听过的音乐生成。

Spotify会分析用户的听歌历史,然后和其他用户的听歌行为进行对比,找到经常一起出现的歌。这一技术已经不能用好来形容了,简直棒呆。尽管面对着来自 苹果 的强势竞争,但在利用算法和自动化技术提供音乐推荐这场大战中,Spotify是毋庸置疑的赢家。

电脑推荐的好处在于,它所了解的音乐一定比人类DJ要多得多。算法生成的歌单永远是独家定制,而DJ推荐难免存在偏见。

无独有偶,另一款应用Shazam可以分析音乐结构,告诉你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演唱者是谁。你只需拿起手机,按下按钮,等待它识别就可以了。用这款应用来发现音乐,整理出那些偶然入耳的歌,倒是非常不错的办法。这类科技让所有人都成了音乐行家,却不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你什么都不用知道,会点按钮就行。识别出歌曲后,Shazam会直接跳转至Spotify或者iTunes,简化播放或购买过程。

Spotify和Shazam结合,将对凭借知识取胜的作曲家和DJ带来重重一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歌曲信息,当你知道Spotify上有最符合自己口味的音乐时,还要注意广播里的10佳排名榜干什么呢?当你能轻轻松松用Shazam识别出陌生歌曲时,还要着急找小伙伴问什么呢?

写作行业

第四次产业革命:当数百万人工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会被AI颠覆吗?

我们很难想象,会不会有一天机器能写出世界级的小说,不过技术人员们在往这方面发展这倒是真的。遣词造句并不难,难的是在创作一篇故事的同时,确保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充满智慧和激情。想必研究人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在生成新闻性内容上,机器已经有所建树。去年夏天,美国联合通讯社(AP)宣布将和Aut Omate d Insights携手,在棒球赛事报道中使用算法生成的文章。在此之前,联合通讯社已经和Automated Insights合作了多年,利用电脑制作了上千篇营收报告。

Automated Insights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编纂成新闻故事。芝加哥公司Narrative Science拥有一种类似技术,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商务智能服务,或者说“数据讲故事”。

Narrative Science首席科学家Kris Hammond说:“或许有一天,机器会获得普利策奖,我们可以挖掘到数据背后的故事。”

有人担心,未来算法会取代记者的工作,对此,联合通讯社此前曾表示,拥抱机器报道,更多的是为了拓展报道范围,而非消灭记者这一行业。有了机器报道,联合通讯社可以报道更多的美国职业棒球小联盟赛。

Automated Insights的首席创新官Joe Procopio表示:“机器内容从未试图取代人工内容,它是另一种工具,另一支让记者背后发凉的箭,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我们使用这种工具,是为了进行数据科学分析,减轻记者的负担。这样一来,记者能有更多时间进行采访、论证工作,这更符合记者的工作本质。”

算法能否取代人工,最终取决于是否高效,至少说在商业领域是这样。

问题是:算法能否在省时省钱的基础上,还不降低出产质量?

“在利用自动化技术编写新闻故事时,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Procopio说,“第一,这些数据是否足以支撑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第二,自动化在特定商业案例中的使用,是否值得你去节省这些时间和资源。”

那么,机器是否能通过训练,根据文体要求——比方说营收报告、棒球赛事报道或讣告——来改变写作风格?答案是肯定的,并且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出现了。那么,机器能写出音乐会乐评或采访稿吗?

只能说:有可能。这背后的取决因素在于,平台数据质量是否可靠,以及为开发这一系统所做的训练是否划得来。

发展进程

自动化在多个行业对人工岗位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在这当中还包括创造性工作、流媒体服务等等。

这不仅仅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拥有创造力,这是我们和机器的本质区别,如果机器将要让我们从创造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人类还需要创造力吗?

从积 极 角度看,如果电脑的绘图比人类更自然、更精美,那么它可以当我们的老师,或辅助艺术家工作;此外,还有一种论调认为,人类永远都会追求创造性工作,或者自己动手。因为当你只需按一个按钮就能作画时,绘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当然了,20年以后是否还存在这样的工作,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当科技能为人类“修正”所有错误,比方说文档里的错别字,绘画里歪歪扭扭的线条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渐渐丧失创造能力。我们再也不需要记住发生过的事情,或电话号码,或是去外婆家走哪条路,因为一切都能在手机里找到。长此以往,这必将影响人类的记忆力。

同理,如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有工具“帮助他们”,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不过,也无需过于担心。目前,机器还未拥有独立完成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只是修补边边角角,甚至仍然需要人类协助。对创造力要求极高的工作——比如写小说、调查类新闻稿等等还是需要人类完成,短期内电脑也不可能取代。

在这里我们要提一部去年制作的科幻电影——《阳春》(Sunspring),这部电影由真实演员演绎,但剧本出自机器之手。其灵感来自之前Alphabet旗下AlphaGo人工智能系统在古老的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顶级选手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剧本由“名为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的循环神经网络”创作,非常有趣,虽然没多大意义,但它提醒了我们,机器离创作优质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远了。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区别人工智能和“算法智能”,前者意味着电脑具备等同人类的思考、理解和适应能力,后者则表示利用数学知识来促进人与机器的协作。

Phil Tee是Moogsoft的董事会主席兼 CEO ,这家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算法智能服务。简单说就是,Moogsoft通过修改算法,来帮助企业完成琐碎的运营工作。

Phil说,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胜任需要人类智慧的工作,比方说视觉感知、语言识别、决策制定、翻译等。而算法智能则是使用数学原理来帮助企业解决不断变动、不可预测的大问题,比如IT环境等。算法智能其实是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可言的。

Phil的话说到了点子上。使用算法来预测你喜欢哪种音乐或电影确实智能,但它本身不具备创造性。它或许能把工作做得比人好,但并不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因此,虽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算法智能来优化、简化运营过程,希望以此甩开竞争对手,但艺术本身并没有受到直接威胁。

但是,会不会有那一天,计算机能够独立写完一本书,编出一首曲子,创作一部电影呢?

“那是肯定的,但通向这个目标需要实现的技术进步太多了。”Phil补充说道,“今天我们一般使用的神经网络大约拥有数百至数万神经元,还不如一只海参聪明,要知道海参大脑里有18000多个神经元呢。开发出一个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机器很重要,但过程也一定很长。”

或许,我们应当把智能看作创造力的补充,而非取代之物。毕竟,创造力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本质。艺术需要人类,人类也需要艺术。机器或许能促进两者融合,甚至抢占一些工作,但作为我们的专有特征,艺术和人类是永远不可分割的。

<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威腾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式创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