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世界的大疆无人机,神话背后的真相
这是一家在过去的2年间红得发紫、近乎被神话的企业,《新闻联播》先后5次报道了它。这家企业叫大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大疆”),其创始人是汪滔。在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汪滔说:“你就是明星”。
世界第一
2014年之前,没有什么圈外人知道大疆的名头,更没人了解其行业——消费级无人机产业。实际上,大疆之前,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消费级无人机的概念,汪滔是这个行业的“盘古”。
《华尔街日报》美国版在介绍深圳时称: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企业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最大互联网企业腾讯的总部。
这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将大疆放在华为和腾讯的前面,或许是因为在美国,大疆比另两家企业更为知名。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还称大疆是 “首个在全球主要的科技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 。
其他美国媒体同样对其推崇备至。2014年,《福布斯》将汪滔放置封面,评价其为中美创新人物的代表。同年,《福布斯》、《时代》、《经济学人》不约而同地将大疆产品“封为”年度最杰出的高科技产品之一。
在 国内媒体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这家企业已经霸占了美国市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资料显示:获批使用无人机的129家公司中,61家在使用大 疆无人机,遥遥领先于第二位。另外695家正等待批准的公司中,有近400家公司申请使用大疆无人机。企业客户之外,大疆更是美国个体消费者的唯一选择。 按照大疆的说法,其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70%的份额。
这些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为震动。随后的时间里,大疆以各种形式上尽了头条,不仅包括科技,还登陆了国际、政治、军事甚至娱乐板块,比如:
除了引发白宫“恐慌”、“入侵”日本首相府外,大疆无人机还成了犯罪分子偷运毒品、武器的工具,以及好莱坞明星们的新宠。最夸张的一条报道是:比尔-盖茨为了体验大疆的产品,“打破禁忌”,购入了人生第一台iPhone。
大疆还帮其他人上了头条。去年2月,汪峰在章子怡的生日派对上,从大疆无人机上取下了9克拉的“鸽子蛋”,并求婚成功。媒体纷纷撰文:汪峰老师可算是上了一次头条!
在这些事迹、传闻的衬托下,对大疆的赞誉被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消费类科技产品中成为世界第一这件事,就像是无产阶级“痛揍”帝国主义,狠出了一口恶气。
同时,一个新的商业奇迹拉开帷幕。这家2010年销售额仅300万的企业,在2014年激增至5亿美元,并且仍以“每年3到5倍的高速”增长。2015年的融资中,大疆的估值高达100亿美元。
资本对其趋之若鹜。一位投资人对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8888)称:“(大疆)持股人现在不太愿意稀释手中的股份,因为它就像一台印钞机。”在实现5亿美元营收的2014年,大疆的利润高达1.2亿美元。
按 照去年的估值,持有大疆约45%股份的汪滔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297亿人民币。这位喜欢带高尔夫球帽、留着小胡子的新晋“高富帅”,从形象上看更像是一位 艺术家而非企业家。但是一开口,其作为全球行业霸主的自信与霸气一览无余。他曾对媒体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让我真正佩服。”
技术青年
这句话反应了汪滔的特性:他是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自我驱动感 极 强的人,这似是他的天性。
汪滔是80后,他1980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中产家庭。曾经的同学回忆称他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有个性”的人。高中毕业,汪滔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他在那里待了2年后决定退学,重新报考世界一流大学。
汪滔的成绩一般,他向十几家高等学府寄出申请,只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回复。在香港,他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技术派”。2005年,汪滔决定将遥控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作为毕业课题,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课题的核心问题是让航模能够自动悬停。当时,清华、浙大等高校的博士团队也在研究类似课题,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浙江大学还搞了一个“浙大无人机傲停一分钟”的新闻。
对于本科生而言,这个课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给了汪滔1.8万港币作为启动经费,他没日没夜得研究了大半年,但课题展示阶段还是失败了,仅得到一个勉强通过的毕业分。
面对挫折,汪滔很倔,他把失败品拿回家,又“折腾”了两三个月,居然真的搞定了飞控系统。他的研究成果仅比浙大的团队晚1个月,带着成果去珠海航展和高交会上转了一圈,汪滔就收到了企业的订单,于是他决定创业。
他的成果也得到了导师的肯定。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技术教授李泽湘引荐汪滔攻读研究生,他也是大疆的早期投资者,目前仍持有公司10%的股份。
2006年,汪滔在上研究生课程的同时,与两位同学一起创立大疆,又招募了几位成员。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将“总部”移师深圳,在一片城中村的农民房里安了家。汪滔回忆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开发一款产品,能养活一个10到20人的团队就行。
起初,这个念头也是奢望。大疆起步时期的订单断断续续,接到的都是小单。最严重的问题则是当时团队上下找到不到方向,一位早期的成员透露说:汪滔起初想往专业的圈子里靠,但是涉及专业无人机级别的,不是军事类就是大型国企的需求,大疆的团队在各个层面都没有竞争力。
没有收入来源,汪滔的个性又很强势,导致团队内部矛盾重重,2年的时间,创始团队成员全部离开。这位成员同样透露说:导火索之一是汪滔在股权分配上过于小气。
大 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难期,最拮据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有2万元。好在相信汪滔的并非只有他自己,亲属和朋友的持续投资帮助大疆渡过难关。汪滔的中学同学 谢加,卖了房产来投资大疆。如今,他担任大疆的总经理,是企业的“二把手”,持有14%、价值接近100亿的大疆股份。
创新于消费市场
汪滔的主要工作是搞技术,那段时间,大疆能拿得出手的研发人员只有他一个。他在本科毕业设计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飞控系统,写了几十万行的代码。2008年,他研发的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控系统XP3.1面市,随即四处兜售这套系统。
当时,消费级无人机的概念已经隐隐成型,国内外的相关论坛聚集了一批无人机爱好者,他们从世界各地买配件,自己DIY高级航模,用成品来航拍。
和其他飞行器一样,这类无人机也分为三大类,包括固定翼(fixed wing);依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直升机(helicopter);以及有4个或者更多旋翼的多旋翼(multi-rotor)。其中,多旋翼的优点是机械简单,能垂直起降,缺点是续航时间最短,载荷量小。
一 位新西兰的代理商告诉汪滔,他的客户中超过90%人使用多旋翼,总抱怨找不到好的飞行器。于是,汪滔将积累的技术运用到多旋翼,再打包自己的飞控系统出 售。在一众业余出身的飞行器中,大疆看上去超凡脱俗,通过各国的相关论坛,大疆的产品售往全球各地,口碑极佳,公司每月能有20万左右进账。
搞 定了飞行器和飞控系统,有了资金的汪滔开始研发其他技术。航模级无人机的核心技术拆解开来一共有4个部分:飞控、云台、图像传输和相机。飞控是汪滔的老本 行,其本质和机器人技术一样,追求的是智能化飞行。云台是安装、固定摄像机的支撑设备,它要保证无人机在各种环境下做到稳定拍摄。
汪滔在研发云台技术期间,订单就已经寻上门了。经营一家航拍公司的美国人科林-奎恩询问大疆是否有保证无人机稳定拍摄的方法——当时没有无人机专用的云台,DIY的成品很难做到画面稳定。
大疆很快搞定了这项技术,他们的云台系统可以在飞行中调整方向,即便无人机摇摇晃晃,也不会影响画面质量。奎恩告诉汪滔,这个技术在美国会是很大的市场,他毛遂自荐加入大疆,和深圳总部一起成立了大疆北美分公司。
奎恩是一个天才销售员,有形象有口才,他参加过综艺节目,在美国演艺圈有人脉。奎恩将大疆的产品赠送给好莱坞里的知名人士,通过这类渠道迅速传播大疆品牌,让更多对无人机一无所知的人了解了这个产业。
深 圳总部依旧在汪滔的带领下日夜攻关各种技术,2012年,大疆已经有了开发一款完整无人机需要的所有技术。在大量的工程试验间,他们不断修正错误,降低制 造成本,将无人机的成本从数千美元降低到了不足400美元。这意味着消费者只需支付几千元人民币,就可以拥有一款智能飞行器。
2012年末,大疆推出了一款包含飞行控制系统、四旋翼机体以及遥控装备的微型一体机——“精灵”(Phantom),这款无人机只需经过简单调试就能轻松驾驭,在机身上架设摄像机后,还可进行航拍。
这款产品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前,无人机的组装十分复杂,掌握飞行技术不容易,价格又昂贵,因此只在专业级玩家中流行。“精灵”让航拍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让更多普通消费者接触到了无人机。
凭借这款产品,大疆正式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同行将其比作业内的 苹果 公司。而单论行业占有率,苹果相较大疆也是望尘莫及。
“精灵”问世后,汪滔几乎没有在销售上投入什么精力,公司的营收就持续成倍增长。订单的来源也不再局限于美国,欧洲和亚洲分别为大疆的营收贡献了30%的比例,拉美和非洲地区也有10%,整个市场完全是大疆的蓝海。
汪滔本人却不是很喜欢这款改变大疆历史的产品,他没有出席“精灵”的发布会,因为“这款产品并不完美”。
竞争与壁垒
汪滔是个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他是大疆的CEO,也是CTO,此外,大疆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他来拍板。
汪滔很自豪于大疆的技术和设计能力,他认为大疆是“7分技术,3分商术”。而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是“用7分的商术,对自己的3分产品进行包装,把精心包装的东西在社交、媒体圈中宣扬。”
但实际上,大疆的营销团队比其他企业更懂得包装。过去的两年间,白宫、日本首相府等新闻爆点的背后,很难说没有大疆团队的推波助澜。汪峰甚至找过大疆,希望他们不再用其名头进行大肆传播。
推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笑话,比如“比尔-盖茨为了体验大疆产品买了人生第一部iPhone”无疑是讹传,因为大疆也有安卓的系统。
在所有的报道中,大疆都被形容为潜力无限的全球领导者,媒体极力渲染无人机在未来的广阔商机以及大疆的行业地位,没有一家媒体曾指出这家急速扩张的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没有媒体总结过大疆的核心技术优势究竟是什么。
那么,大疆是否能满足国人的预期,顺利成长为一家世界级、拥有核心技术的巨头企业?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
首先,大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处于行业领导者的位置,核心竞争力成了概念集合体,它包含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渠道、技术和管理。
科技产业,技术自然是重中之重。消费级无人机的技术门槛实际上很低,让飞行器起飞和降落的程序是一套开源系统,很多人都可以拿过来做出一套产品,淘宝上,只需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类似的飞行器。
汪滔也认为,入门级无人机的产品,很快就会像当年的键盘和鼠标一样一片红海,各厂商为了几十元的利润而厮杀。
相较这些对手,大疆最大的优势在于飞控和云台系统的研发,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其产品稳定,出现“炸机”、“放生”的概率相较竞争对手少许多。
然 而,这些技术优势,都停留在“消费级无人机”这一层级。顾名思义,再往上,还有专业级别的无人机技术。这一分水岭上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最顶级的如 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生产的“全球鹰”,用钱也未必能买到。军事层面之下,还有很多针对不同政府部门和行业的专业无人机产业,每个国家都有专注于该类市场 的相关企业。
以前,大疆的技术优势明显,是因为行业里有太多不懂航空,连开源软件和航模都玩不转的从(dou)业(bi)者。随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高度繁荣,很多专业级别的公司也对该产业虎视眈眈。近年来,在美国、德国的相关航空展上,相继出现了许多不逊色于大疆飞控技术的系统。
另一方面,一些有能力将成本做到比大疆还极致的巨头企业,也正试图进入无人机产业掘金。亚马逊启动了Prime Air的无人机物流计划,已经进入了第9代产品的研发;国内的极飞与顺丰正推进无人机物流项目;oogle收购无人机公司Titan Aerospace;Facebook以 2000 万美元收购英国无人机公司Ascenta;迪士尼乐园也引入了无人机。
2014年之后,国际和国内资本都蜂拥无人机市场,创业团队、投资人纷纷涌入进来,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繁荣,国内几家著名的从专业转战消费级无人机的企业,都获得了风投的支持。在国外,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创立的3D Robotics,刚成立就拿到了1亿美元。
可想而知,未来几年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在这场大战中,大疆想要维持行业霸主的地位,无疑将面临重重挑战。
“无人机+”时代?
资本如此热衷无人机产业,是因为该产业被想象为可以改变很多传统行业,像“互联网+”一样,创造一个“无人机+”的时代。
但在过往媒体的鼓吹风潮中,具体涉及如何服务传统行业的内容全部被一笔带过,只是笼统地称“无人机在未来可运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农业、消防、灾害救援、野生动物保护、电路巡检、交通检查”等等。
究竟如何应用,这些媒体也不清楚。在大疆,每天都有各行业不同公司前来问询合作,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对于无人机的功能太过于“想当然”。
如前文所述,消费级无人机和专业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产品也有天壤之别。刨去电磁散逸、保密通讯等专业技术,消费级无人机在大规模应用的道路上还有两大壁垒:一是航程和滞空时间不足,二是载荷能力不足,很难应用于更多产业。
大疆面临同样的问题,其所有类型的产品,航行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内,而四旋翼的结构,也注定了其载荷量不大。想要在这两方面做出革命性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航程问题牵涉到电池技术。10多年来,电池技术几乎是原地踏步,从石墨负极、硅负极、金属负极到石墨烯,材料学家在电池方面的革新无所不用其极,论文天天发,投资叠叠加,但产品从来没有出现。太多放言要颠覆电池行业的“专利技术”,前赴后继的不知所踪。
汽车、手机等很多行业都受困于电池技术,相较之下,无人机只能算是“小产业”。当年的全球电池业巨头A123公司倒闭时,前总裁的一番意味深长:“为何电池行业的玩家都是大佬?说白了电池这货复杂度超出你想象。”
所以,想要解决航程、载荷量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钱”买专业级的无人机。当然,这加的钱不是一般的多,小型的无人机系统,一套都至少需要几十万到百万。
发展“无人机+”的市场很难,那大疆能不能谨守消费级市场的地位,依赖市场规模实现成长?就目前看来,前景同样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限制是政策。
美国是最先对消费级无人机进行管制的国家,FAA的一纸规定将Amazon几千万美元的投资化为0,Amazon air prime计划不得不推到,重新来过。大部分航空设计公司,仍在一边赚政府和军方的钱,一边观望FAA的态度。
中国也开始重视对消费级无人机的管制问题,北京政府已经明文规定五环内“禁飞”,想要体验无人机,请先驱车半小时。其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在制定当中。
政府对该市场进行管制,一方面是出于信息保护,更多则是出于安全考虑。无人机本身就存在上手门槛和技术风险,即便操作流程再简化,“新手上路”也会出现很多“坠机”的风险。如果坠落区域恰好是闹市区,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综上,被舆论吹捧上天的无人机产业,实际天花板并没有那么高。一直风光无限的大疆,也已经走到路口,它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市场来维持高速增长,否则就得应对随着时间推移,摩尔定律蚕食硬件利润的困扰。
负面缠身的管理与文化
高 速发展之下,大疆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值得探究。汪滔是一个极为强势的管理者,他给大疆上下贴上了自己的标签。或许是出于强势,汪滔一直没有树立 “共赢者”的形象:大疆的初始团队已经分崩离析,而为大疆开拓北美市场立下赫赫战功的科林-奎恩,也在和大疆对簿公堂后离开,加入竞争对手的公司。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疆研发部门员工对我们说:“大疆的‘一言堂’现象极其严重,汪滔和谢加的话相当于‘圣旨’,而这两位大BOSS都喜欢感情用事,近乎偏执。”
汪 滔也坦言在这方面的不足。他说自己比较遗憾的事情就是一毕业就创业,从没有当过普通员工,因此留下了一个盲点:“有时候缺少同理心,不知道员工到底是什么 样的感受。我甚至想要不休息两年去打工,补上这一课。”不过意识到并不意味着改正,在不满时,他会把下属的报告或是设计摔到地上,质问对方“这是什么垃 圾”。
强硬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是“一言堂”制度正延伸出许多不小的问题。网上关于大疆“管理与文化”的讨论中,几乎是一面倒的负面言论。其 中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只注重研发团队,其他部门遭到“心理上的蔑视”;二是管理混乱,很多团队的目标不明确,重复劳动现象严重;三是员工之间的关系不 佳。
以下是部分言论截取:(内容来自知乎,部分内容进行了“和谐”处理)
尽管从没有媒体进行过相关报道,但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大疆在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多亟待修正之处。没有哪家企业可以仅依靠产品“单腿”闯进世界500强,强大如乔布斯,其偏执也只是针对产品,苹果的团队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样被当做教学案例。
无论是市场还是管理,在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世界级企业之前,汪滔和大疆科技,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