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下入手 云马电动车如何做通智能出行?

威腾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云马C1

文/李儒超

发布电单车云马C1和折叠电动车X1后,邱懿武这几天并没有舒口气。这个被贴上“90后CEO”标签的年轻人,自走向台前那天起,似乎就难以与争议绝缘。当大家都在围观新产品时,云马X1却被质疑涉嫌抄袭爱沙尼亚籍的一位70多岁设计师2013年设计的stigo折叠电单车。


云马X1

从外观上看,云马X1和stigo的确有一些相似,但是仅从外观还不能判断是否为抄袭。二者的内部结构是否相同,原理是否一样,核心技术又是什么?这些还需要去一一证实才能得出结论。

即便如此,资本市场依旧屡次青睐邱懿武掌舵的云造。据公开资料显示,既去年拿到1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后,云造又在近期拿到了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其投资方包括顺为、米仓、真格、富士康等。邱懿武告诉网易科技,目前云造的估值已达上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智能出行这个颇为火热又引得不少玩家折戟的领域,资本似乎并不能保证云造杀出重围。邱懿武说,除了主打的设计,云造还准备从线下渠道入手,将“电单车”这一特殊品类打入大众消费市场。

重新定位用户人群

据云造官方披露的资料,邱懿武曾毕业于浙大工业设计专业,拿过10余项国际设计奖,“设计感”也是云造在以往的宣传中屡次强调的关键词。

然而,设计可以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尤其是在进行“创新”时。邱懿武坦言,云造此次发布的电单车谈不上什么崭新品类,“在欧美,混合动力比较常见,我们完全不敢说自己创造了电单车这一新品类”。不同的是,这些电单车主要是给老年人作为助力使用,而云马C1的用户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邱懿武认为,由于国情不同,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较大,自行车作为一种通勤工具在短距离还好,但距离一长就使得用户较为吃力。而单纯的电动车,由于较为臃肿,并未真正获得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最终,云造在试图保证单车轻便、美观的特点同时,迎合用户需要助力的需求做出了C1。邱懿武介绍,由于年轻人对自主骑行依旧有一定喜爱,所以云造在无助力状态下进行了一些优化,“我们试图让电机不成为累赘,通过空载电流,C1无电骑行相比市面大多数电机磁阻可减少80%”。

这种人群定位上的“微创新”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优化,也是目前云造声称的产品优势。

不过,能否将设计出的产品做出来,对于一家初创公司并不是一件简单事,即便云造的产业链条上有富士康作为后盾,但依旧走的不算一帆风顺。

邱懿武表示,云造一开始想做的就是C1这种电单车,但一直苦于没有产品的突破点。这也是折叠电动车云马X1会先进入市场的原因。直到今年三月,随着研发人员的陆续加入,C1才开始真正进入日程,“设计花了六个月,虽然已经尽全力加快了进度,但本月15日发布时仍有20%的模具没有完成”。

不过云造相关人士表示,按照现在的进度,基本可以保证11月时的量产。下一步,云造据称将在成本、供应链上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拉开与竞品的距离。

线下渠道是关键?

做出产品仅仅是第一步。由于智能出行产品需要真正面对大众消费品市场,入局者也需要按照该市场的规律而非类似手机这类3C产品的规律。

邱懿武告诉网易科技,粗略估计,智能出行产品即便成熟,线上的销量可能也只有10%左右,线下销售依旧是整个市场最具决定性的部分。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在电商平台上,无论是传统出行产品诸如汽车、自行车,还是新兴出行产品,所卖出的量依旧不大,用户“眼见为实”的心理使得纯线上的想象力颇为有限。


云马C1

基于这种考虑,云造一开始就希望将线下渠道作为突破口,打出所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据介绍,虽然产品才发布不足半月,但云造已经和五百多个电动自行车线下网点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比较传统的线下网点,将同时负责云马的销售和销售,云造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营销费用补贴和合理的返点”,邱懿武表示。

与此同时,云马C1 1999元的售价似乎也成为其快速开拓线下渠道的原因。

然而,由于这些网点并非云造自建,虽然扩张较快,但依旧存在一定可控性上的风险;而一旦产品销售不如预期,经销商也有可能随时将资源撤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磨合,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而在线上渠道上,云造也在进行扩展。除了当前自家官网和天猫的渠道,邱懿武说,现在还在和京东商谈,“有可能以后我们的商品就是用户在线[请文明用语]验,再到线上下单,再通过当地网点进行配送”,他说,这种模式就会模糊掉线上线下的差别。

云马的未来:数据才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布的云马C1虽然带有联网、APP等智能产品“标配”功能,但在宣传上却在刻意规避“智能”范畴。

邱懿武认为,当前智能出行的“智能”仅仅只是贴了一个标签,“大家以为出行工具联了网就是智能,事实上这离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太远”,云造不敢给云马贴上智能标签,是不想带来更多的误解,所以也就没怎么宣传这些“智能”功能。

他同时认为,联网提供的一些服务,当前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消费升级,在大众消费品市场很正常,如果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是好的;而强加的智能点就没那么多必要,毕竟技术还没到“飞跃”到颠覆人们生活的地步。

但邱懿武依旧对智能充满期望。

在他看来,真正智能的出行工具,需要了解并预测用户的使用习惯,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判断。虽然“智能”的具体方式,目前仍未有定论,但当务之急是需要先搜集到足够多的出行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机器才有可能变得更智能。

尤其是当前这个几乎都还谈不上真正“智能”的“智能出行时代”,希望长久耕耘的公司都需要在数据搜集上有所布局。

据介绍,目前云马C1每一次联网同步,都会把用户的出行数据同步回来,“这种数据是匿名的,主要还是为产品的下一步智能化提供参考”,邱懿武解释称。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