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用户体验为何难以改进

编辑导读:互联网行业一直以优秀的用户体验闻名,而这正是传统企业欠缺的。传统企业也在努力自救,可效果却远远未及预期,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传统企业的用户体验为何难以改进

传统企业的产品体验差是通病,这病根在自身。传统企业也在努力自救,可效果却远远未及预期,究竟原因何在呢?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我们的用户体验太差了,必须得优化!”,传统企业里,几乎人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从上到下。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看,你发现还是那个熊样。卡顿、报错、闪退、加载速度慢、页面凌乱、看不明白、操作无法继续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优化用户体验呢?

是传统企业的人不懂产品体验吗?很多人深以为然,觉得传统企业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人才就好了,但事实是:引进人才不管用,也不是传统企业的所有人都不懂产品体验。那么究竟为何呢?

深究下来,你会发现, 根本原因在于 没有人真正 从行动上 关心这件事!

口号,人人张口闭口谈,冠冕堂皇;行动上,依然没有改变,以前什么样,现在照旧;每每说起产品体验的问题来,却个个痛心疾首。用户体验的思想已如太阳的光泽,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却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为之努力的行动。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用户体验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下去。

大家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依然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深入心头。对于用户体验的感受还是单纯地概括为好看、漂亮,打心底里还是看不上。大部分人认为不就是画图嘛,PS谁不会。让设计师可气的是,他们的岗位名称还是被一口一个美工的叫着,简直要吐血。

大家并没有把思想从画图提升到设计的高度,更别谈进一步提升到用户体验的层次。认为用户体验这件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依然是普遍的认知。这个认知太难改变了,从经典的《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到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再到尼尔森十大原则,一路灌输下来,不但没有起到洗脑的目的,反而容易让大家觉得太理论,而且讨论的都是芝麻粒儿大的小事情。“我们都是干大项目的,怎么能天天盯着这些小细节呢。”,都是不拘小节的大将之风,倒显得你格局小了。

可是用户体验很多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怎么可能天天都是讨论大事件,战略、方向、策略,这些一一明确后,后面不就是一点一点地执行吗,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啊。

认知没有真正彻底地转变,执行起来动作就会变形,效果不达预期是意料中的事。

二是没有与之配套的考核倾向。

对一件事情重视与否,关键就看在考核上是否有倾斜。

话说得再多再漂亮,无论多大的领导强调了多少次,考核上不做出改变,大家的行为还跟以前一样,因为奖惩规则没有变。口头的表扬与荣誉,随风就飘散了,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硬通货。

传统企业的研发是以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方式来推进的,而考核点是研发效率。在此种考核引导下,用更少的人力做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项目是被鼓励、被重视、被赞赏的。且不说这一个个项目做下来,叠加在产品上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难以把控,单说从考核的角度,产品体验就是一个减分项!显然,越重视产品体验,也就越耗费人力,耗费了更多的人力,也就意味着降低了研发效率!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工作量的评估只与功能点有关,产品体验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在如此的规则之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家都对产品体验痛心疾首却又不为之努力了吧。

三是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没有同步调整,依然沿用旧有模式,新角色定位模糊。

考核规则不变,引入专业人才也无济于事,只会让引入的专业人才在其中迷失。

传统企业研发部门中,项目经理是关键人物,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项目是一切工作内容的核心,而项目经理是它的主人和驾驭者。

业务部门和项目经理直接对接,引入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定位模糊,在其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艰难在夹缝中生存。具体工作做起来非常被动,处处充满了困难。

技术方案、代码评审、技审会、安全生产……一切都以技术内容展开。与之对应的产品方案、原型设计、UI设计、产品评审,一一都没有。这些工作,就只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默默地完成,而且做得怎么样仅仅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因为没有人去看。

但这还不是全部。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输出的内容,并不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被当做开发完成的标准严格执行,相反,开发团队仅仅将其看做是完成开发工作所必需的素材,视情况使用……

专业人才的专业产出不被尊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产品验收和产品上线后的数据分析、用户反馈及迭代优化了。是否达到了上线条件,也不是产品经理来决定的,是通过业务验收来给出结论,业务人员说了算。

在这里,产品经理基本上都接触不到用户!与用户直接接触的也是业务人员。更别提像互联网公司还专门设置的用户研究部门。没有机会了解用户,再牛的产品经理也无计可施。没有用户感觉,专业能力也会失效。产品经理剩下的,就只有经验了。然而,经验适用的业务与场景有限,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也会过时。过个两三年,产品经理还剩下多少有用的呢?

组织模式不改变,让引入的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无法激发出其活力。刚引入专业人才时锣鼓喧天、极度热情,专业人才也备受鼓舞、信心满满。然而,常常是不过数月,专业人才就被丢在一边,所有人回到了原有的模式。

是专业人才能力不行吗?是水土不服吗?或许会有。但如果引入专业人才的同时,没有配套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保障和考核规则的调整,只想着让专业人才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来,甚至还有的美其名曰这是一种考验,其实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

话语权掌握在原有角色手中,专业人才的倡导、呼吁和诉求得不到回应。纵有一身本领,也只能唱独角戏。岗位地位的不重视、最基础最根本权利的丧失、工作上的被动、与业务人员和项目经理的摩擦、工作成果的埋没、绩效考核的冷漠、深深的孤独感……这其中的每一项都让专业人才日日在烦恼中度过。尴尬的处境,容易让专业人才出走或得过且过颓废下去。

没什么压力,也没有奖励。在互联网公司,作为团队的核心角色和推动者,在传统企业里变成了一道默默无闻的流水线,没有任何动力。无人问津,自生自灭。

看到此,你想到了些什么?

改革与创新,首先要准备好心态和环境。只有自己先变,才能将别人带来的改革创新之风揽入怀中。既不浪费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转型机遇,也不浪费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改革与创新,也不会是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特别是用户体验这件事,更考验耐心与恒心。

如果还没有准备好,还在观望或人云亦云,还是先静下心来,把一切理顺、想清楚再说吧。慢一点,总比急急匆匆开展最后夭折好得多。

也许经过思考、沉淀之后发现,提升用户体验这件事,在某些传统企业里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作者:厚厚(微信公众号:厚厚的语和文),多年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跨界产品经理。

本文由 @厚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