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总结,关于产品的若干思考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昨晚聊产品,聊到一年来照抄Path界面交互APP不知有多少,结果呢?几乎全灭。照搬metro风格界面的APP也很多,大部分都很蠢。创新的界面交互背后,自有其独特的背景逻辑,照虎画猫则得其皮毛。

最近被小狗烦得不行,微博求教,恍然大悟。原来他妈的学训狗跟学产品设计是一样的啊。我的意思是,基本没有什么秘诀,100个人讲100种方法,但大部分都套不到自家头上。所谓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又超出了我的能耐。经常被小狗气得半死,忽然间就很理解那些四处求教的产品新手……

蝉小队新添了两件法器。一是电子体重秤,法器一到,鬼哭狼嚎,纷纷表示体重又创造新高,下巴珠圆玉润。二是迷你吃角子老虎机,每天中午每人投1块钱硬币进去,转一下把手,谁赢了就把硬币全拿走。同样是一片鬼哭狼嚎。

蝉游记被借鉴没什么,我们不也借鉴erly么?我做APP设计借鉴了十来款应用的细节,分拆融合,还引以为荣呢。抄来抄去不可怕,只要自己也能创造出足以让别人抄的东西,便无损骄傲之心。如果一些设计创新被别人拿去用了,产品就嗝屁了,那是自己太虚弱,不能老埋怨丛林残酷。产品真正强健的是理念,架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扎实的执行。一处两处的创新,可能很出彩,但并不能支撑长久的发展。靠“一招鲜”去打市场,本身就不是正道。产品不仅创新出位,还越做越好,最终却被抄挂掉的案例不足十则,反而是共同发展壮大居多。乐观点想,你的学习者正在和你一起教育市场。

见有人讨论美蘑模式除了女装,还能用在哪些领域,恰好我也想过这问题,回答是:

  1. 商品种类极其丰富,品牌忠诚度又低,挑得眼花缭乱
  2. 购买频度高
  3. 不停地换着花样买,而不是认准了重复购买同一件商品

所以美蘑模式除了女装之外,还能用在哪些领域,我也说不出来。

8年来,不断有人投入“个性化推荐”的大浪潮里边去,但除了音乐领域,似乎没一家“主打个性化推荐的独立产品”做出大的响动,成为主流应用。这件事情恐怕和音乐本身的属性有关,和个性化推荐的技术发展无关。

昨天跟同行聊到价值闭环,按我的理解,分两方面:

  1. 产品所能满足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使用的频度,能稳定维持最起码5位数的日均UV,或一定量的现金,或一定量的优质数据沉淀。
  2. 产品有完整的价值链条,如信息的生产/加工/消费/回馈/内部流通/外部传播,每个环节都能达到起码的竞争力。

价值闭环的关键,不在于你的亮点有多么突出,而是在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中,你的短板有多短。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垫高短板亦无不可。

听用户反馈,并非以数量取胜,用户讲得越多就越可信,越少就越狐疑。而是从用户的陈述中,去理解他的情景和逻辑。或许一个用户的陈述就能打动和说服设计者,或许100份陈述也不能改变设计者的初衷。即便是一件设计者早已想到的事情,从真实用户的嘴里,以质朴又生动的表达方式说出来,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染力。

有人问及“什么是App生态?什么又是最好的生态?”我的回答是:「中小型应用开发者认为投入产出比最高,就是最好的App生态。」只要AppStore保持巨大的渠道优势,iOS生态就会领先安卓。大型开发者推动移动应用的规模,中小型开发者保持移动应用的活力。

我看过的色情影片有两部神作,一是02年日本请来3位罗马尼亚体操冠军,全裸体操表演。其中一位人又美胸又大,跑步上鞍马的时候晃得……DVD珍藏多年后丢失。另一部是日本公开征集250男250女(素人)在库房内同时爱爱,美女多特写也多,大全景与特写镜头兼顾,动作整齐得跟做集体操似的,爱爱反应真实感人。

随手列举腾讯进入但未达到规模领先的领域:电子商务、支付工具、输入法搜索引擎、安全软件、浏览器、博客、微博、熟人社交网站、下载工具、视频网站、相片分享、生活点评、词典、团购……每次我问“哪个强有力的创新者(不含游戏)被大公司抄死抄残?”回答都是“联众”,或者报一排平庸产品的名字。天啦,10年连10个经典受难者的名字都数不出来。产品做得不怎么样,被更优质的产品击败,这是市场规律。“抄袭”只是弱者的心理慰安所罢了。

刚才被问到在大公司和创业,主观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大公司遇到的难题,很多无力解决,便觉得自己是炮灰。创业会遇到更多得多的难题,但可以挺身而战,不论成败,都觉得自己是战士。创业这半年也有苦恼、暴躁、绝望的时候,都值得一战,不像在大公司经常有劲无处使,诸多羁绊捆得牢牢实实。

想想,我真的很爱产品。以前在公司组织“每周曝料会”,轮流上去分析各种新产品、新改版。十几次以后大家就疲了,没几个人去听,更怕被点名上去讲,只有我兴致勃勃还老埋怨别人不积极。后来组织“APP曝料会”,每周3人,各讲3个酷应用,3周一循环,也是十几次后皆视之如抓壮丁,只有我每次必到每次必讲。经常有人问我做产品怎样入行,我就很吃惊,这么多好产品摊开在你眼前,让你去分析去琢磨,它们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天天看天天用,还是“不明觉厉”,那么别求教了,你不适合做产品这一行。

每次见别人拿着超过5寸屏的手机打电话,都有种“抓起一块板砖拍自己脸上”的错觉。

想起我初中时迷恋街机到了什么地步呢?先是背版,把STG的每一关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在上课的时候紧闭双眼,左手竖握钢笔,右手食中二指敲击课桌,脑补自己正在玩射击游戏,比如雷电,比如蛟蛟蛟,有时候能不睁眼连过三关……

经常有人劝我学开车,我就跟他讲3个故事:

  1. 我有次拿着一瓶水从家走到公司,走神了,到公司的时候发现瓶子不见了,也不知道是去哪里了。
  2. 我有次玩格斗游戏,走神了,过了3关才回过神来,也不知道刚才是怎么过的关。
  3. 我经常骑自行车去公司,过了四五个十字路口,回过神来,全然忘了红灯还是绿灯。

昨天想,我离开大公司创业的源动力,并非出名或发财,而是和一群自己喜欢的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自己喜欢的产品来,仅此而已。是否大红大紫,谁知道呢,产品市场是如此变幻莫测。至少我在测试下一个新版本的时候“爱不释手”,对自己来说,这就值回票价。我喜欢蝉小队的这份作品,真心喜欢。

产品经理是干什么的?什么是产品运营岗位?产品抄袭和借鉴的区分点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行业神一般的三大谜题,可以与斯芬克斯媲美。

对APP的新手引导我是这么看的:

  1. 只出现在必须进行讲解的当前页面
  2. 一个交互流程内只出现一次(或理解为一张图)
  3. 讲解文字或图例集中在小块区域,让用户快速找到焦点
  4. 打死花里胡哨卖弄风情的视觉设计,尽量减少图画(与实际界面的映射并不直观),以简洁的文案为主

接着说说反面教材:一打开应用连续显示3-5张新手引导蒙层,看完转眼就忘了,更没动力去看。蒙层内大片区域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一眼看不懂在讲什么,等着用呢,谁他妈慢悠悠看这个。就算耐心看了,从花里胡哨的图层转到实际界面,一下子对应不上来,结果还是给忘了。

从11年中到12年末,旅行新产品大爆发,单单是我知道的就有40款左右的新品发布。一年半后,谈得上“努力活着”的不足1/4,路线清晰形势光明的恐怕一款都没有。“旅行计划”这个方向有全灭的趋势,“旅行分享”已经灭团,“旅行记录”瓶颈明显,最后大部分幸存者杀入人工编辑的旅行指南市场混战。这期间国外旅行产品了无新意,就连Alexa一万名以内的新网站也难找出来,稳在北美榜TOP25的新APP亦不见踪影。唯有产品形态土得掉渣,亦不可复制的tripadvisor一枝独秀。

用Alexa工具条看了看,主打内容的独立旅行网站,全球排名第一是tripadvisor,286名;第二蚂蜂窝,3646名,第三同程旗下一起游,5137名,第四携程旗下驴评,5828名,第五穷游,9118名。年初很受关注的海外黑马gogobot呢……29890名。和半年前的数据对比,只有蚂蜂窝和穷游保持上升,别的都在下跌。顺带说个目测数据,蚂蜂窝每日发表游记在旺季是500篇左右,淡季大约是350篇(不包括小组),这个数字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游记网站”,超过任何对手5倍以上。

2012是我的本命年,忽然想起和上一个本命年颇有相似之处。1、工作大变动:离开检察院-离开网易。2、新生活的开始:从公务员到平媒编辑-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3、坚决不穿红内裤……

——————————

最近写微博不多,写博客更少。

原因嘛,一部分是忙,二杆子QA再战沙场;另一部分原因是谨慎。

以前习惯有什么想法都用博客记录下来,回头去看的时候,自觉1/3是蠢话,1/3是废话,只有1/3还值得一读。相对务虚的观点还好,越是接近实战的具体到细部的总结,就越容易受当时的局限性所困。说错的话颇不少。

所以在我现在做的事情,固然可记录的心得与段子颇不少,也不忍误人子弟,还是作阶段性的总结比较好。再一想到喷嘴们阴阳怪气的回复,噗嗤~

等到我的产品落地生根,真正存活下来,再写若干篇博文来填补上这大半年的空白。祝福我吧。

#专栏作家#

纯银V,蝉游记创始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网易网站产品部总监。一个文艺加文笔好的产品经理。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