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赋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多赢的设计提案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在产品设计工作中,经常需要用设计驱动去做设计体验,这时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一个好的设计提案十分重要。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设计提案的具体方法,详细地讲述了设计方法论方面的内容,以及设计思维模型和流程,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设计赋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多赢的设计提案

大家在工作日常中除了承接需求之外,更多的就是需要能够设计驱动去做设计体验。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多赢的设计提案,能够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挖掘问题和需求的设计方案,并推动落地执行。

所以我们作为设计师要搭建我们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对于工作两年以上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承接需求产出方案的一种状态,能够自己去挖掘和洞察体验问题,或者是挖掘和洞察用户的诉求。

然后从自己的视角去提出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再推动落地。所以说对于所有的设计师同学来讲,如果大家想要在职场上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话,这一块是必然要去做的。

一、学习方法论框架

不同的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的经验和工作业务不同,应总结沉淀不一样的设计方法论体系。

根据你的业务不同,你所专注的是服务于你所从事的业务的方法论,行业的不同会存在一些差异,重点需要去学习本行业的设计方法论,或者说是你重点需要去优化的这些。所以每个人的体系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框架模型作为参考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二、为什么学习设计方法论

我们作为设计师,是具备自己的一些技能和知识的方法的,就像是初级设计师就必要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软件技能。

以及你去承接需求也要根据你对需求的理解以及对方法论的掌握和理解,运用这些设计原则去把需求做成设计稿。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方法论就是指导我们做设计的一些基本的原则。

设计赋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多赢的设计提案

根据方法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之后,通过方法论他的适用性很强,可能在真正的工作使用中,不会那么的贴合。

所以就需要小伙伴们在运用时,去总结哪些方法论是自己工作中匹配的,哪些是使用后不是很理想的,针对出现的问题去复盘和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复盘和总结之后,你可以去归纳和完善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这就属于一种飞轮模式,学习、练习实践、复盘总结、优化、不断的转动、持续的转动。

1. 举个例子

这就像是做菜,食材作为最基础的元素+菜谱(方法论)+实践(练习)=食物(设计方案)用在设计中,界面中都是用基础的控件来搭建,那么这些控件该怎么做用呢,就需我们使用方法论,根据规范和模式来去使用这些基础的控件,在进行实践和操作,我们就会得到相应的食物。

根据相对应的菜谱,根据自己的口味要求去做相应的优化和总结,使得更加的适合自己的口味。

设计赋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打造多赢的设计提案

所以作为设计师我们想要做好设计的话,我们一定要了解熟悉各种规范。

安卓、ios、antdesign,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去熟悉和了解相应的规范,有哪些控件,这些控件的使用方法,不同场景下该如何使用,我们要去打牢的基础。

定期的去温习和巩固,平台的规范也会不断的更新,所以大家一定要定期了解和熟悉。

设计方法论在我们做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设计,设计策略帮助我们构建设计思考的维度。

就像是我们在做设计时,在没有达到设计的目标时,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设计策略,根据策略去了解设计行为有哪些,以设计思维引导设计流程对整体流程的思考以助于来达到目标。

那么我们按照这种方式,我们的设计方案也会更加的专业,那么相比没有设计方法论,我们在设计过程就会很凌乱,“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字眼也将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在叙述的时候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原则去指导设计的。

那么我们在沟通中也会更加的专业不管是在项目的评审还是汇报,也会更加有说服力,等产品推动上线后,也会带来更大的用户或者是商业的和产品的价值。

三、什么是设计方法论

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不断复用的一般性规律。那些影响力较广、被人反复使用、屡试不爽的方法论,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复用性强,更贴近真理。

是设计师去认识和服务改造产品的方法的体系。从流程上来讲,是我们去评估产品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一种设计思维,设计策略和参考准则的一个总和。在特定条件下,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不断复用的一般性规律。诚然,它是逻辑自洽的。

比如谈论交互设计的方法,交互设计五要素就是经典。这套模型用语句表达就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要做什么事,我们要怎么帮他做好这件事」。

我们研究事物,都会喜欢从最小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套模型无疑已经达到了最小可行原则,而且经过反复使用,可以说是在「交互设计」上最贴近真理的设计方法论。

关于产品设计的方法,用户体验五要素就是经典。似乎也是经过反复使用和验证,已经被大家信奉为「真理」,暂时还找不到它太多 bug。虽然有时候用起来觉得很套路,但是却又无法不用它。

四、为什么要运用方法论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两个关键节点——用户和业务。我们需要发挥设计专业来满足用户以及业务方的诉求。

对于业务方来说,运用方法论可以更好的站在业务OKR和商业价值的角度提供专业的设计产出,赋能业务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户来说,运用方法论可以站在不同的用户视角,提升高价值用户的整体体验,让设计思考可以更完整、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方法论如何用

我们可以参考这种图,来进行思考,在不同的产品阶段,我们的思考策略有哪些,以及在做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要用到哪些常用的设计准则做为参考,在不同的产品阶段,思考的策略有哪些,以及我们在做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时候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的设计准则作为参考。

这里面包括设计工具、方法、流程原则、可以根据这张图在工作中进行合理的使用。

按照设计过程,我们可以统分为3个阶段:

  1. 策略分析阶段: 策略分析阶段主要是解题流程、解题思路。
  2.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是解题准则。
  3. 衡量方案可行性阶段: 衡量方案可行性阶段主要是验证方案实际价值的规则和标准。

举个例子

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内容是分析“为何有些男孩子撩妹总是屡屡得手?”

这里面其实把男孩子的套路已经讲的很清晰了,因为这些男孩子有一手无懈可击的套路,注意前方高能。

我们试着把男孩子撩妹一套完整的套路拆分为三个步骤:

  1. 针对目标的策略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流程来了解目标女生。这里的实施策略可以运用5w1h分析法,目标是谁?为什么是她?怎么做?地点在哪?什么时间?
  2. 通过什么原理在目标身上获利: 针对目标的方案设计。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心理激励,让目标完成行为转化。
  3. 衡量方案可行性的标准: 如何可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如何保住利益的底线,所以需要一套收益和成本的衡量标准,这里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收益-成本>0。

上述例子是为了“搞定”对象,同理,我们把这套逻辑运用在工作中,就是要搞定需求和背后的推手业务方。

六、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

我们借鉴前人总结的方法论(真理)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尝试,举一反三之后,才能知道哪些方法论更适合解题,对当前的设计发挥的价值最大。

而在这个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路、线索和规律来帮助大家提升一些学习效率,更好的理解方法论的运用。

这些设计方法论存在的意义便是辅助和指导设计师做设计,提供解题思路。由于设计细分领域很多,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大师提出的设计方法论,所以大家要根据具体情况去使用这些方法论,这次先抛砖引玉,简单介绍一个通用三步曲。

1)第一步: 了解你解决什么阶段的问题。

我们目前把设计过程按照先后顺序细化成了5个阶段,包括用户分析、增长分析、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结果评估。大家可以对应到自己设计环节的每个阶段。

2)第二步: 明确在此阶段要选择的方法论。

目前我们梳理了在此阶段大家可能用到的方法论,给大家做一个初步指导,帮助大家缩小选择范围,后续会不断完善,比如:用户分析阶段,可以通过用户体验地图来对用户使用链路上的情绪和痛点进行问题分析。

3)第三步: 把要解的题套用在方法论或模型中,推导出解决方向或方案。

我们梳理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论学习的总体框架。

首先是定目标,同时把目标进行拆解,然后将大家对应目标后的提升内容梳理出来,最后定出相应的衡量指标。

同时梳理出方法论提升计划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这次分享的理清概念的内容

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用、用在哪,并且简单的介绍了下如何用的思路(就是三步曲的内容)。

(2)第二阶段是如何正确运用

目标是通过对常用方法论的课程学习和日常练习,让大家能正确运用常用方法论来进行设计推导和问题解决。

(3)第三阶段是熟练使用,灵活运用

希望经过提升计划,让大家可以在设计各种场景(需求、总结、提案)对常用方法论熟练使用,灵活运用。

七、设计思维模型和流程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思维模型,包括一些院校基本上比较经典一些设计思维模型和流程,有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些偏学院一点,有些偏咨询公司一点。大家可以分别了解一下每个模型的特性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1. 双钻模型

双钻模型及其改进版的核心本质是,思考设计过程中正确的事情和针对正确问题设计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发难的一种思维方式。

双钻模型来源于IDEO的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和d.school的设计流程。

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1. 发现期: 对问题的探索和调研。
  2. 定义期: 对问题的定义和聚焦。
  3. 发展期: 对设计的潜在问题进行发散,进行简要的设计构思。
  4. 交付期: 对设计方案进行实现。它是将设计产出“可能是”到“应该是”的思考辅助方法。

适用场景: 双钻石理论适用于交互设计过程的基本框架,不是应用到某个交互细节的具体工具或方法。

使用建议: 根据项目大小不同,资源平台不同、时间急缓不同,甚至你在项目中的角色不同,双钻石大小也会不一样,侧重模块也会不一样。使用时切忌不要一味照搬照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流程

抽离问题(empathize),定义问题(define),寻找灵感(ideate),制作原型(prototype),测试成品(test)。

从本质上讲,设计思维过程是迭代的、灵活的,并且专注于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协作,强调基于真实用户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将想法带到生活中。

设计思维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了复杂的问题:

  • 同理心: 理解人类的需求。
  • 定义: 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构建和定义问题。
  • 构思: 在构思过程中创造许多想法。
  • 原型设计: 在原型设计中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
  • 测试: 开发解决问题的原型解决方案。

3. 设计冲刺

定义问题,发散方案,决策方案,制作原型和测试。

设计冲刺可以: 验证产品是否适合市场、贴近用户;构建高保真原型以模拟真正的产品并邀请真实用户进行测试;避免在没有验证想法的情况下,就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开发产品;将设计思维整合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使团队目标保持一致。

在设计冲刺结束时,你的假设将变成可点击的原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确定你的假设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是应该退后一步,重新思考。

它需要基于以下几点:

  • 与决策者目标必须达成一致;
  • 用户为王。整个设计冲刺过程必须以用户为中心的,切忌自嗨式设计;
  • 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因为他们也可能掌握产品的生杀大权,设计冲刺需要大家统一目标。

4. 尼尔森集团设计流程

研究问题,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测试设计,倾听反馈

5. 《情景化设计:为生活而设计》 中的设计流程

理解问题(understand),发明未来(invent),情景话设计(design),制作原型(validate),和开发产品(develop)。

6. IBM 环形设计模型

观察(observe),反思反馈(reflect),和制作(make)。

7. LUMA 学院设计流程

看(looking),理解(understanding),制作(making)。

8. 桥型设计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看观察,然后第二个是理解,第三个是制作。

根据上面所有模型的共性,基本上就是说每个模型都包含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定义,所以我们要去总结这些设计思维和模型,结合模型的特点和共性,然后让整个设计的思路成为闭环。

确定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在设计的阶段怎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知识和方法,把问题解决,最后在进行验证检验,给予前面的假设和推理,最后验收结果。

通过上线通过线上数据的反馈验证,我们才能够确认这个方案是否合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最后复盘总结优化改善。

我们在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设计策略去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相信在很多时候,同学都是凭着自己之前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问题进行解决,但是用什么样的策略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其实是不是太自信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参考行业内以往是怎么解决这种问题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比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说更加的有效。

最后,再啰嗦一下对于方法论学习的整个路径,听、想、讨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记得之前TED大会演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中,提到设计的提升不是一步登天,绝非一天入门,三天进阶那么简单。

我们在学习方法论的过程第一步是听、看,第二步是不断的实战练习和思考,举一反三的使用,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解。

 

本文由 @斜杠南青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