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医院上线,互联网医疗的美好蓝图到底有没有未来?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移动医疗

据国内媒体报道,经广东计生卫生部批准,全国首家网络医院正式上线,这家网络医院依托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目前共有4间诊室,涉及范围主要包括内科、急诊科和中医科,固定有4名医生坐诊,由主任医师带领各专科抽调的值班医生,接受网络就诊…专家认为,网络医院对提升基层 医疗 水平,缓解百姓看病难具有一定的帮助。

单从运营模式上看,网络医院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事实上, 互联网 最重要的基因就是分享。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有限,而且分布也不太均衡,碰上一些难治的大病,地方县城的医院常常告诉患者:去北京治疗吧,如果运气好还能拿到一封县城医生的推荐信,痊愈而归;如果运气不好,病人可能死在通向北京的火车上,一命呜呼。

网络医院以及由其衍生出的远程医疗服务,恰恰能改善这种不均衡,最起码,能在医疗信息上互联互通,提高中国整体医疗水平。但任何的新兴事物都要面对传统制度的围剿,笔者没有办法把“首家网络医院获批”看做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要想真正的颠覆中国医疗格局还有点势单力薄,而且药品这个行业同团购、余额宝一样,不可能出现短时间内的井喷,更何况,网络医院的说法并没有纳入官方的文件中。

事实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已经明确表态:我国医疗机构类别中并无网络医院这个类别,也不存在审批程序和标准 ,加之,中国医疗格局复杂,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基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医院虽然有着优秀的基因和美丽的蓝图,但想要普及还有很多阻力,这关注制度、利益和人性。

美丽蓝图,互联网是医院的手术刀

如前文所述,网络医院在运营模式上还是有不少优势的,信息分享则是其最基本的优势之一。在现有的网络医院模式下,患者与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隔空的“面对面”诊断,通过随时拍照上传图片提供信息,按照互联网商业术语来讲,网络医院是一种全新的B2C模式。

其实,网络医院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相关的在线医疗服务,包括在线服务健康咨询、医生答疑解困以及医药的营销与传播。相比于传统医院,网络医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医疗数据库,理论上任何的病症样本、名医名院的经典案例、医疗养生信息都可以被传送到网络之上,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分享。

此外,依托于互联网,医院还能衍生出琳琅满目的商业模式,比如网络医院的便捷性会大大提高普通人之于医药知识的接触频率,当网络医院的数据库足够权威、准确、丰富的时候,老百姓可能会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修炼常识性医疗技能,这对于整个国民健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宅门》里的季师傅在教育白景琦的时候,告诫他要学点医药知识,即便不以此为生,也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一命。

这种理念也是时下中国最稀缺的理念之一,我们常常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读厚黑学,对宫斗剧欲罢不能,父母教育孩子要学好数理化,学习钢琴、画画、毛笔字等等。诚然,学习这些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中国的百姓常常忽略生命最本质的逻辑。

笔者曾经想要同一位30岁的朋友谈论养生的话题,但被一口回绝,他认为现在的年纪没有必要讨论养生,更没有必要为之担心,于是,他现在一直保持着失眠状态。权威的医疗知识若能借助互联网实现最大限度的普及,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

除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之外,互联网的造星能力也可以用来改造传统医院。众所周知,现在的主流明星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文化明星,以及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草根明星,经常有腿长、胸大的最美女教师走红网络,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的医疗明星,或许他们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出来录节目,可网络依然可以通过点赞数和好评量来定义一位医生的好与坏。

总的来说,医疗养生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互联网则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用医学术语来讲:互联网就是传统医院的手术刀。

远离悲伤,网络拆掉医院的高墙

除了信息分享之外,网络医院给予百姓更大的憧憬在于拆掉医院的高墙,让患者在家里看病成为可能。有关网络医院的信息中,最触动笔者的字眼儿就是”远程”,要知道传统医院是一个充满悲伤的地方,夹杂着难闻的药味儿,家属的哭泣、抱怨又让这些悲伤无限制地发酵,倘若再赶上一些“医闹”的表演,这个充满病菌的地方就更加惊悚了。

固有的悲剧因子如此强烈又让人胆寒,远不是医生一个微笑所能解决的,况且,现在的医生通常认为手术刀下的病人只是一堆会说话的碳水化物,你会对着冰箱里的鸡蛋微笑吗?

事实上,患者宁愿呆在家里的破窑洞中,也不愿意呆在的VIP病房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VIP价格太贵。这两年,以医院生活为题材的影视剧开始流行,《神医喜来乐》、《青年医生》、《心术》和《长大》等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收视率。

诚然,这些影视剧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医患矛盾和医生的职业道德,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无可否非,但不容否认,它们之于患者心理的剖析还是非常位的,几乎每一部影视剧中都有“患者着急回家”的桥段,无论是家财万惯的企业家,还是囊中羞涩的普通百姓都无一例外地想逃离医院的病床。

《长大》里有一个奇葩患者,甚至要求医院把病房布置成家的样子,让秘书、保姆、物业全都住到医院里,而医生也并不反对,他们同样认为家的气氛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网络医院提供了隔空问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的感觉,不单能缓解患者的舟车劳顿以及医院床位紧张问题,还能大大降低同类病菌的传染几率。 事实上,网络医院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或许真正推倒医院的高墙。

 

以技养医,中国亟需清醒的医疗制度

网络医院的蓝图美丽无比,但实现它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充满了杀戮、流血和斗争,如前文所述,它关乎制度、利益和人性。网络医院之于中国医疗事业,只能给予温和式的改善功能,尚不能指望它们带来暴风雨般的革命。真要改变中国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需要各种无形的手、决心和勇气。

坦白讲,中国的医疗水平正不断提升,已经能在患者心脏上反复搭桥,不断铺路了,而且针对一些脑血管疾病也有了更多的医疗手段,但中国百姓的尴尬在于看病价钱太高,微博上流行的各种吐槽段子都非常经典,比如“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的说法,虽然有些调侃和夸张,但却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中国百姓看病的写照。

医疗资源稀缺是百姓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但以药养医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情况。在一些曝光的报道中,药品的价格从医药商到患者口中,常常能翻几倍甚至十几倍,中间的利益链盘根错节,巧合的是,笔者上次高中同学聚会,混的最好的就是一个做药品销售的同学。

另外,以药养医的制度也迫使医生不得不关注药品的销量,最坏的情况是推荐患者使用高价药品,以达到业务指标,这种制度最大的危害在于,医生们全都做了医药销售,就再也没人安心去修炼医术了。

但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药品商业有多发达,甚至不在于有多少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是决定于我们有多少医学大师,他们的业务水平是否足够精进,以及有没有医者父母心。

作者@ 康斯坦丁      转载自: 钛媒体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