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社交,内容和企业服务才是视频移动直播的未来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从传统的书信往来,到Web1.0、2.0的电邮、论坛、站短,再到如今的移动SNS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越来越具有即时性。以王思聪投资的17在2015年的爆红为代表,视频移动直播浮出水面,花椒、映客、易直播、光圈直播等一大批类似项目迅速跟进,受到用户和投资人的追捧。

dianshi

视频移动直播为什么会在2015年得以爆发?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最关键的原因,是随着智能手机硬件的长足进步和无线网络的改善,制约视频移动直播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新潮好玩的功能,遇上了爱玩求酷的90后、00后等新生代消费者,快速催生了这个新兴市场。

视频移动直播和用户碎片化不相兼容

虽然视频移动直播方式新颖、即时快捷,但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追求实时性的它,本身却很难与用户碎片化使用习惯兼容,无法全面推广到社交场景之中。

由于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时间呈碎片化特征,可以即时响应,但难以保持实时在线。文字、图片、小视频等,由于吻合碎片化的使用特性,因而非常容易被用户接受,人人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接收者。

而视频移动直播要求生产者必须随时在线,且对生产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说要具有专业特长、颜值或者人气。这样使得大多数人不具备生产内容的能力,或生产出的内容无人关注。而视频移动直播的本质是一种表演,内容生产者需要有观众才有动力和热情,否则就是自嗨,毫无意义。普通用户的参与感很弱,很难实现常态化,这是视频移动直播难以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能也许有人会持不同观念,17难道不是很成功吗?的确,17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但他们正处于人生社交最活跃的阶段,对新奇事物最感兴趣、经济上没有什么负担,且有着充裕的闲暇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17是在刚刚兴旺在上升期就遭遇到监管风波,被迫在应用商店下架,并没有真正得到时间的检验。

国内还有个例子可以佐证。花椒上线之初,为了区别于其他应用,主打全民直播来扩大用户群体和市场。虽然前期轰轰烈烈,连投资人周鸿祎都不惜亲自上阵宣传,但热闹之后用户仍然难以留存,后来不得不悄然转型为美女秀场直播。这从侧面证明了,视频移动直播本身并不具备全民性,很难适应普通用户的碎片化习性。

秀场模式难持久,视频社交有挑战

几乎在目前所有的视频移动直播软件中,用户关注度均以达人为目标,以兴趣为分类,美女、网红、逗比等倍受年轻人推崇喜爱。无论打赏还是平台包养方式,主播的收益都与秀场达人经济类似。不管自身是否承认,目前国内视频移动直播多数走的是移动“夜总会”秀场模式。

尽管“夜总会”秀场模式的效益不错,且有着PC端的成功案例,但视频移动直播想以此为主业来做大做强,却是不容乐观。

除了主播达人优质资源稀缺发展存在边界外,限于消费习惯和法律法规,无论线上线下,“夜总会”在娱乐消费市场的份额比较有限。如旗下拥有YY和虎牙直播两大平台的欢聚时代,赢利能力虽然还不错,但营收和市场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其他互联网巨头,话语权并不大。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也有自己的秀场产品,如新浪的9158、网易的BOBO、爱奇艺的奇秀,但均非旗下有影响力的业务版块。

也许都意识到秀场直播的市场有限,可以用来拉新,但无法保证未来,为了更好描绘前景,很多视频移动直播应用纷纷把未来目标定义为视频社交。不过,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视频社交的说法为时尚早,一是视频移动直播的信息的非对等性,二是视频移动直播能否成为未来主流应用有待验证。

用户的关注始终停留在主播身上,用户之间的沟通互动非常少。由于优质的主播达人资源有限,视频移动直播应用相互竞争非常激烈。

以游戏直播为例,主播对用户的影响,远远大于平台对用户的影响,少数知名主播的离去可能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想促成社交的可能较小。如果视频移动直播容易做成社交的话,那么之前那些成功的PC端秀场项目,都早就有望利用移动化的大趋势,来实现转型为新型社交应用的梦想了。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的成功案例和相关迹象。

从纵向来对比,一些短视频应用如美拍、小咖秀等,取得了相对比较成功的成绩,但也没有能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成为颠覆型应用,取代微信QQ等成为新的社交之王。甚至它们的发展,至今仍寄生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之上,以此来获取用户和推广内容。

强调一下:视频移动直播不是社交沟通的有效方式,也不是用户的刚需。想仅靠视频移动直播一项功能,就做成视频社交应用的挑战难度不小,还需要在产品层面上作出调整。

或许也意识到这点,少数视频移动直播应用在主打视频移动直播功能的同时,也没有舍弃传统的图片和文字,比如17和光圈直播正是这么做的。在视频直播之外,用户同时可以对主播或其他用户的图片、文字等动态,以点赞、评论的方式沟通互动。光圈直播甚至还开通了聊天、私密圈子等特色功能,以此来提高用户黏度和活跃度。

当然这种方式,能否帮助视频移动直播软件实现对现有社交应用的逆袭,最终仍有待于未来市场的检验。

内容决定视频移动直播的未来

那么,假如不做视频社交的话,视频移动直播还有没有未来吗?

当然有。除了秀场模式为代表的娱乐方向之外,视频移动直播其实还有更多的场景应用。比如商品发布会、娱乐体育赛事、技能培训、在线教育、新闻资讯等等,与在线夜总会相比,这些场景应用商业化的前景更加清晰,潜力可观,值得挖掘。

比如,游戏直播行业就非常红火,前有斗鱼、虎牙、战旗,后有国民老公的熊猫TV加入,电子竞技的庞大用户,和游戏爱好者特有的忠诚度,使得游戏直播得到迅速发展。再如,现在一些美妆应用主打的视频移动直播教学,也做得有声有色,在突破了技术和网络瓶颈后,受到了广大美妆用户的欢迎。

随着互联网商业形式上的相对固化,内容正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BAT三大巨头纷纷涉足网文、影视、媒体等内容产业,而在内容上竞争力不足的优土(现在叫合一集团了)虽然仍处于份额领先,但明显后劲不足,有被爱奇艺、乐视搜狐视频超越的可能。

视频移动直播行业也是如此,前期用户被秀场模式吸引而来,但之后便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如果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让用户继续留下来的话,用户流失便在所难免。可以预计,视频移动直播在经历前期的秀场拉新之后,即将迎来内容竞争的时代。各公司应尽快从盲目圈用户的误区中走出来,加大内容和版权的投入,以吸引用户和广告主。

花椒的全民直播破产,表明依靠纯粹的UGC模式在视频移动直播内容生产上是走不通的。也让后来者吸取了教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新尝试。比如光圈直播就采取了自制生产内容和合作引入两种方法;映客也在不久前签下了台湾知名自媒体《翎芳魔境》,将与其合作打造国内首档手机直播美食生活类节目。和现在视频网站大战自制剧一样,未来视频移动直播应用之间很可能在自制节目上展开激烈角逐。

视频移动直播的内容生产将逐渐专业化、职业化,形成PGC和版权合作成为主流、UGC为补充的生产机制。而行业本身的竞争,也将从猎奇和好玩转向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价值,凡是不能满足需求或创造价值的视频移动直播,在度过烧钱阶段之后都难免会被淘汰出局。

视频移动直播面向企业服务或是条好出路

抛开社交这个伟大的愿景不说,视频移动直播未来还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台化,视频移动直播应用通过免费服务或购买版权的方式聚拢各种各样的内容,成为直播流媒体的平台,以流量广告来获得变现;这点前面已经有所涉及。另一个方向则是工具化服务化,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视频移动直播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前者的重要性,一些应用的决策层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值得指出的是,视频移动直播应用成为平台甚至于生态的可能,也面临着传统视频网站和同行的双向竞争,前者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内容扩展,增加直播频道,而后者主要是针对用户展开的激烈争夺。

绝大部分的视频移动直播都把目标瞄准了生活类市场,但忽略了更有潜力的企业服务市场。其实企业服务市场才是未来的蓝海,而且更容易快速实现商业化,获得营收和利润。

众所周知,视频移动直播的实现需要相当的技术和硬件投入,对于普通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开支,独力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而企业有着不少现实的需求,比如说远程会议、产品发布会、安全监控,甚至员工考勤等,目前该市场刚刚起步,称为空白也不为过。视频移动直播应用可以从中找到蓬勃的商机,为企业提供性价比合理的视频移动直播服务。

2015年“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公布了一份报告,与往年社交服务、生活服务类新兴互联网企业霸占潜在独角兽全部名单不同,这次共有14家服务于企业的新兴企业入驻榜单,其中的Slack,作为企业级沟通工具软件成立1年多就估值28亿美元。

未来在中国,能否像产生类似Slacks这样专业提供企业视频移动直播服务的独角兽呢?

只要抓住细分市场,致力于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体现企业价值,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以钉钉和滴滴打车为例,它们一个致力于企业即时通讯业务,另一个则顺势从消费市场进入企业用车市场,都得到了市场的良性回应。那么在同样充满着强劲需求的视频移动直播企业市场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最后总结一下,视频移动直播市场的繁荣是大趋势,其前景看好,但目前整体陷于秀场模式和业务同质化,有待于差异化竞争。试图实现视频社交的概率不是很大,但仍存在逆袭的可能。而真正决定未来竞争的关键,是视频移动直播应用如何去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平台化和企业服务则是它们将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胜利者也终将在这两个市场中产生。

 

作者@蚂蚁虫   来源@钛媒体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1503144.html

  收藏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