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社交软件的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
一、什么是直接交流?
1.1 直接交流的特点
直接交流比较好理解,例如两个人面对面的谈话,或者视频通话、语音通话,或者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文字聊天,还有收发电子邮件,甚至已经被现代人几乎废弃的书信往来都属于直接交流。
这些直接交流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共同点:
A、交流的双方很明确;
B、交流的发起方期望得到接收方的反馈;
C、接收方会有反馈;
D、交流双方对反馈都有感知。
如果A和B正在发生直接交流,我们可以认为交流的双方就是A和B,这很明确;交流可能是A发起来的,那么他肯定希望B有所反馈。怎么理解“接收方会有反馈”呢?比如A找B说话,但是B扭头不理A;或者A打B电话,B没有接听;比如A给B发微信,B也不回。这些情况下如何理解接收方会有反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交流的发起方确保把消息传递到了接收方,如果B根本不知道A在跟他说话,或者手机不在身边没有听到来电,没有看到信息,这个时候接收方B没有反应不属于无反馈。所以我们是假定接收方B收到了发起方A给出的交流内容,作为接收方B是要给出反馈的,前面提到了“扭头不理”,“挂断电话”,“信息不回”这些我们可以理解为“拒绝”类反馈。这种反馈可能有多种含义,比如B讨厌A;或者B现在忙不方便接电话;或者就是故意让A急等等。这其中代表的含义还要根据交流的双方关系,所处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
对于接收方B是知道自己发出了这种反馈的,而发起方A也是可以感知这种反馈的。一旦接收方发起了反馈,那么此时接收方又变成了新一轮交流的发起者,原发起方又变成了接收方,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交流是相互的。而且交流也不局限于语音文字,面对面时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电话那头的一阵沉默都可以理解为是交流内容。
1.2 几种直接交流形式的对比
面对面的说话是反馈最为迅速的交流方式,交流的双方基本上可以毫无延迟的得到对方的反馈,同时还可以捕捉到表情、动作、周边环境等信息对反馈的真实含义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视频通话次之,基本上还是无延迟的交流,可以看到表情和有限的动作,但是环境信息就不够完整。语音通话再次之,虽然有语音,但是相对于可以看到对方的交流方式,不能及时捕捉表情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只能依靠声调,语气,环境音来判断反馈。短信、微信、微博私信等都属于文字类信息,当然也有语音信息,多媒体信息,但是本质上类似,都是属于滞后反馈类的交流内容,即接收方不一定会立即反馈,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上相较于前面几种也是小很多。最后书信的形式自然不必说,是更为滞后反馈和小信息量的一种直接交流方式。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