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工具产品设计方法论(下篇)
编辑导读:现今音视频行业深受年轻人的关注,用户在闲暇时间借助音视频可以放松自我,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在音视频行业广受关注的背景之下,对于做产品的小伙伴来说,学习与之相关的产品设计方法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音视频工具产品设计方法论进行概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上篇万字长文-音视频工具产品设计方法论(上篇),下篇文章主要是阐述专业型音视频工具设计方法论、总结娱乐+专业音视频工具设计方法及价值观构建、音视频工具发展阻碍及发展思考这三部分内容。
希望从本片内容的补充可以构建起完整的音视频工具方法论,总结及比较娱乐型及专业型音视频工具设计的异同,探究及总结两者之间的关联、差异和设计价值取向。
一、专业型音视频工具
在面对做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时候,那么面对的视频制作场景则是制作的视频可能更为复杂、对制作视频的操作要求更高、对操作的效率要求更严以及对音视频输出的质量把控更细。
因此在面对专业用户的时候,同样会涉及到工具是否值得做?工具的生存点在哪里?工具的设计方法是什么?这三个经典疑问。那么下面来对这三点疑问一一阐述。
1. 判断工具是否值得做
通常情况下,判断一款专业级音视频工具是否值得做,需要通过3个维度进行分析:
- 用户是谁
- 行业发展及饱和度
- 平台的优劣势
1)用户是谁
专业型工具主要面对的是专业型音视频内容的从业人员或创作者,和娱乐型音视频工具面对用户不同的是,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使用者基本是把音视频工具的使用当作是“吃饭的家伙“,以音视频内容生产为生的人。
因此对于专业的新视频工具而言,用户可能是企业级用户,也可能是是个人型用户。
企业型用户可能是内部用户及外部用户;
个人型用户则可能是小工作室用户或纯个人工作室(这里的个人工作室可以理解为生产音视频内容仅限于一个人)。
① 企业型用户
前文提到,企业型用户分成了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 对于音视频工具而言,内部用户可以理解为公司内部的运营、编辑,小型工作室的音视频制作人员等;
- 外部用户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台合作方,即你处于甲方,而视频制作者处于乙方;
- 第二类是平台客户,可以理解为你是乙方,视频制作者是甲方。
俞军老师讲过,用户=需求的合集,那么上图中我可以视为是针对于专业型音视频产品的需求合集。
了解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到需求、用户访谈得到需求、田野观察得到需求、用户反馈得到需求、竞品调研得到需求等。
在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设计过程,了解需求合集及优先级通常的流程是调研-设计访谈-快速迭代三步完成。
面对给予企业的工具,主要需要思考的是以下5个方面:
- 用户的体量有多大?
- 业务占比有多强?
- 目前的痛点有哪些?
- 自身能装配的优势可覆盖范围有多广?
- 内外部赛马获胜的概率有多大?
用户体量:对于用户体量估算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来看待。
企业内部估算:对于像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这样的公司是存在很强内部员工生产内容的情况。
这个时候统计内部使用者的方式最简单的是看计划做的工具能够覆盖那些业务场景(如短视频拆条、版权视频二创、多音轨多声道视频、外挂字幕等)。
这些内容创(制)作场景下会覆盖多少内部编辑、工作室、运营。
通过简单的求和便可以知道平台内部可以覆盖到多少用户,可以用这样的工具每天生产多少内容等。
企业外部估算: 首先是市场体量,最简单的方式是可覆盖市场体量=总市场体量-无法覆盖市场。
根据公式总市场体量可以判断为自己希望覆盖的国家及区域内可能用到音视频工具的所有企业及政务系统;
无法覆盖市场可以基本判断为竞品覆盖范围+因为招标等问题很难拿到的甲方。
业务占比: 业务占比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通过用户端及供给端两个方式进行计算。
用以提供给公司内部编辑使用的视频剪辑工具举例,假设公司是B站。
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
每天长视频播放vv是可以统计到的,加入内部工作人员发不到线上的内容都在使用我们提供的剪辑工具,那么这部分vv可以计算在我们的业务占比内,业务占比=工具生产内容所占vv/总vv。
从供给端看:
可以查看每天平台内的总视频投稿量和投稿人数,然后从我们工具中进行投稿的个数和人数也可算出来, 所以整体供给端业务占比=通过工具投稿的人数/总投稿人数和通过工具投稿的次数/总投稿次数。
业务痛点: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使用者通常情况下是在工作的场景下使用的,因此主要遇到的问题是紧急需求的处理和员工效率的提升。
紧急需求的处理通常伴随着企业的竞争。
在前文解构直播内容转点播版本的产品原理有提出,对于像直播版权采购的内容而言,哪家平台先上线,绝大多数用户便会涌入哪家平台。
这个时候对紧急需求处理速度不够迅速的平台便会出现投入很高收益相对较低的状态。
由于企业运营成本的限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是希望能够希望用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事情。
员工则是希望能够在工作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成果,因此对于音视频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专业型音视频工具便是要解决成企业及员工的诉求。
自身优势: 市场上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目前是被几家寡头垄断的,若希望突破这种垄断状态,便需要结合平台资源凸显自身优势。
因此在面对我们即将用户的时候,需要把企业的AI分析、编解码、存储、分发算法等优势整理出来,得到新体验>旧体验+更换成本的状态。
内部赛马: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工作分配、优质产品竞争模式等问题,经常会出现内部赛马的状态。
产品面对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内部赛马的产品,专业型工具的在面临内部赛马时,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抓住MVP快速上线,抓住初期用户及加大用户迁移成本,从而稳固产品的种子用户群。
中期则是进行用户及音视频工具能力的覆盖和融合,突出自身的兼容性及痛点解决率,从而不断囊括赛马的内部竞品,最终整合赛马产品,一致对外。
② 个人型用户
个人型用户在前文说到一般情况下是小型的个人工作室和小型人工作室。
这类用户的特点是相对作坊式的办公,一般情况下是有一份正经工作兼职做一些音视频内容。
个人型用户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市面上相对比较广泛的音视频工具使用,在意的点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相应的教程。
因此在提供一个全新的工具提供用户价值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根据用户价值的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更换成本。
有图通常情况下市场成熟的音视频工具对于一个专业用户旧体验已经足够好。
所以一个新音视频工具的突破可以探索两个方向:
- 全新的视频消费模式:对于消费端而言,一个全民新鲜喜爱的音视频消费模式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内容生产者,那么这个时候由于市面上没有相应的产品,旧体验归零,这个时候当前音视频工具的用户价值是最高的,也能够引导用户使用这类型音视频产品。
- 与用户粘性高的平台深度绑定:用户对平台的热爱会导致用户对平台素材依赖性增强,如果一个音视频工具与平台深度绑定(如必剪中三连提示按钮)这个时候对这类用户新体验足够好,也是可以促成用户价值的达成。
2)行业发展及饱和度
了解完成用户以后,由于是专业型工具,相比于娱乐型工具而言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和细分。
用户规模上马太效应的分化相比于娱乐型工具也更加明显。
因此在专业工具领域,通常情况下很难做到百家争鸣。
一般都是在一个领域中存在低于5个以内的同一定位工具,更多的则是在所有的工具里面,主要由2-3个工具主导着整个细分领域工具的发展方向。
① 行业发展
- 行业兴则业务兴,行业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给一个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专业音视频工具便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 行业发展速度趋于停滞的时候,各家的内卷时代也就来临了;
- 当行业处于衰退周期时,内卷中的胜利者无论做的多么正确最终也会迎来消亡的命运。
因此在面对音视频行业中发展,需要判断面对的大环境、细分环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从而决定是否对一个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化的音视频工具构建。
2018年末伴随版权视频平台标杆Netflix推出《黑镜·潘达斯奈基》重新引爆互动视频这一细分领域, 当时的情况是在国内尚无互形成互动视频制作产业,各家平台的内容处于一个相对困乏期且在视频技术形式上很久没有新的花样出来。
这个时候热点、资源见到行业爆点以后,都会涌入到这一领域。
因此在2019年做专业的互动视频制作工具便是伴随着行业发展的红利。
笔者认为在2021-2022年,伴随着大流量爱豆人设崩塌,资本会逐步认识到高流量艺人在管理、抗风险等方面不稳定因素太多,伴随着初音未来、灰姑娘等现象级虚拟偶像(俗称制片人)的产生。
加之A-SOUL贝拉在B站一晚突破“万舰“的爆火验证了虚拟偶像在国内的可行性,后续可能在专业级虚拟偶像音视频工具中会出现一波高潮。
② 供需关系
做任何产品其实都是老生常谈的供需关系,对于专业型音视频工具而言,需要观察所在业务在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和当前业务中工具的供需关系。
市场的供需关系: 音视频工具的核心是提供内容,在看市场的供需关系时需要查看对于当前内容形态,在市场上是需求旺盛还是供给旺盛。
业务中的供需关系: 在了解到市场以后,下一步是看市场中每一个细分业务中里面的工具供需关系,主要是通过行业调研的方式知晓有无可进入业务的空间,从而确定是否在这一领域开始深挖。
结合供需关系及入门难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图,其中可以发现1为容易模式、2为一般模式、3为残酷模式。
3)平台的优势
前文对平台优劣势有了基础阐述,本节将进行详细的平台优劣势阐述。
- 通常平台的优劣势主要是集中在业务优势和技术优势两个方面,业务优势主要是平台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可以提供多少资源;
- 技术优势则在于平台在音视频业务中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产品经验和技术积累。
① 业务优势
很多做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平台是在当前领域有实体业务涉足的,如Amazon prime video+AWS,优酷+阿里云,爱奇艺+自制产研团队等组合。
这些平台可以通过前端业务不断的磨练,不断为前端业务优化工具使用体验及相关服务能力。
用户对于这些平台的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信任感也是从平台前段业务发展而来,因此业务优势是和平台深度绑定的。
② 产研优势
专业的音视频工具为了能够培养用户的信任感,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产品研发的积累,这里面主要是通过时间长度和研发人员的专业提供给用户信任感。
如Adobe在2000年前就涉足音视频专业工具领域,整体在工具上音视频预览、合成等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并且公司在全球设立多个专注于音视频领域的研发中心,收集各路优秀的音视频产研人才。
现在众多影视内容制作厂商使用的基本都是Adobe全家桶。
③ 小结
在决定做一款专业型的音视频工具时,需要认真分析所处平台的优势,这种优势包含了业务优势和产研优势两大部分。
2. 工具的生存点
娱乐型工具的用户主要是普通用户,整体的生存方法有依附平台、付费广告和求变转型。
对于专业型音视频工具而言,整体可行的生存在于几个方面:
- 服务企业内业务,成为关键环节;
- 对外输出技术能力,以SAAS的方式获得企业订阅;
- 面对个人创作者,开展专业工具能力输出,获得订阅。
1)成为企业关键环节
这类型的音视频工具基本上以企业效率工具为主,核心是提升音视频业务的运转效率,降低企业内容制作成本,通过技术产品的手段为企业创作更优质的内容。
整体音视频工具是贯穿整个音视频内容从创意到消费整体流程的。
我们以制作一部综艺举例:
一部综艺从创意到消费主要是经过了,创意-定角-拍摄-制作-生产-分发-消费七大步流程。
那么从整体的流程中,音视频工具是可以进行有效服务覆盖的。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定角这个场景:
众所周知,在综艺的角色选取中,一般都是由制片人建议由导演敲定综艺的嘉宾需要选取那些角色,选取的标准通常在当下无法通过维度拆分与优先级排序进行选择,主要是通过导演组的经验进行选取。
因此,制片人和导演的经验便成为了一部综艺能否火爆的唯一保障。
同样这样的方式对于平台而言,经验的积累都是伴随着人员工而积累的。
一旦员工离职或者导演不合作了,就会出现经验中断的现象。
因此为了在综艺领域进一步前进,平台一般会深入到综艺从创意开始的各个阶段,角色选取也便成为了专业型音视频工具需要覆盖的一个部分。
我们可以将角色选取的工具称之为选角工具,工具的意图主要是帮助导演更好的选取角色以及将导演选角的逻辑沉淀进工具中。
先说帮助导演更好的选取角色,这个时候工具能够做的事情是检索、提醒、推荐三个部分。
① 检索:工具中对应的数据库可以将尽可能多的艺人信息录入进来,通过标签、关键词等所搜的模式,可以找到相匹配的综艺艺人。
② 提醒:导演在查看一个艺人和节目匹配度的时候,选角工具可以告知导演组成员艺人在之前全网是否有黑历史、有无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的倾向、历史参加相似节目的表现、粉丝基数(包括真粉丝和假粉丝)等。
选角的作用是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步到导演组,帮助导演组进行决策
③ 推荐:选角工具终极目标是推荐,简单来说就是将剧本录入到工具中,工具通过其服务端大数据计算能力及之前角色选取的经验沉淀,给出合适的角色人选及匹配度供导演组进行选择。
2)输出技术产品能力
通常情况下,当平台积累和研发优势逐步形成后,为了能够让这种优势变成盈利,通常的做法是打包技术产品能力进行企业销售,以SaaS的方式获取更多客户订阅盈利。
① 获得专业型个人创作者订阅
经过产品打磨与技术积累,对于一些专业型用户而言,很多前卫的产品用户是愿意体验并且持续使用的。
但是这类用户大多数现金流不是很强,用户规模不是很大。
所以获得专业用户订阅的方式也是工具变现最难走的道路。
3. 设计方法
经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知道在面对一项业务时候,如何确定一款音视频工具是否值得做及生存方法。
那么在确认前两者可行的情况下,便可以展开对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调研-设计-研发-优化的步骤了。
1)调研
面对专业级用户而设计的音视频工具,由于用户相对固定,需求相对集中。
因此在工具设计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调研。
针对于专业型工具的调研主要是分为行业调研和竞品调研。
- 行业调研主要是针对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田野观察等方法熟悉他们的工作方法并且有提出优化建议;
- 竞品调研则是找到某一领域内的工具,做功能拆分和策略研究,找到共性和差异点。
在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设计中,竞品调研适合于初步了解业务情况,所需要产品技术能力,设计初步的demo等;
而行业调研的用途是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业务流转、工作痛点,这些积累下来并产品化的需求是决定专业型工具获得用户的关键路径。
我之前在观察编辑生产多音轨多声道的长视频时,以符合广电标准120分钟的电影为例。
剪辑、编辑音轨的时间大约是40分钟,音频合成、视频编码的时间是45分钟左右,在音视频编码阶段由于对电脑性能占用很大,编辑只能在电脑前做无效等待。
后来将整体的编码迁移到云端后,直接让视频产能增长一倍。
2)设计
专业型的工具设计核心是为了能够不断提升劳动者在单位中时间的相对剩余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生产的产品单位生产价值降低,从而达到利润增加的方式。
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相对剩余价值,专业型的音视频工具的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使用者效率,这点可以称之为内容生产效率。
同时为了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工具价值,一个工具能够满足多类型相关业务使用,提供给更多使用方平摊研发成本并不断获取企业订阅收益也是工具在设计中的重点,这点可以理解为产研效率。
① 内容生产效率
专业型用户在利用音视频工具生产内容时是非常注重于生产效率的。
通过调研发现,用户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 对四个方面非常关注:
- 自由非线性的使用各个功能;
- 遇到问题需要立刻找到对口人员解决;
- 只要后面能够达到自己的产能最大化,不介意花一段时间学习使用;
- 可以理解工具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配置更好的生产力设备。
灵活性: 娱乐型工具产品为了简化一些功能的使用门槛,通过流程化的控制达到每个步骤都很简单。
那么专业型的音视频工具就需要尽可能的提供给用户灵活的操作空间,让每个人的操作过程尽量不受到限制,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下进行音视频的生产工作,提升自身的产能。
稳定性: 在娱乐型音视频工具的阐述中我们讲了工具在设计中需要有稳定性的设计,每个按钮,每个toast出现都需要明确的告知用户可不可点击,有没有预知,这点在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设计上也是同样需要注意的。
除了这点之外,由于专业型音视频工具使用者更加关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因此在音视频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的告知用户当前任务在哪个步骤中,哪个步骤通过哪个步骤卡住,遇到问题的快速解决方式有哪些等,让用户知道整体工具在方方面面有稳定性设计,是可信任的。
同时在音视频工具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系统调用的复杂性,尽量做到工具是独立的,与业务系统处于解耦的状态,让业务系统出现问题不会影响音视频工具本身的操作,从而提升工具的稳定性及后续迭代的效率。
可培养性: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核心在于提升产能效率。
因此对于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使用者而言,如果通过一项学习后,能够让产能变多,绩效更好看,那么专业型用户是不介意额外的学习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用户价值=新效率-旧效率-学习成本,其中学习成本=新工具的培训成本+新工具的适应成本。
基础要求: 相较于娱乐型音视频工具,专业型音视频工具对于创作者本身就是有一定门槛的存在。
同时,在设计中,可以默认用户是对当前领域有一定常识了解,对使用者了解度设置一个默认值,提升默认值之上用户的使用效率。
② 产研效率
产研效率指的是产品功能覆盖度、兼容性与研发技术可复用能力、改造成本。
因此产研效率核心在于架构层结构明晰可覆盖范围广度大,改造成本低这两项,总结下来便是通用性强。
同样,在产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普遍设备之后,产品设计的研发性能中,可以允许对终端设备有基础要求,从而专门为符合要求的终端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体验。
通用性: 专业的音视频工具在设计阶段需要具有很强大的通用性,可以兼容更多的业务同时需要在操作中保持相似的步骤。
如一款视频剪辑工具服务于内部编辑制作多音轨版权内容,也可以通过给MCN制作大量拆条内容,同时也能让工作室来做混剪二创内容。
基础要求: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为了能够给予用户更高效的体验,可以在调研中确立终端设备的底线要求,并在用户初次使用时通过增加门槛或说明的方式告知用户。
在研发的时候,为了效率,可以对终端设备设立一定的门槛,让在门槛之上的设备发挥最大价值,在门槛之下的设备不具备使用条,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设备性能利用率,促进产能。
3)优化
这里面优化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个方向是需求来源,第二个方向是优化方式。
① 需求来源
通常情况下,专业型工具的需求来源 主要是访谈调研、内容分析、数据拆解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者的优先级也是由高到低排序的。
访谈调研: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迭代优化中,通常产品经理是能够接触到核心用户的。
为了优化工具后续的体验,整理通过访谈、观察操作的方式来得到用户主要的疑惑点加以改进。
通过这样的方式改进的工具,在上线初期可以广泛的得到使用者的好评,并且极大的提升使用者效率。
内容分析: 工具的主旨是辅助专业型用户进行音视频内容的制作。
因此工具在迭代中可以通过广泛的分析用户制作的内容,将内容进行多维度拆分,从而找到用户希望自己的内容需要的功能点及策略方向,从而提升使用者效率。
数据拆解: 这点和娱乐型音视频工具迭代方式保持一样,都是通过对功能及素材的渗透率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工具。
② 优化方式
通常情况下,专业型音视频产品的优化方式主要是工具自身优化及推动相关服务优化,通过两种优化的组合方式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工具自身优化: 前文说了,通过需求来源,经过识别需求池,排布优先级的方式优化整个工具的操作体验。
同时需要推动工具的开发人员,提升整体工具的稳定性。
或通过现有平台承载,或更换平台(如PCW–>PCA)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相关服务优化: 音视频工具相较于很多工具而言,其对服务端的依赖是很高的,如编解码、云服务等。
因此如果能够在工具迭代中提升相关服务的质量,也是可以提升整体易用性的。
我在做一款基于PCW架构剪辑工具的时候发现用户在关键时间点剪辑一般是通过画面中文字进行标记。
由于预览流通常情况下是每秒25关键帧,为了保证视频在播放流畅度,视频的清晰度就不会很高(通常PCW的是720p)。
当时给予在调研中得到的信息,推动了预览流服务的服务方对算法进行革新,在有文字、花字展示的地方做了高清晰度展示。
同时保持了相同的预览流生产时间。上线以后,以同一条视频剪辑发现,整体剪辑时长缩短了8.72%。
4)小结
①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核心用户是专业内容的制作者,相比于娱乐型工具,专业类型的工具在设计中更加注重于效率提升,市场中也相对往头部聚拢,细分场景下会有更强的覆盖点及优化空间。
② 工具的生存方式主要可行的方式要么成为企业内部关键环节,与企业共同成长。
③ 要么将服务对外,通过SAAS订阅的方式对外获取收益。
通常情况下是成为企业关键环节后,通过业务及技术影响力对外输出产品服务。
④ 方法论方面,专业型音视频工具需要根植于实际业务,以业务发展为原则,提高生产效率。设计中需要遵循灵活性、稳定性、可培养性、通用性的设计原则进行有效的优化复盘。
二、音视频工具设计方法论
无论是专业型音视频工具还是娱乐型音视频工具,都需要按照工具是为内容服务这一宗旨来进行设计。
音视频工具的核心是帮助用户生产更好的内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安静的在用户心里,用户有需求自然就会想到你的工具。
1. 共同点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为提供更好的内容负责,需要具备优质的工具属性,需要易用与稳定。
由于音视频工具的复杂属性,两者对于服务端的要求都非常高,尤其是音视频编解码服务,需要做到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生产稳定。
2. 差异点
1)用户差异
大部分使用娱乐型音视频工具的用户是初期内容制作者。
大部分使用专业型音视频工具的用户是专业的音视频相关人士,有一定的行业基础。
因此这两类人在熟悉度、素材源、工具要求上具有先天的差异性。
2)场景差异
娱乐制作和专业制作是两个相对对立的事情,娱乐型音视频工具在使用时一般是用户在一个完全放松非工作场景下的操作。
这个时候要求工具对用户有情感的反馈和鼓励,需要有思路的引导和质量的把控,需要让用户一上来对工具抱有一定的熟识度。
专业型音视频工具通常情况下使用者是在工作状态或近工作状态中使用的。
他们通常具备已经的行业背景及使用常识,可以接受一定的培训之后进行使用。
对于他们而言,专业型音视频工具是他们的生产力工具,在使用中可以接受对设备性能的要求。
但是一定要提升他们的音视频生产效能,获得更好的绩效。
3. 总结
最后我们用一张图来看看两者方法论的差异:
三、音视频工具思考
整体音视频工具设计方法中,都强调于音视频工具产品是要为产出内容服务的,需要对内容的质量负责。
伴随着流量资费降低,网速提升的大环境,视频消费由于其易懂、生动、消费门槛持续降低的特性。
未来行业会持续迎来爆发期,视频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会伴随着行业红利逐步增加,从业人员的专业型及对视频制作的熟悉度也会不断提升。
1. 多样化
伴随用户娱乐与专业从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音视频工具的要求会多种多样。
这个时候单一工具对于终端的性能过高,已经很难满足于多样性的音视频制作要求。
因此后续很大概率会出现功能相对单一,但是能够将这种单一音视频内容做的非常完善的工具出现。
用户在一种类型的工具中只做一件事情,最终生产出来一个热爱的内容。
如2021年8月App store多个虚拟形象App霸榜的情况。
2. 协同化
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现在的社会中喜欢通过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分享。
用户在制作的过程中,伴随内容量的增大,专业程度也会有相应的提升,因此用户的专业属性会持续增强。
这个时候单独一个移动端娱乐型App就很难满足于用户对于音视频制作的诉求。
这个时候用户就需要娱乐型App和专业型的App一同协作进行内容制作,娱乐型负责粗制作,专业型负责细制作。
从技术的视角下,以制作视频为例,每经过一次编码后,内容相比于原始内容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损失。
为了能够获取到更加优质的内容,降低编码次数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个时候通过云服务让工具协同便是很重要的方式。
3. 轻量化
当下社会中,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一个用户从知道一款工具到真正使用,需要经历的步骤是搜索(可能是直接推荐)-下载-安装-打开。
每一个流程都会伴随着用户的损失。
因此音视频工具的轻量化(如PCW的视频剪辑工具,用户不需要下载和安装)会直接对新增激活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
4. 紧跟时代
音视频工具的核心是为了内容服务,当内容导向出现全新爆点时,需要音视频工具的开发者快速为新形势内容做相应生产工具。
如19年互动视频发展爆发时,爱奇艺、Bilibili、智令互动等纷纷推出互动视频制作工具。
5. 规范化
伴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各项规范的落实,音视频工具无论是在设计、数据收集还是商业化方面都需要更加规范的进行迭代。
需要设计者对用户的隐私、使用体验负责,让用户在用的爽的基础上,做到放心用。
作者:大橘子-视频产品,微信公众号:薛慧卿
本文由 @大橘子-视频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