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沉浮十二年,如今梦该醒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金融风潮的兴起,互联网保险也在迅速发展,然而,互联网保险又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更多问题与乱象。本文作者以众安保险的隔离险为例,对互联网保险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互联网保险沉浮十二年,如今梦该醒了?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风潮的兴起,互联网保险也得到迅速发展并衍生出了众多新兴保险品种,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比如针对“扶老人被讹”事件推出的扶老人险、针对996推出的加班险、针对手机的碎屏险等等。

就连疫情险、隔离险等险种,也是互联网平台带火的。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似乎又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乱象,比如疫情险在近期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众安保险推出的“爱无忧意外险”宣称被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可以获得隔离津贴,但在投诉平台却能发现大量拒赔的投诉案例,其相关产品在线上平台已不见了踪影,这场关乎疫情的保险狂欢最终似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也被称为互联网保险第一股。透过隔离险事件这一保险业重要节点,以及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保险,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互联网保险的未来。

互联网保险沉浮十二年,如今梦该醒了?

01 保险业“不可能三角”

据东方网·纵相视频日前报道,上海沈女士花了59元买了一份众安爱无忧保险,因所住小区长时间封控而去申请隔离津贴时,众安保险以“这段时间内,上海并没有中高风险地区”为由,多次拒绝赔付。之后在媒体的介入下,众安保险答应与沈女士协议赔付,但遭遇类似事件的投保人还有很多。

曾经的“网红产品”隔离险,俨然已成为保险行业赔付的一道难题。当消费者真正走到申请理赔的时候,才会发现, 这场保险狂欢似乎变成了一场“文字游戏”。

实际上,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就有类似产品出现,当时被称为“新冠险”,为响应国家抗疫的号召,为“抗疫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保险保障。为何越往后的疫情险、隔离险却感觉愈发“变质”?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有这么几大原因:

一是众安保险等互联网保险企业更善于挖掘热点,而且收割流量的目的性更强。 当从疫情中嗅到热点以及流量的味道时,险企于是纷纷上线疫情相关保险产品,打着“只要9.9元,1天能领200元”、“隔离一天,躺赚千元”的诱人口号,想要通过商业化推广收割流量,却没想到从响应抗疫号召变为了消费疫情的一场危险狂欢。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众安保险因自营网络平台宣传销售页面存在欺骗投保人的行为,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罚款30万元。

二是保险业由于过度内卷,产品互抄已成为惯例,别家有的产品我家也要有。 比如百万健康险,此前并没有这一称呼,后被众安保险“创新”并带火。实际上,所谓的百万健康险不过是已有的短期健康险而已。但是以极致性价比撬动市场需求,引得险企争相入局争抢客户,但国内短期健康险整体赔付率整体偏低。

三是险企为了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但是却忽视了对疫情风险数据的研究,缺乏风险数据基础。 此前的新冠险覆盖范围较小,风险也较小,而随着产品覆盖至广大群众,需要经过更加严密的测算和模拟落地。随着风险爆发,可以想象,保险公司全部赔付的话损失必然惨重,当赔不起的时候,只能玩“文字游戏”。

最重要的是,保险业存在“不可能三角”,疫情相关的保险产品有打破的趋势。

保费、投保要求、保障范围构成了保险产品的“不可能三角”。从保费来看,隔离险只需要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投保,价格非常便宜;作为低均保的产品,险企想要获利就必须采用广撒网的策略,投保要求就会比较宽松;如果保费价格便宜,投保要求宽松的话,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必然是比较小,否则险企大概率会亏损。

因此在隔离险赔付时,有的仅针对交通工具密切接触导致的隔离,有的将“免费隔离”列为免赔责任,自费隔离才能获得赔偿,有的公司则对感染的病毒做了限制,仅指病原体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急性感染性肺炎,病毒突变的并不包括。

从众安保险相关产品赔付的争议点来看,在于此前“中高风险”的概念不够明晰,条款既具体又模糊,因此解释起来可松可紧。再加上众安保险本身盈利时间较短,此次大规模赔付必然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因此能不赔就不赔。

今年2月,为规范“隔离险”存在的不实宣传、理赔困难等问题,银保监会财险部也向各银保监局、财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紧急规范“隔离险” ,点名隔离险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进行片面宣传和恶意渲染炒作,并应合理设定责任免除和理赔条件,不得无理拒赔。

02 互联网保险是伪命题吗?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互联网与保险似乎难以兼容。

2011年,保监会发布《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互联网保险正式起步,并迎来一波高速增长和行业热潮。但发展多年之后,如今规模仍然有限。

截至2020年,互联网保险渠道保费收入2909亿元,保费规模占行业总保费不到7%。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包括了银行的网上商城、手机银行代销的保险。因为按照监管定义,只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保险销售的方式都可以视为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保险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但营收还不到二百亿元,其中还包括B端的科技输出业务。

互联网保险不仅没有成为主力渠道,反而成为了行业乱象的重灾区。在去年8月2日,银保监会曾发布对众安保险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据悉,因4项违规行为,众安保险被罚145万元。此外,3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罚款合计57万元。在今年,因疫情隔离险又成为众人声讨的对象。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互联网保险发展如此艰难?

本质上,或许互联网和保险似乎难以兼容。可以发现,保险产品往往是反人性的。它需要我们在健康的时候思考疾病,在年轻的时候思考年老,在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人的本能是回避的。而互联网产品能够做好、做大的,实际上都是顺人性发展的。比如抖音的短视频娱乐内容、腾讯的游戏等等,而知识付费等逆人性的产品发展就比较艰难。

而且, 互联网或许能为险企带来客户,但是难以带来保费。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极大程度提高供需双方的撮合效率。无论是电商、社交、外卖、机酒等等,不外乎此。互联网的劣势在于,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信任感。

互联网上,信任源于两种, 一种是靠技术 。像电商平台、外卖平台更多地通过技术迭代保证供需双方的信任感; 另一种则是靠服务,保证用户满意度,实现供需信任,典型的就是保险。

对于保险业,信任感比撮合效率更加重要,且其信任感很难单靠技术实现。保险是一种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身体条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保险需求。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因此更需要服务,这也是为何线下保险业态存在大量的保险代理人的原因。

信任度决定了保险产品件均保费的高低。信任度越高,件均保费越高;信任度越低,件均保费越低。互联网保险想要通过智能技术获客,一方面受技术限制,难以满足投保人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信任度的降低,难以指望客户购买价格较贵的保险产品。因此,互联网保险虽然客户量和保单数可观,但件均较低,规模保费也上不去。

以众安保险为例,2021年,主力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14.2%。意外险实现保费20.19亿元,同比增长7%。但健康险和意外险的保费都偏低。

事实上,保险难以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互联网对于保险更像单纯的一个渠道,而且并不优质,难以为其带来高净值人群。

近两年,众安保险已经实现盈利,但营收增速也出现了下滑,或许人群覆盖逐渐饱和,已经探到了互联网保险的天花板。

从众安保险努力的方向来看,一个是对保险产品进行创新。比如早期爆红的百万健康险,还有疫情相关产品。不过产品设计虽然领先,但毕竟存在漏洞,引发了不少纠纷还有监管部门的关注。另一个是发力科研。提高科研投入,同时B端输出,想利用技术为保险赋能。

不过,技术对保险业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还需努力探索,其未来前景如何,仍需时间验证,最后也希望众安保险能为保险行业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专栏作家#

刘志刚,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TMT领域深度报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