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西祠创始人响马接受采访时,认为“互联网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具备社区的特点。”因此如果想要拨开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重重迷雾,就从网络社区切入。今天,本文作者为我们盘点了盘点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

西祠创始人响马指出:“互联网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具备社区的特点。”那么什么是社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了解一下社区前世今生。因为你不了解一个事物的过去和现在,那么你无法定义它,甚至预判它的未来趋势。

我认为的社区,是一群人因为兴趣爱好等聚集在一起,建立关系形成社交链。

一、社区的前身:BBS

BBS 英文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译为电子公告板,起初以电脑为载体,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类似校园公告板或小区租房信息墙。

其中,提供信息的人称为站长,获取信息的人称为用户。用户主要是信息获取,不能跟站长或其他用户交流(站长也不能跟站长交流),属于单边信息传递。

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

随着 FidoNet(惠多网)等组织出现,实现了跨站交流,仅限站长与站长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虽然用户与站长之间未能通讯,但当时还是靠电脑 DOS统上网,而懂得上网的用户基本都有通信、或计算机类等教育背景,所以影响不是很大。

1991 年惠多网中国的长城站开通了,上面都是一帮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或 IT高收入白领,其中就有马化腾、求伯君、丁磊等人的身影,他们分享自己撰写的小软件、加密解密心得,偶尔也会聊聊人生体悟。

到了 1995年,大多数高校会有自己的 BBS 网站(黑白的,要 telnet 上去的),上网门槛有点高,用户主要是大学教师,高校学生,学术气氛很浓厚,文章质量很高。

哪怕是对骂,也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很精彩。其中,最聚人气的是水木清华,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同时在线超过 100人的“大型”网站。

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

在这个阶段,用户多半是高校教师、学生或 IT海龟为主,上网门槛有点高,属于小众群体的玩意,传播影响力有限。

所以,那时候除了网络提供商赚钱之外,网民基本都没怎么赚钱,只是作为自己无聊的消遣或认识同类人的工具。

二、社区的诞生:西祠胡同

1995年到 1998年,微软公司对网景发起浏览器之战,最终微软通过 Windows系统捆绑 IE 浏览器的形式,成为浏览器霸主。

这期间,Opera浏览器也诞生了。至此,浏览器 + 搜索引擎,取代了过去 DOS + telnet IP 的上网方式,至此 BBS 论坛基于浏览器开发出网页版,降低了用户访问网站的门槛。

在 1998年,有两件事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微软 Windows98操作系统发布,其中首次全面集成了 Internet标准。
  2. 全国 26个省会城市开通 ISDN,而 ISDN 是比“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速度更快更方便的上网方式。

操作系统的进化与更新,以及 ISDN 的普及,为更多家庭与个人能够接入互联网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阶段,BBS 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其中有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国足球队对 BBS的贡献功不可灭!

1997年 10月 31日,中国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主场 2:3 负于卡塔尔,失去出线机会。

此后 2天,有个叫老榕的人,跑到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导致论坛的访问点击量达到了平时的数十倍。

这篇文章在发表过后 2个月内,被国内所有的主流体育媒体转载和报道,以至于那个年代的球迷群体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篇文章和“老榕”这个名字,后来被称为是“中国第一足球博文”。

此事的发生,是整个主流世界的人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和影响。

在不经意间,是它把很多人带入了互联网世界的大门。由此开始,BBS和论坛开始迎来了一波黄金发展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作型选手进入。

此外,BBS 蜕变成社区,那就是响马创办的西祠胡同,在海外华人中颇有影响力,2000年初排名达到 100多名,然而它的创办也很有意思。

本着消遣的目的,响马闲逛了中国海峡两岸的诸多 BBS社区,比如四利通方(新浪前身)、嘉兴论坛等,他发现海峡两岸 BBS设计风格的用户体验明显不同。

他说:“大陆的社区,信息组织方式都基于树型结构的,比如一个焦点访谈论坛,它会有一个主题,下面会有人跟着回复,然后再有人回复……整个是一个树状结构的。但是我觉得这种结构看着特别别扭,因为我更喜欢台湾社区所呈现的列表型结构。”

于是他在 1998年左右自己用 ASP技术做了一个简单的列表式BBS,起了一个颇具地方色彩的名字——西祠胡同,并设置了诸如英语、情感人生、武侠故事等一些热门话题版块。

第一批被“忽悠”进来访问的网友,都是响马平时泡论坛时结交并熟识的朋友。

西祠允许网友自主开版,而且授予版主对版块的所有主权(如版面关闭、合并、广告经营等),使得一年后西祠在线人数超过百万。

这种方式,被称为 Web 2.0意识,后来者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社区均借鉴于此。

在这个阶段,社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涯、榕树下、西祠为代表的兴趣社区;另外一种是搜狐、新浪等门户旗下的论坛社区(主要作为 PGC内容的补充)。

但在这个时期,不仅仅社区在高速发展,还有以碧海银沙、QICQ(QQ前身)为代表的社交也在迅猛发展,其中碧海银沙最火的聊天室每小时有近百万人在线。

一般用户在社交软件跟别人聊完后,内心还觉得无聊,就会跑到社区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跟同样对该话题的人继续聊,以消磨自己的时间。

三、社区黄金发展:百花齐放

在 2001年,康盛创想CEO 戴志康发布了 Discuz软件,使得搭建社区变得简单,而且用户使用起来也方便快捷。其后,Discuz 宣布开源、免费,促使各种论坛社区如雨后春笋出现,拉开了中文社区的新时代。

此后,社区开始日渐细分,出现了如文学领域的榕树下以及起点中文网,IT 领域的Donews、手机之家等大量专业论坛。

在当时,网友上了社区要么吃瓜,要么加入讨论大战,诞生了不少网络用语,比如“沙发、板凳、地板”、“管理员又删帖了”。

以2005年为标志,随着 Facebook、MySpace 主导的网络社区风靡世界,SNS 开始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从传统论坛的以内容为重心,转化为以关系为重心(或者内容与关系并重)的新型网络社区概念。

在传统论坛时代,大家在某个帖子回复进行交流。但新型网络社区,会出现私信、关注的形式,用户不仅仅可以关注某个帖子的动态,还可以查看贴主的其他动态,或私信私信该贴主,进一步交流。

备注:SNS 跟 IM 都属于熟人社交,只是 IM 定位即时通讯:比如 QQ、微信,但 SNS 定位于虚拟身份的网络社区;比如 QQ空间、微信朋友圈。而社区更多是基于兴趣形成的陌生人社交,比如豆瓣聚集了书影音的文艺青年。

此后,一个新概念在互联网圈内火热起来,席卷全球,这就是“Web 2.0”。所谓 Web2.0,主要是 UGC,即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而 Web 1.0 ,主要是 PGC,由公司和网站雇员主导生成内容的产品模式。

按照行业普遍认可的说法,Web 2.0 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背后,则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 1亿,用户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键盘上敲下自己的主张或想法,影响其他用户的想法或行为。

这一概念, 让社区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诞生了许多网络红人,比如芙蓉姐姐、雅阁女等,或网络社会事件,比如馒头血案等,侧面也使得某些底层人民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社会阶级的跃迁。

其中不得不提芙蓉姐姐,原名史恒侠,她出生普通职工家,首次高考考入陕西理工学院,但她想要考北大,休学回到高中复读。

但在第二次高考前夕,史恒侠却发生了车祸,伤势较重,医生并不建议史恒侠再去参加高考,但史恒侠却无论怎样都要参加高考,最后被抬进了考场考试。

史恒侠休学复读只为考理想学校的事迹,在恢复高考的时期并不少见,只是史恒侠在北大未名、水木清华等社区发贴,尤其 2004年开始在水木社区发表大量照片,因此受到大量网友的揶揄和嘲讽而出名。

更多的公司、媒体也开始与她接触,并试图进行商业合作,她先是接拍了网络短剧《打劫》,随后又入围某演员角色海选,这使得她逐步走进娱乐圈。

在这个时期,社区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让许多人产生了 “只要你想红,网络就能让你红”的错觉,使得很多网络写手不断包装各种形象的人物,试图将其打造成网红,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四、社区衰退期:潮水褪去

005年之后,游戏、博客、社交等行业也在高速发展。其中,2005年,魔兽世界登陆中国,刷了《传奇》创造的游戏记录,跟劲舞团成为了网吧游戏的必备。

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很多用户打着魔兽,然后使用 YY 、QQ等软件与队友通讯, 甚至有不少的网瘾少年常住网吧,醒来就打游戏,困了在网吧某个角落蜷缩睡觉。

但真正对社区造成震动,就是新浪在 2009年推出了微博,之后网易、腾讯、搜狐也陆续启动微博业务。

与社区固定板块不同,微博更多是追热点跟用户关系信息分享,比如xx明星出轨,xx明星分享了旅游点,xx曝光等,不仅成为了明星KOL吸粉的圣地,进而也成为了政府或公司等机构的宣传阵地。

以至于李开复博士在著作《微博改变一切》对微博未来进行预测,在一个 party 上见到的人,可以通过移动服务,查到你是否认识他们、上次在何时见面、是否有共同兴趣和朋友等,他对未来微博的这个功能充满期待。

2007年,苹果发布 iPhone 4 ,移动互联网也随之到来,进而取代了互联网的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只有坐下来,打开电脑,才可以上网找乐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需求的 App 都被开发出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或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而社区提供的社会热点事件,微博、抖音、快手等App 都可以提供,并且比社区更快捕捉到热点,在全网进行引爆。

2012年,捧红了奶茶妹妹、ayawawa、芙蓉姐姐的猫扑从北京迁移到广西南宁;2016年,网易论坛正式停止运营,对 80后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虽然社区时代已经衰落,但依然在两处领域大放异彩:

1)聚焦细分市场的垂直论坛,以虎扑、汽车之家、懂车帝等为代表,或小米社区、花粉俱乐部等手机品牌的粉丝社区;

2)作为某个App 或业务的功能模块,比如中关村App 首页社区 ,Keep 的社区模块。

最后,从社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区更像是 Web 1.0 跟 Web 2.0 之间的过渡产物。

在Web 1.0 时代,在最初时期,站长提供什么内容,用户就必须看什么内容且不能做反馈;之后,在搜狐、新浪、网易的门户时代,公司雇佣员工或签署机构产出内容(PGC 模式),并且设定论坛供给用户交流,官方也会听到一部分用户的声音。

而我们的BBS或社区,官方会设定话题方向或栏目,用户可以在话题或栏目下做分享或讨论。

再到 Web 2.0 时代, 用户自己创建话题或栏目,然后邀请其他用户一起探讨,类似豆瓣、百度贴吧、知乎。

而在 Web 2.0 时代,每个产品都想成为一个平台,容纳各种需求的用户,而他们的起步都是基于某个需求做个社区。比如抖音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拍视频做分享,但它最先的定位是音乐社区。

参考资料:

Eric:天涯和其它国内大型论坛为什么越来越不行了?

常政:中国网络社区15年发展历程

怡美利康: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

新浪科技:响马回忆西祠兴衰

 

作者:猫晓豆豆,社区运营,健身进击中ing,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爱美、希望与一百万社区人分享所见所想;微信公众号:猫晓豆豆。

本文由 @猫晓豆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