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公益时代,连接、参与和改变
文章来源于最近参与的一个互联网公益项目的总结分享,通过前期的需求整理分析,以及第一阶段的初步实践,总结了当前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一件公益产品的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互联网+公益?
作为一只常年混迹于互联网行业的交互设计喵,互联网+的概念必然是一个快听烦了的词;而作为经过地震、海啸之后的政府、公众一系列作为的见证者,对于“公益”的概念想必也是说不清,但是心里自有评判的。那么互联网+公益又是什么呢?在《互联网+公益》一书中,对其本质做了如下的定义:
“社会化媒体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连接、参与和改变。”
为了更好地解释互联网+公益的概念,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的两个案例。
下图是最近的一个头条消息,就是在感恩节当天,韩红组织了一场为环卫工人送温暖的公益活动。一同参与活动的除了李易峰、韩红,还有张一山、春妮等一众的明星。这个活动是怎么成行的呢?抛开圈粉、炒作等内部的影响,活动的实现流程反而相对简单,其实是由韩红基金会发起的“陪你一起过冬天”的这样一个官方组织的活动。
这是传统公益活动一种典型模式的代表,有着固定的流程,即官方发起——民众参与——目标达成——回访汇报。
(图片来源: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 )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这是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活动,在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发起的,在短时间内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6百多万人次,筹集近6亿元善款,不论从民众参与度和善款筹集的额度来看,都展现了互联网+对公益的影响力和魅力。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的区别了,主要在发起方、参与方式、宣传平台和爱心方式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传统公益往往都是有官方或者一定的组织发起的,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者基本上是被动参与的,而活动方式相对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资为主;互联网+公益则对发起者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而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物易物、细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均可实现。由此可见,互联网+公益能做的事情更多,也让公益变得越来越好做。
二.互联网给公益带来了什么?
近两年,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有:冰桶挑战、运动捐、徒步公益等,这都是互联网给公益带来的新变化和形式。互联网的创新属性让公益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公益不再是一个需要官方或者组织来牵头带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普通用户都可以成为公益中实实在在的一分子,实现自己的价值。“互联网+公益”将推动人人公益时代的到来,用户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三.互联网+公益的价值?
互联网+公益的核心价值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层: 为传统的公益组织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筹款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
第二层: 通过互联网化的数据积累,形成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从而为公益项目的设计提供支持;
第三层: 形成以公众为核心的支持及监督体系,增强机构筹资稳定性、并逐步实现机构/项目本身的社会化。
目前在BAT中,腾讯、阿里公益项目的着力点在第一层,依托自己的用户群和支付平台来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公益结果;第二、三层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案例项目支持,这也源于在当前起步阶段,大的项目还是由一些公益基金会发起,传播平台只是提供了支付入口,但是款项、财物的流动信息时获取不到的。因此信息存在不对等、不透明的问题,自然在监督体系上也存在缺陷。谁能在第二、三层级上实现突破,那么在互联网+公益的领域可能会成长迅速。
四.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公益?
标题亦可理解为“即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公益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回到了文章最初开始对互联网+公益的定义上来。首先理解一下什么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可以互动的在线平台,为大众提供分享他们本身事实和见闻的途径,如微博、微信猫扑、豆瓣、猪八戒、视频网站等。”
社会化媒体有两大法宝, 收听内容和互动交流。
收听是为了互动交流,终极目标是为了建立流量稳固的社区。
以微博为例:互动方式的比例中,原创30%、转发+评论60%、评论10%最佳的互动比例,但调研显示,公益组织在社交媒体上的原创高达52%左右(NGO2.0调研),重要转发仅占25%,“自说自话”明显高于收听,互动的效果较差。也就是是说,目前的公益传播模式,是在2.0的平台做着1.0的传播策略,所以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搭建稳固的社区以后,把握和制定正确的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策略,合理利用传播平台是达到互联网+公益得到良好互动的一个重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六个环节,这些环节除了包含大众传播特征和方法的内容,以及恰当的网络工具来进行指标的评估等,在此不做展开(避免跑题)。
五.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互联网+公益已有两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众包和众筹 。
“众包”(crowdsourcing)概念由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最早提出。广义的则是群体智慧、基于互联网的广泛参与为核心,通过服务平台提供创意的征集、设计、交换和共享。公益组织可以利用众包来达成各种目的,包括培养新的志愿者和捐赠人,以及将组织的工作信息传达给更多的人,例如群体贡献智慧和资源的问答类App、猪八戒网等。
“众包”的关键词是“一呼百应”,其服务流程如下图所示。已众包平台最为关键纽带,众包发起方在此发布项目、提供奖励,而创意提供方通过提供信息和任务来实现创新协同。
相信读者对“众筹”相对会更熟悉一些,即出资者对项目是一种投资方式,要让广大的网民轻松get到公益想法,来支持众筹的项目。设计一个众筹项目需要的条件包括:零售项目、回报精神礼物、账目透明(建立公信度)、讲好众筹故事。下面来合并讲解一下零售项目。
零售项目可以理解为将一个项目“分割”开来进行众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分割方式:
- “为失学儿童筹集每一天的学费”——按照天数分割;
- “为小村庄筹集一口水井内每块砖的费用”——按照项目规模分割;
- “为失学儿童筹集运动场地租用一天的费用” ——按照使用期限分割;
- “为失学儿童筹集一本教科书的费用” ——按照事物费用分割;
- “为早产儿童筹集吸氧1小时的费用”——按照收益人数分割。
六.互联网+公益创新案例
在文章结尾处,笔者找了一些做互联网+公益的一些充满创新性的案例来分享。
(1)“一道走公益旅行”生活方式的App
当 媒体镜头和公益机构 的视角还停留在 宣传当地如何贫穷落后而博取民众同情 这些常见的手法来做公益的时候,这个App则开创了一种创新的公益新模式,即品牌通过互联网共享的力量最大化发挥社会化传播,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道走希望通过每一位旅行者拍摄和记录当地一切美好的风景和人文,以一种美的视觉,正能量的方式通过自媒体激发社会大众对当地产生关注与热爱,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同时,将公益项目变成人人接力,在旅途中做公益。
(2)心声APP—给聋哑人的温暖
这款简单的App心声 就是Thoughtworks 公司的几个员工就在业余时间为聋哑人开发的。刚上手的时候相信所有用户一定是一脸大写的疑(meng)惑(bi)?为啥布局是颠倒的?美感也没那么突出?当你知道这是给聋哑人使用的App时,用户的面部表情就会豁然开朗了。
普通(正常)用户与聋哑用户之间的沟通,主要存在两大痛点问题—— 一是听不到 , 二是说不出 。这款App的解决方案很简单粗暴:
既然听不到,那就切换成文字——他们与科大讯飞合作(看过老罗在锤子发布会上演示的读者肯定不会陌生)做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转化。通过语音识别,真正让语言转化为文字,可以帮街头的路人告诉他们车站在何方
说不出,那就帮他们“说”出来,通过内置设备让聋哑人『说出话』,语音合成,可以帮他们向爸爸妈妈说一声“爸妈,让你们受累了”这样的话。这种契合使用场景的双向预读模式,让聋哑人的世界温暖了很多。
(3)Thunderclap网站
(图片来源:ThunderClap)
Thunderclap 平地惊雷网站。它的原理与众筹网站类似,不过它筹集的不是钱,而是 个人社交媒体上的空间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想发起公益的用户可以将提议发布在thunderclap的网站上,选择你的目标支持人数及时间,然后邀请他人”捐赠”,但是这时捐赠的是自己的facebook,twitter等空间。当支持者在目标时间内达到目标数量后,你提议的消息就会在各大平台上由这些支持者的账号同时自动发出。没错,是 同时发出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同时发出相比于分散时间发出消息,这种“刷屏”方式影响力要超出很多。
作者:虾米&胖喵,百度交互设计师
本文由 @虾米&胖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