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溯源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方向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读:前两篇文章介绍了冷链溯源的概念和国内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冷链溯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然重要,为什么迟迟没有建设起来呢?这当中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本文将从冷链溯源面临的问题和建设方向两个方向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冷链溯源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方向

一、冷链溯源为什么这么难

1. 行业缺乏利益驱动力和远景规划

如前文所说,虽然行业发展是由市场主体-企业推动的,但一个企业在一条供应链下影响力实在不好说,即使是链主,也要看这个供应链的成熟度,看链主在跨环节,跨链条下的把控力。

利益驱动是供应链发展的根本。

供应链发展、升级的前提在于链内企业的高效协同,进而共同降本提效。这种利益前提下,链条内企业即使跟随的辛苦,但至少有利益空间。

而现阶段下,冷链溯源的建立,对冷链供应链内所有参与企业,是否均有实质利益的增加,还是只带来成本上的负担,还难两说。

此外,冷链溯源涉及整个行业建设发展导向。发展到现在,冷链行业仍缺乏涵盖食品、农产品安全及营养健康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信息化建设顶层应用规划。

如何以更低成本建立,建立怎么样的一种更高效,高收益的冷链溯源,是当前行业和政府层面待共同探索的问题。

2. 政策法规仍有不完善之地

冷链物流的建设,是全产业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产业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各自的领域建设发展,整合自己的数字化平台。

但从现阶段来说,产业的差异性仍然存在,例如:

  • 产地物流和成品物流之间冷链仓储成熟度不同,操作上的差异,带来了数字化的衔接空白;
  • 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政策部门之间对数字化场景认知、经验差异,导致其迫切度不同,在数据建设方向上也不同;

这些差异性,从根源上讲,迫切的需要从政策上对社会资源进行引导、整合,并建立政策部门的数据共建共享机制。

数据标准:

目前与冷链物流、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内部及部门之间、行业信息平台之间的冷链物流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和数据融合的编码规范,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交换、跨界、跨链条融合与综合利用。

数据共享:

冷链行业中,各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应用规划,不论是从政府平台到行业平台,均存在产业信息孤岛、自成体系、数据资源分散、部门共建共享机制缺乏等,难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格局。

数据收集与应用:

随着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物流基础数据的采集已不是行业最大的发展短板。

但同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收集、统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于冷链溯源、安全追溯,需要更深层次的数据应用研究。

数据安全:

区块链、大数据兴起几年,但在法规方面,尤其是冷链物流大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建立和完善。

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冷链溯源的全程温控

目前,行业对冷链监控技术应用探索方向仍集中在如何强化各个独立环节、场景下的产品应用能力。

不是不想实现冷链溯源的全程温控,而是技术仍存在以下几个维度的制约点:

信号能力:

受保温能力要求的影响,物联网在冷链场景的应用,比普货物流场景下,其信号衰减更为严重。

目前还不能说有哪一种技术,能在一个全链条的流转下,信号能力全场景适应。

续航能力:

行业上目前所讲的全程监控,往往只是力争在物流配送端实现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控。

而一个冷链物流过程,时间会在7到15天,冷链物流车在外连轴转的时间会可能持续到一个多月,如果要实现从产地到末端销售的整个过程监控,这个时间会更长。

如何保障物联网设备这么长时间的持续工作,是当前技术最大的短板。

从目前行业技术上讲,可能也就LPWAN相关技术可以满足,但其仍有应用短板。

设备成本:

成本也是制约企业往这方面建设投入的大因素之一。

实现冷链溯源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至少对每一独立流向的货物都能实现全程独立的跟踪和监测,

如此大量的设备部署,按目前物联网设备的成本计算,也不是一个常规企业愿意承担的投入。

二、如何建设冷链溯源

1. 强化政策导向和组织力,搭建社会化冷链协同网络

冷链溯源建设,是一个深层数字化建设的体现,而深层数字化落地,首先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的导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势必会促进这块头部企业,推动自身供应链的数字化链条建设。

同时,通过强化政府组织力,逐步完成顶层蓝图规划、数据统筹,实现对行业资源的引导、整合,政策部门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加速企业链平台的互联互通。

通过数据网强化干线体系、冷库体系、领域+城区网、宅送网四地网联合,形成产供销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搭建社会化冷链协同网络。

2. 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模式

目前的冷链物流市场依旧是一个多级批发市场,这就使得整个物流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进行周转。

节点越多,中途涉及的企业单位也越多,每个节点又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使得冷链全流程的标准化十分困难。

虽然近几年发展火热,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但是市场仍然处于分散,竞争混乱,资源整合度低状态,“断链”问题突出,造成了严重损耗。

整个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还体现在资源没有共享,无法做到规模化、系统化实现最优调度,直接整体拉低了冷链物流行业的盈利水平。

但如果引导产业内头部企业的优势,以整合、并购、入股等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就可以通过战略协同效应,推动供应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逐步建立以全产业链形态存在的供应链发展模式,加速供需链、技术链的链接,实现产业价值的增值。

3. 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化部署,优化全程冷链和全程监控

冷链物流的基础控温设施设备,涵盖在整个冷链供应链流通过程中,从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速冻机、仓储环节/物流车上的冷藏冷冻制冷机组、到销售末端的超市冷藏柜/展示柜等。

每一个环节下的设施设备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改造,实现向数字化的转变,进而采集设施设备实际运行数据、应用分析,优化运行效率,降低使用能效。

冷链溯源的断链也经常出现在销售末端——个体户门店,从业者通常是普通老百姓,在食品品质管理上并没有清晰的意识概念。

通过结合温度监控、设施管理的应用需要,优化设施设备物联网改造方案,可进一步强化设施设备的使用监测,也可同步降低在这些场景下的监控使用成本,从而在整体上优化全程冷链和全程监控。

在现阶段,全民冷链溯源的建设,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需要举国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建设。

 

作者:廖海强,十年物流行业物联网信息化硬件产品经验;微信公众号:老廖有的说;

本文由 @老廖有的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