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玩的是套路,先涨价后打折,商家赔钱直言“不想玩”
编辑导语:不同于往年,今年618的声量小了不少,但不变的是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的套路。今年618,不少消费者陷入了促销倦怠。与此同时,商家也陷入两难境地:入局不赚钱,不参与没流量。一起来看看吧!
5月31日晚20:00,第一批“尾款人”再次清点购物车,先后点下了付款键,这预示着618大促高潮的到来。
不同于以往反复研究购物攻略、积极参与数学计算,部分消费者逃离了618的主战场,“不买立省”成为社交网络对618的常见评价。
事实上,今年618的声量确实小了不少。电商平台销售数据隐身,不少消费者陷入促销倦怠,加上充满套路的优惠规则,以及不稳定的物流,在这场历经18年的大促中,裹挟其中的消费者和商家开始选择退场。
一、先涨价后打折,满减背后是套路?
从预售第一天,部分消费者就开启了和平台“斗智斗勇”的通关之旅,包括留意产品618前后的标价、店播和头部主播直播间的价格、各大优惠券和消费券的叠加使用方法等。
今年5月,筱筱在电商平台上看中了一款小家电,当时的页面价格是1490元,抱着买到全年最低价的期待等了一个月,她却在618预售当日发现,产品页面价格从1490元涨到1790元。在付完50元的定金后,筱筱尾款支付金额显示1540元,相当于比涨价前还多100元。
尽管官方客服表示,付完定金之后,尾款的最终价格可以用平台优惠券抵扣,但这并没有让筱筱满意,“这样的优惠力度,当初何必再等半年”。
吴昕也差点成为电商大促的“韭菜”。她原本想趁机再囤一箱猫粮,不过也没逃过商家涨价的套路。
相比双12大促购入的同款猫粮,618期间产品涨价近100元,从225元涨到309元,涨幅接近40%,这直接掐灭了她囤货的打算。“不知道是成本上涨,还是商家以为消费者健忘。”
根据多位受访者反馈,今年618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消费者在叠加使用平台发放的满减券之后,最终产品价格仅仅是恢复到了618涨价之前的价格。“所以电商大促到底优惠在哪?玩不起就别玩。”
时代财经发现,平台预售期间,不少品牌的页面依然保持了618前的价格。有官方客服向时代财经表示,他们暂时没有收到品牌618期间的活动价格,若后续有降价,会退还差价。
当折扣变成了套路,大批消费者积累的怨气难以平息。黑猫平台上,有关618的投诉量达到了13967条,“先涨价后打折”“优惠券套路”成为高频词汇。
购物节深度“玩家”小敏今年的参与度也不高。去年双11期间,她前前后后购买了近1万元的产品。等到今年618大幕开启时,小敏经过几轮比对之后,删除了购物车中十多种非必要的产品,最终只留下洗面奶和抽纸两样生活必需品。
二、商家陷入两难境地:入局不赚钱,不参与没流量
虽然双11、618是电商平台两大营销IP,一度意味着全年最低价,但随着电商造节的常态化和直播间的批发式消费,两大购物节的光环也逐渐黯淡。
层层套路的背后指向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商家不想再“真情实感”地参与平台大促。
为了激励更多商家参与,今年618大促开启前,京东率先发布了30项“三减三优”商家扶持举措;紧接着,淘宝天猫也公布了25条618商家扶持举措。
然而,无论平台如何加大马力宣传,在很多商家眼里,电商大促的造富神话早已破灭。
近两个月内,电商平台老板黄奎陆续收到几大平台“小二”发出的橄榄枝,最终还是拒绝挤进618的主战场。“再也不相信平台的糖衣炮弹了,一年到头都在打鸡血,补贴留给大卖家,满减的压力都让商家承担。”
黄奎参与过不下20次电商大促,早在10年前,他还能借助短期内的流量井喷,实现订单转化,随着大促助力作用减小,以及平台流量向直播间倾斜,商家很难再回到“一个大促顶半年”的好日子。
而不少被裹挟进大促洪流中的商家,又不得不面对“不参加没有销量,参加了又赚不到钱”的尴尬境地。
“根本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底牌在哪?只有无止境的降价。”美妆店老板丫丫向时代财经感叹道。一款平常售价600元、成本价格540元的爆款精华,她给出了559元的大促价格,但依然有部分商家继续触探价格红线,把价格定在549元。
吴林是某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这是品牌经历的第一次电商大促,团队的备战方案是优先选择第一梯队的主播。“店铺的流量并不好,也不敢冒险把希望押注在店铺直播,我们还是新品牌,想借助主播力量把品牌声量打出去。”
618、双11电商大促曾是新品牌冒头的重要机会。2021年天猫数据显示,AMIRO、薄荷健康、永璞、Ubras等多个新锐品牌在去年618都创下了同期单日销售纪录。更早以前,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货美妆品牌也曾在电商大促中一战成名。
但吴林认为自己难以成为618的赢家,一场主播带货的销量只能保住上千单,而中腰部主播也要收取动辄3万元以上的坑位费,“注定是赔本买卖,但新品牌不得不应战”。
“与其相信电商大促的神话,不如做好品牌细水长流的运营和服务。”黄奎向时代财经说道。他在做好店铺私域流量运营之后,在大促期间拥有了每日1000以上的浏览量,虽然销量转化率微乎其微,但黄奎再也不愿为电商大促买单。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作者:徐晓倩;编辑:史成超;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
本文由 @时代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