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产品经理选岗位的3点建议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马上就到了金三银四的求职季,很多技术人员都打算换工作,却又苦于不知道该如何换。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对产品经历择业择岗的看法,以及换岗的一些底层逻辑。有需要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

给产品经理选岗位的3点建议

求职季,想聊聊我选岗位的底层逻辑。

最近被问了很多求职的问题,索性分享一下我对产品经理择业择岗的看法。

谈一谈:如果你最近想换工作,建议考虑哪些因素,以及,我会推荐你做些什么。

目前的产品行当,已经和五年前有了些许差别,之前我会推荐你去热门赛道,但现在不会,原因下面讲。

说在前面:首先,我不盲目推荐去头部大厂,更不鼓励去热门的行当,我只讲岗位相关的底层逻辑,不鼓励机会主义。

其次,我清楚领导、薪资这些微观因素的价值,但本文不赘述。

谨结合行业发展,谈谈如何顺应大势、吃红利、立于不败之地。

一、不去头部产品的对立面

产品经理是在行业赛道上冲浪的玩家,所以要先看行业阶段和趋势。

和10年前不同,现如今,行业不再野蛮生长,市场和用户也已经趋于冷静。

之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攻城略地,比如百团大战、生鲜电商时期,大部分项目都在蓝海或者巨大市场中抢地盘,打江山、占山为王,所以看上去每个人都像一个小CEO。

但现在的产品经理岗位更细分,做的往往是守江山的活,和其它企业白领做事的细致度差不多,所以往往被调侃成螺丝钉。

这不是岗位的问题:岗位本身没变,只是市场需求变了。

大赛道的头部产品均已确立巨头地位,这让市场态势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市场格局定了=增长红利没了。

比如,短视频赛道初始化阶段,大量用户还没有形成消费短视频的习惯。

随着用户不断尝鲜,各个平台就能吃到一些增长红利,也就是说:只要产品入局,都能低成本分走一些用户。

但现在,这部分增长的bonus没有了,增长成本回到理性的水位。

这背后的逻辑是:用户逐步都有了自己喜欢的主力消费平台,产品发展进入平台期;

此刻再做增长,极少是做纯新用户的挖掘,更多是挖掘其它平台的老用户,这个成本和难度更大。

除非大平台犯影响自己根基的大错误,否则从0开始和大平台抢独家用户,几乎不可能,何况,资本也不会鼓励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也意味着,在下个技术变革(比如短视频+流量降价这样的机会)出现之前,市场对于新消费类产品的需求会减弱。

与其和大平台对立、竞争独家用户,不如依附于大平台去做生态内的服务。

所以,近两年才出现了这么多MCN机构、代理商、生态服务商创业项目。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尝试和短视频、熟人社交等头部领域的TOP2产品竞争。

不如考虑换个赛道,或者进入大产品的生态。

理由是:对抗平台和整个行业的平台化趋势相悖,失败概率大,得不偿失。

二、越精细的产品越值得去

反观平台的用人需求,内部往往需要能治理江山的“收租型产品经理”,他们必须要有能力在大平台内修修补补,做精细化运营和治理的工作。

这和攻城略地打造头部产品的“古典产品经理”,在能力模型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

这里要解释一下,并不是说“收租业务产品经理”的价值和产出更低。

而是相比之下,之前一线“古典产品经理”的溢价太高。

原因上面也有提到:古典产品经理攻城略地时,可以通过吃增长红利、抢占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回报,在资本的加持下,这个价值还会放大数倍。

而在政策收紧,不鼓励平台间内耗的市场环境下,“收租业务产品经理”的价值和回报就相对理性。

所以,从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阶段来看,关键词不再是“对抗”、“竞争”、“增长”,而是“精细化运营”。

之前如果你在一个格局不定的赛道,你尚可粗放地主导竞争、做野蛮增长:大概率做事就有效果,不如多劳多得。

但现在,如果方法论不够严谨、思路不够“精细化”,导致上线了错误的策略,平台是真的会亏钱的。

精细化运营时代,产品包袱重,牵一发动全身,所以不做错更重要。

这也意味着,对产品经理的精细化运营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所以,我的建议是:尝试去一个精细化程度足够高的头部产品团队。注意,是头部产品团队,不是头部公司。

理由是:经过竞争市场后,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少,且资源向头部集中。

强者恒强,top2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和问题复杂度,一定高于长尾产品。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能去做一下头部产品,一定要体会一下他们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虽然分到你头上的工作看起来会非常琐碎,但其深度和复杂度是其它地方给不了的。

精细化能力和深度工作的能力,会被头部大企业广泛需要。

如果有机会能去上述环境历练,就更可能掌握做复杂决策的能力,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推荐各个赛道TOP2的产品都可以尝试:比如抖音、Facebook、Tiktok、得物等。

三、B面产品值得长期投入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精细化和深度运营的能力,或是短期没有机会,那我建议你可以多看看市场的B面。

B面和对立面的区别在于,B面是巨头和资本的暗处,目标是帮主力产品做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野蛮增长时代,先满足的用户需求往往规模大、粒度粗,比如笔记、美食外卖等。

但更细的用户需求正在浮出水面,比如卡片笔记和跑腿闪送。

所以,在之前靠资本获得优势的巨头产品中,往往有不能精细化满足用户需求的B面。

比如flomo能够在输入场景上战胜印象笔记,就是抓准了:笔记类产品输入压力大,用户有轻量级心流记录的需求。

不公开+恰到好处的记录摩擦力,让信息记录行为变革成了更自然的模式,而在flomo之前,用户是没有类似顺手工具的。

这种case,就是大产品B面下的新增量市场。想要找到这样的产品,有两个建议:

  1. 需求更细。创始人要有对该领域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比大平台更细致的需求点,因而,产品模式也会足够清晰、留存佳,业务有自闭环的造血能力。我比较看好:flomo、小宇宙等。
  2. 赛道更小。可以找找小规模行业的机会,这些行业往往因为规模小,或是难度太大需要耕耘的时间较长等原因,还没来得及在上个时代被资本洗礼。但一旦破局成功,就会构建极深的产品壁垒,并且这种壁垒是资本很难打破的。我比较看好:小红书、住小帮等。

这些小而美的产品,更加能养成你的产品力,并帮助培养深度的行业认知。

做起来有一定难度,短期看起来履历不如头部大厂那么漂亮,但长期投入三年左右,会有丰厚的回报。

四、总结

最终做个总结:

  1. 如果你在格局未定的竞争环境中,尽量不要站在大厂和资本的对立面,会徒增失败概率;
  2. 越精细的产品越值得去,这是短期最快获得长效资本、硬通货的有效方式;
  3. 如果短期没找到合适机会,不如尝试长期投入到一款B面产品中,仍能靠积累得到丰厚回报。

这些是我以积累产品经理个人能力为目标的一些择业建议。

总之,我不推荐追风口,或是企图一次赌博性跳槽飞黄腾达,这不符合行业现状,也并不现实。

换工作是个长期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蹴而就地找到理想的岗位,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你的阶段性能力也在不断变化。

持续稳定获得能力增长、不掉队,才能有更多机会。

而每个岗位都有能力提升上的侧重和优劣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想好你的最终目标,即职业路径是什么。

知道自己要去哪,才知道自己缺什么。

比如:业内高管、学术派、培训布道者等,这会推导出一个最终的能力模型,比如高管必须能做复杂决策、懂管理。

不断拿你的已有经验,向着目标能力模型的方向去置换,才能最终到达。

所以,每次换工作,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能力成长核心目标,而不是被薪资和新的炒作概念带偏。

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自身向目标靠拢的态势。

想好去哪、保持平常心,终会水到渠成。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专栏作家#

花生酱先生,微信公众号:产品之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金融业资深产品经理,对职涯规划与个人发展有丰富经验,产品涉猎广泛,ERP、金融领域较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