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知乎来谈谈我对UGC产品的一些看法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众多互联网产品中,有一类产品叫做UGC产品,即用户原创内容产品。由于极高的用户参与度,往往使这类产品拥有较高的用户粘性。大到微博,小到某产品的评论板块,都是UGC的一种体现形式。

UGCkanfa

对我而言,使用最频繁的UGC产品是知乎,那么这次,我就透过知乎来谈谈我对UGC产品的一些看法。

UGC产品中,我把用户分为两类: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应到知乎中,就是答题者和阅读者。

  • 生产者属于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输出分享知识见解的一类人。方式有答题,评论,撰写专栏文章等方式。
  • 消费者即在知乎上浏览生产者输出内容的一类人。

这两者之间存在交集。

在优先级(或者说重要程度上):生产者>消费者。

UGC产品最重要的是内容。平台内容的质量及数量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买单,而消费者往往占UGC社区更大的比重,如果内容上没有优势,消费者会逐渐流失;生产者因为输出得不到预期反馈,也会逐渐流失,如此循环,UGC产品将很难存活。

从知乎早期的运营策略可以看出,平台更重视生产者。知乎最早不开放注册功能,而是通过邀请码的方式邀请各行业知名的人来平台分享;例如俞军,周鸿祎,张小龙等。UGC社区中最早入驻的用户,最早输出的平台内容,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未来的定位。知乎早期对生产者的重视与控制是知乎成为高质量UGC社区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知乎在产品设计上,通过一系列功能来正向激励生产者产出更多内容,例如:答案点赞,按点赞数量对答案排序,被感谢、被收藏、被分享、被关注等,同时开放给优秀的生产者专栏功能,这些都是对生产者的激励,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得到更大的满足感,从而愿意在这个能让自己满足的平台上分享更多的内容。这一切都可以看出,知乎对于生产者的极度重视。

当然,消费者作为知乎更大的用户群体存在,也非常重要。但相较于生产者而言,优先级要略低一点。

于我而言,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消费者。在阅读时,知乎提供还算舒适的阅读体验,让我不至于因为平台内容外的其他原因而流失;作为生产者,知乎提供舒适的写作环境,同时各种点赞和感谢也能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所以我愿意留下来输出更多的东西。

精准的产品用户分类、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制定合理的产品策略,是每一个成功产品的基础。

这里,我也鼓励大家不要吝啬,遇到优秀的答案要点赞与感谢。首先,一个优秀的答案是值得被大家认可的。同时,出于对产品的考虑,多给生产者一些鼓励,意味着我更有可能在未来看见他分享更多的内容,积极参与互动,也能使UGC产品更好的运营,你也就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货,一举两得的美差嘛~~

那么,知乎是否足够优秀,没有大缺点了呢?

NO

我认为:UGC产品,排第一的是优质的平台内容,第二则是内容的引流与导流。

即:

  • 让优秀的平台内容找到目标用户--导流
  • 让用户获取他们最想看到的内容--引流。

显然,这一方面知乎还停留在初级水平。

导流

导流方面,可以看到一些产品策略,即话题机制。用户可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每个问题根据所属话题推送给相应用户。

那么这里会遇到第一个大问题:用户真的对推送的问题感兴趣吗?

我们知道,在注册类似的UGC产品时,关键的一步就是让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新用户缺乏对产品的了解,同时抱着想要获取尽量多内容的心态,也许会选择很多的话题,这些话题中,也许有一些用户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也关注过前端开发和足球篮球,其实自己真的八竿子打不着)。这样推送就容易造成内容溢出---用户发现,来自自己关注话题下的问题,占据很大篇幅,但这些东西没有点开看看的欲望。

这样会消费者的阅读体验。

我的建议是,这一类问题,在话题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在某一话题下的活跃度

(多维度:提问数、回答数、点赞、收藏、感谢、停留时间等),制定更加精准的内容推送策略进行推送。同时跟踪推送的内容状态,观察用户的查看时间,决定第二次、第三次推送策略,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目的是让优秀内容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目标用户。

引流

引流方面,用户对话题的了解有限,订阅的话题外可能会有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那么第二个问题:如何让用户接触到这些隐藏兴趣点?

  • 通过数据分析,找到用户关注话题之间的关联,推荐关联度较高的话题(如关注互联网的用户,也许会对移动互联网话题感兴趣)。
  • 同样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同一话题下用户与用户之间话题的关联(如关注程序员话题的用户81%关注了颈椎治疗话题。。。)。
  • 同时,目前首页展示内容较杂乱,建议可分为两个Tab,主题为关注话题动态与关注用户动态,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总结一下:UGC产品的核心是内容,在产品有一定内容积累后,让高质量的平台内容找到感兴趣的用户,让用户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是保证用户粘性的重要方法。

UGC大多并不复杂,但难在对产品核心能力的把握。

 

本文由 @彭俊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