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特币,这篇文章讲的最浅显易懂
比特币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网上资料和文章也很多:关于其原理的、怎么用的、有哪些好处和问题等等。然后朋友里,似乎对它觉得不太了解却又很感兴趣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这里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它到底是什么。
了解一个新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它跟一个自己特别熟悉的东西做类比。比特币作为一种新的虚拟货币出现,很多特性如果和已有的支付方式进行比较,就会更简单易懂了。这里说一下,比特币的实现技术和原理主要是 P2P 的网络结点技术、密码学和现代计算机的超计算能力,如果想了解技术细节,建议参考更官方的文档。
比特币交易是什么?
人们最熟悉的支付方式,可能要数现金、银行卡、和电子钱包了。现金比较简单,由国家银行系统或政府部门发行后,作为一种符号,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在「付钱」的同时,一笔交易就完成了。电子钱包大部分时候其实是和一张或多张银行卡关联,本质的交易过程和银行卡类似。而银行卡的使用,虽然根据不同卡的类别会有区别,但大致说来还是一个比较统一的模式。首先,参与交易的有顾客,顾客的发卡行,商家,以及商家的收单行。顾客从商家买东西,撇开整个处理过程不说,发卡行会记录下这笔交易中的支出(Debit),收单行会记录下这笔交易的收入(Credit)。只要有了这两笔账,即使发卡和收单是不同机构甚至不同国家,后期结算(可能是实时的)也能根据这两笔账准确地将资金在不同用户的账户间进行转移。这也就是所谓的 double-ledger 记账法,也叫 double-entry 记账法(复式记账法)。
比特币的记账法基于 double-ledger,却又不完全相同。每笔交易同样会有 Credit 和 Debit (一方的收入和另一方的支出),另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加密签名和确保该签名是由比特币合法账户发起的验证(也称为验证或收据)。因此比特币的记账法也称为三方(triple-ledge)记账法。
除此之外,比特币交易和传统的银行卡等交易还有以下两点区别:
(1)传统(银行卡)交易中,一定有银行的参与
如果交易设计的两个账户是不同银行,则有多个银行相关。所有的上述的「记账」,也就是哪个账户扣钱,哪个账户入钱,是由银行发起的,由银行相关的处理器处理,身份验证等,也是由银行负责。这些「账」只有银行可以看。
而比特币中所有的交易都是由用户自己发起的。在 P2P 网络上进行处理。而关键的身份验证,也就是用户有无权限使用某个账户里的比特币,则是由比特币自己的加密系统和算法来完成。这个处理的过程需要极高的计算能力。因此,比特网络中验证这些交易的机器结点,就会相应得到「报酬」。这就好像传统银行处理交易,收取手续费。所有的「账」都在互联网上,不是私有。
(2)传统的银行系统是集中地管理,集中的控制
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式的交互方式。即顾客和商家必须通过银行网络完成一笔交易。而比特币使用分布式交互,分布式管理。使用的货币,也是不属于任何国家或银行的虚拟货币。
之所以说它是虚拟货币,就是因为所有的交易,每个人应该持有多少比特币,在他 / 她所有的交易完成后余额是多少等等,都是通过 P2P 网络中的双栏记账来决定,而不是像现金一样用纸币作为符号来表示。
比特币的常识
知道了比特币是怎么完成交易,怎么记录交易记录的,再看看一些关于它的常识:
- 比特币是 2008 年由中本聪提出的,2009 年作为开源软件问世。主要适用的技术就是 P2P 和密码学。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虚拟货币的概念被提出,然而都不太成功。比特币是迄今为止拥有最大市值的虚拟货币。
- 获得比特币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市场上交换或购买。二是提供高性能运算资源,在 P2P 网络上通过验证和记录网络上一些别人提交的(待验证的)交易,赢取手续费。也能得到很少量的新发行的比特币。
- 全球接受比特币的商家很少,两年前大约也就在十万量级。对于商家来说,好处是比特币交易的手续费往往低于信用卡的手续费。
- 因为没有统一的立法和监管机构,一些退货返款以及 Chargeback 的行为不受保护,因此对于顾客来说也是一种风险。(注:Chargeback 是信用卡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顾客可以声明一笔交易并非本人发起的。根据国家法律,这种情况往往商家或银行要负责对顾客的全额退款,是一种保护顾客的机制,但也给商家和银行增加了支付处理中的风险。)
- 上面提到在区块链网络中,可以通过「挖矿」(使用自己的高性能运算资源,参与网络中的交易验证和记录)来赚取利润。但是因为参与者提供的计算资源越来越强大,赚取利润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而从使用方来说,提交一笔交易希望别人来验证,可以自己选择提供多少手续费(甚至 0 手续费)。但手续费的高低会影响自己提交的交易的优先级,因此被处理的延时也会受影响。(高额手续费的交易往往被优先处理)。
可以看到,在整个比特币机制里,没有统一的监管,有的是公开、透明、计算能力竞争。这也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质。
谁会使用比特币?
先要了解比特币的发行。比特币的发行量是与区块链算法中数据块的产生速率相关的。数据块产生速率的预期为每 10 分钟一个,但每个数据块中新发行的比特币不能超过 50 个,而这个数字每隔 4 年就会减半,因此比特币的总数量,到 2140 年,也不会超过 2100 万个。发行量的保障,就决定了这种「货币」不会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它理论上和黄金钻石一样是可以保价的。
因此,首先愿意使用或者说存储比特币的,就是一些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国家。
这里想到一个好玩的事儿。2016 年年底的时候,比特币价格已经由一年前的 $400 多涨到 $900 多了,接近历史高点。按说一般美元涨的时候比特币都是跌。然而这次很反常。而究其原因,据说是是「天朝」有人大量在换比特币,好绕过目前的外汇管制。而 2017 年新年第一天,比特币就破了 1000 美元的汇率大关。距离三年前历史高点一步之遥了。据统计,已经 90% 都是人民币和比特币的交易了。这样看来,区块链这种宅男产物终于要产生政治影响了。
然而,因为比特币便捷、保值、易存储。且交易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和国家机构控制,也很容易被钻空子。最常见的有两个:一个是洗黑钱,一个是非法交易。正因为此,很多国家,比如中国,并不承认比特币交易的合法性。
其实当年(2014 年)Square 在一次 Hackathon 中我们同组的几个人是实现了 Square Market 上对比特币的支持的。但是撇开没有什么用户会使用不说,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比特币的汇率像股票一样是可以随时浮动的,买卖商品中的「退货退款」问题就变得异常复杂。试想一个用户用 0.01 个比特币买了东西。一个月后他要退货,而这时候比特币的价格已经有了很大变动,你是返款美元呢?还是比特币呢?无论哪种,商家都要担负一定汇率损失的风险。加上前面说的退货返款以及 Chargeback 的行为不受保护。此外当时大众对这种新的支付方式仍处于观望态度。因此种种,这个项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比特币会普及吗?
比特币是互联网的产物,有着它自身的魔法吸引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使用。也让国际化交易和互联网支付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不觉得比特币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使用。
从两方面来看原因:
首先是比特币系统本身。 比特币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物,虽然其算法和理论很成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用户钱包(或者密码)的管理。交易平台和网站和早已成熟的银行系统相比,仍然有安全漏洞。就像有人会抢银行,也有黑客会试图攻击交易网站。例如 2012 年 9 月,Bitfloor 交易中心被黑客入侵,24,000 比特币(约相当于 25 万美元)被盗。2013 年 5 月 24 日,比特人网站创建的比特海服务器被黑客入侵,约 40 个比特币被盗。并且很多情况下,客户并不会收到赔偿。甚至有网站本身就是骗局,比如 2015 年 5 月,香港彭伟华成立的 MyCoin 比特币交易网站采用传销式买卖,比特币最后周转失灵,卷款潜逃。
更重要的,是支付体系的自然规律。 从货币到支票、到各种银行卡,再到移动支付等的一次次支付变革中可以看到,每次的大规模的新支付形式的认可,一定满足以下条件:
- 方便、更方便,解决使用场景的痛点。
- 所有和钱相关的事,准确和安全一定要有近乎百分百的保障。
- 如果只是顾客和商家一方需要变革,那往往更容易。而同时产生蛋和鸡的变革,通常会更困难。
- 所有需要「用户教育」的新事物,无论你的技术和产品做的多么完美,被接受都需要时间的考验。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未必成熟。
比特币虽然可以用来存储保值,但是如果不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依然只会和黄金钻石股票一样用来收藏。如今美国接收比特币的商家其实还是少之又少的。这和电子钱包如 Apple Pay 等的推广的艰难很相似。
作者:朱赟, Airbnb 工程师,在 Airbnb 做支付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