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行业:从信息稀缺转向服务稀缺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如今我们需要找个工作,可以通过在网上进行查找而询问的方式来确定面试机会,但是随着劳务派遣业务的发展,蓝领的招娉成本上升,反而没有那么好招;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与分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劳务派遣行业:从信息稀缺转向服务稀缺

最早的劳务派遣业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一家名叫Samuel Workman的公司创立了人力租赁的业务模式。这家公司雇用一批已婚妇女,在夜间处理盘点的工作,之后训练她们使用计算器,然后将她们租赁给企业,让企业可以应付临时或短期的人力需求。后面发展成型,1946年美国邮政下属的Kelly Services成立,开展人力派遣业务。1948年Manpower(万宝盛华)在美国成立,提供短工供应服务。

国内劳务派遣最早出现在沿海城市,1998年5月深圳市鹏劳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成立,2003年5月上海派遣人才有限公司成立,台湾境内最著名的人才招聘服务商104人力银行也于2002年进入劳务派遣领域。

劳务派遣业务发展至今,行业经历了从早期的野蛮扩张到如今成熟发展阶段,2018年Q1季度开始(2016年下半年互联网喊出“人口红利”消失),蓝领招聘成本上升,劳务公司经营利润被压缩,出现了周期性的下滑假象。任何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都将出现借助技术变革来推动商业模式升级的需求,淘汰那些耗能高、产出少的经营者。

01 新劳务:资源重构,旧瓶装新

拿前不久刚上市的BOSS直聘来说,在全国综合型网络招聘平台(智联、51和58)与区域型招聘平台(东莞卓博、安徽新安、重庆汇博等)夹缝里杀出的一匹黑马。如果Boss走老路,依然以传统的信息媒介“简历”作为传播介质,引流&变现,一定无法突围拥有巨大存量资源的三座大山。你永远不可能开发一款完全copy微信的社交工具,去打败现在的微信。

在同一个竞争维度里,资源积累量构成了竞争壁垒。如果摒弃传统的传播媒介“简历”,创造新的传播介质“在线沟通”,等于重构了资源所属,Boss在新的竞争生态里拥有资源分配权和定价权,所以才能横扫存量竞争市场里的老大们,成为新的领导者。

纵览商业社会的公司竞争与人类战争史,往往能够以少胜多或以轻量级打败重量级,胜出者都是创造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下,重新界定资源标准与竞争胜负标准,形成独特的优势。

基于蓝领的劳务派遣业务在野蛮发展了近三十年,也已经到了面临行业变革的周期性风口。

一个行业发生重构,是从“点·线·面”三个梯度来完成整体的变革。

最基本的“点”是从事劳务派遣的求职者,从年龄、学历到获取信息渠道的宽窄以及信息化水平都在发生变化,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恒定因素,几乎可以认为是没有变化,劳动力输出的地域。

以“点”成“线”,基于劳动力个体产生的微观变化,推动了蓝领所从事的业务“线”发生了改变。从制造型普工/技工一家独大,到现在分为三个业态场景:“制造型用工”、“传统服务业用工”、“新经济服务业用工”;新经济服务业用工基数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目前制造业蓝领近8000万,新服务业1.2亿(数据来源人社部)。

以“线”连接“面”,蓝领派遣业务中关键的角色人力乙方,需要提升产能,降低损耗,配合行业整体的阶段跨越。

简单概述,代表“点”的蓝领个体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线”(业务场景)的组成,从而带动“人力中介”作为面的产能效率变革,体现在人力中介服务数字化上。

02 劳务电商化:重视私域运营与促活转化

劳务公司从以前的纯线下门店招聘,要转入线上招聘时代,招聘渠道的转化由私域流量池来承载,引流的渠道会呈现多元化,包含公共流量池(58/BOSS)、线下门店/工头、短视频矩阵(快手/抖音/视频号)等。

网络招聘的本质是依托信息撮合,赚取流量买和卖的差价。对于劳务公司而言,在劳动力红利时期,增量的获取成本低,还没把精力放在留存激活上。

现在不同了,从58上最新获取一份蓝领简历的成本是40块,只是买了一串电话号码,保证接通率但不保障意向匹配程度,如果不能放入人才储备池里持续跟进服务,CAC(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从单个劳动力身上赚取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是一次性的短暂服务。

运营技巧与方式方法上,我们推荐向“完美日记”、“孩子王”学习,跨界选择参考对象,把内部基于私域流量池的运营模式精细化。劳务公司把“人力资本”电商化,从“服务交易”延伸出“劳动力交易”,狠抓获客-留存-激活-转化一整套完备的数据运营体系。

03 服务致胜:最难快速抄袭的优势

商品的标准化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服务的标准化都是不容易的,只有相对的标准化。目前看实物电商规模比生活服务电商更大,当然随着生活服务逐步标准化,未来的前景很巨大。基于人的“择业”服务标准化,不是指信息的标准化。标准化影响的是服务的交易过程,如果是标准化的服务,交易流程变得非常简单。如果非标,一般很难产生交易。

3月份去昆山,拜访我打科技集团创始团队,大家在一起探讨交流“五星级服务”的定义。提到服务,我们常常会想到海底捞,扯面小哥、陪伴熊、不拒绝顾客的各种要求,他们把微笑服务做到了餐饮行业的基础标准化。围绕人的服务最难的地方就是标准化,不像有形的产品,可以有校验指标。

交流过程中,我问他们:我打宣扬的五星级服务具体包含哪些?我们都知道服务是有对立面的,在服务的过程中会有取舍和偏好,最终取决于当博弈发生时,你选择站在谁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他们回答得很魔幻,关于一个蓝领来到昆山的所有需求,他们都希望能够满足,同时去中间化,成为甲方和C端之前唯一的信息撮合与服务媒介。

毫无疑问,在目前的蓝领市场,我打提供的服务出发点是站台C端求职者,品牌口碑也在昆山区域得到了认可。但就全国市场而言,完全去中间化是一个伪命题,未来的结构更可能像神经元,以城市作为运营中心,多中心化、多节点的进行服务输出。

关于劳务行业未来平台化的走向,我们要跨界寻找对标参考,借鉴贝壳、淘宝或京东都可行,会走出3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

#专栏作家#

大井盖先生,公众号:八点四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某厂PM总监,现创业公司CEO;关注企业服务和金融赛道,爱好广泛,欢迎一起交流探讨产品或创业相关问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