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计算平台浪潮下,千亿AR市场机会何在?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一代计算平台浪潮下,AR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AR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未来市场如何?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深入分析,推荐给想了解AR的童鞋阅读。

新计算平台浪潮下,千亿AR市场机会何在?

近日,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发表《MR行业投资分析——未来已来》主题演讲,从行业概貌、产品技术、产业链结构等多角度对MR行业进行了解读。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整理):

一、AR眼镜:人类的最后一块外设“屏幕”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一起交流VR、AR、MR行业的发展。

首先从定义出发。我们常说的VR、AR甚至MR,有什么区别?AR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结合,包含虚拟和现实两端;而VR是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只有虚拟一端;MR是AR的升级,加强了虚拟和真实的融合程度。

广义AR覆盖了AR/MR/CR/XR等,由于开放性特征,AR未来应用及市场空间远超VR。VR和AR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视觉体验和交互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AR。

过去,我们的交互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电脑出现后,人机交互都是通过跟电脑组合,后来出现了手机和智能手机,人机交互的大量时间便转向了移动端。而AR则创造了崭新的、更直观的方式与计算机及现实世界进行互动。在AR世界中,计算机的操作方式变成了人们熟悉的手势和画面,虚拟桌面的概念再也不用通过物理显示器的屏幕尺寸来定义。

鉴于这种易用属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潜力,我们认为AR技术创造了更加直观、便捷、丰富的信息交互渠道,它极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代的人机交互及计算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下一块“屏幕”可能就是眼镜。

新计算平台浪潮下,千亿AR市场机会何在?

二、萌芽、回归与爆发谁先崛起

谷歌从2012年开始就对AR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2年4月,谷歌在全世界首次发布了Google Glass。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被大众熟知的AR眼镜,但由于所用光学技术比较早期,它的视觉体验有局限。

虽然谷歌眼镜从商业上看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但是它第一次把AR从概念带入现实,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随后的Magic Leap ONE及Microsoft HoloLens等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光学、计算等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性能和体验。

近十年来,AR逐步由实验室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经历了萌芽和回潮阶段,现在临近爆发。未来的5年应该是AR从初步商用到快速普及的高速发展时期。

据Statista预测,AR到2022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超两千亿美元。此外,DigiCapital与高盛分别预测,硬件作为AR行业的核心基础,在未来的5-6年仍会占据较大比重。

新计算平台浪潮下,千亿AR市场机会何在?

在AR的商业场景进行落地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AR会在toB类的场景里率先得到发展,尤其是广告、教育、旅游、娱乐等。他们决策模式与C端消费者不同,而且现实场景比较固定,场景成熟度较高。

比如现在已经有了使用AR技术还原历史文物并向游客展示的案例。随着精度的提升和硬件的完善,我们相信,未来在医疗、工业等对三维注册精度要求比较高的一些行业,也会有AR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看,AR在各行业应用的崛起会有一定时间先后节奏。在未来的5年,AR会先在toB类的行业中进行突破性的发展。当C端各项技术都比较成熟的时候,AR便可能走向C端,在C端出现比较大规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取代手机的应用。

三、四大技术,5G助推理解和重构3D世界

AR眼镜的技术栈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它有4个核心的技术。

首先是光学镜片。光学镜片要拥有很大的视角,及一定的透明度,不影响我们对整个现实世界的观察。同时,光学镜片也应尽可能做到轻和薄,因为人们要把它戴在头上长期使用,所以必须在便利性上进行一些突破。

第二是光场芯片。光场芯片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记录现实中的视觉信息、深度信息及立体场景。在叠加一些虚拟信息的时候,能把现场看到的信息丝丝入扣地叠加进实际场景。

第三是计算机视觉。由于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眼镜,所以要有实时的空间定位以及手势识别技术。在未来,也许我们一眨眼就能看到电脑屏幕在眼前出现,我们的手在空气中就可以输入字符,我们不需要带电脑。这就要求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的支持。最后,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系统,类似于服务器或电脑。所以它也要有这种基于3D操作系统,包含手势语音等多种交互方式的专业操作系统。

在AR的技术栈里,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重构3D世界,并借着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方式,把这些世界实时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

最核心的,我们要解决人机交互、三维注册以及镜片成像这三大难题。

如果想获得更好的体验,我们还需要5G基础设施的支持。因为AR场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时呈现,对带宽和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相信,随着未来5G的发展,随着边缘节点及边缘计算算力的突破,再包括更远的未来,建造一个非常好的,能够实时、有效、合理进行路由和分配的计算网络,整个VR和AR的行业发展会拥有非常扎实的底层技术支持。

四、封闭、沉浸vs开放、重现VR与AR核心差异

VR体验的核心指标在于沉浸感。它有一些基础的参数要求:

  • 屏幕的分辨率至少要达到2K以上,当然如果有4K体验会更好,更加真实。
  • 延时应该低于20毫秒,否则将产生视觉拖影感从而导致强烈眩晕。
  • 视场角FOV至少要达到100度以上。

达到以上这些基础要求后,沉浸感就会产生。

AR与VR在部分指标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AR体验的特殊指标在于无缝定位跟踪。与VR的体验不同,AR要求能非常快速地识别出景象,并进行3D重现,这便要求有高精度的计算机视觉算法,而这些算法就需要整个计算网络及5G发展的算力支持。

AR与VR体验的另一个区别在于,VR是一个完全封闭式的体验,是把我们整个包进虚拟的现实里。而AR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它对佩戴舒适性、重量,以及镜片厚度的要求非常高,而对视场角和分辨率的要求略低。

五、软硬件生态起底硬件是AR下阶段爆发前提

目前AR的主要硬件载体为手机。在手机层面,硬件上TOF等底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软件上苹果和谷歌也推出了ARKit和ARCore。但是如今的AR体验是很廉价的,它并不是AR在未来真正的体验。AR下一阶段的爆发需要非常成熟的,能够达到接近于消费级产品的AR眼镜。

这个是真正的未来,因为它几乎可以完全变革我们现有的交互方式,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划时代的变革。AR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层次软硬件生态的协同发展。它的产业链非常复杂。

最底层的是AR硬件的生态链,包括各种各样的零部件,比如传感器、处理器、芯片、光学镜片等等。

它要能够把这些硬件组装成手机或者AR眼镜的形式,尤其是AR眼镜,它是整个AR硬件最核心的载体。在硬件之上还要有底层算法的支持,即SDK支持,包括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平台。它们要能够实现视觉的实时跟踪,场景的3D建模,手势的识别,虚拟信息的叠加等等。

在此之上是包括所谓中间层的应用平台。随着硬件的成熟,相信会吸引大量的内容厂商,提供内容的编辑分发,实时渲染、交互,AR特有视频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等等服务。等这些东西都做好之后,我们相信会有大量的AR应用场景,在to C和toB的各个行业里爆发。

从AR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大厂的布局思路和重点方向有所不同。

国外大厂的AR布局更偏向于硬件与底层技术。比如苹果和谷歌推出了AR的SDK,苹果、微软和谷歌都有AR眼镜的生产计划,Facebook和英特尔都有AR的开发工具和平台等等。

而我们国内的大厂如百度、阿里、腾讯等更则侧重AR的具体应用及内容平台的布局。

六、超越手机,AR站上浪潮之巅

从整体上看,AR眼镜极有可能成为继计算机和手机之后,引领下一波大的商业浪潮的一种交互方式。

作为投资人,我们应该高度关注VR及AR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速度。

在过去几年,VR有过投资热潮,但是当时由于硬件和底层技术的支持不够到位,经历了一些泡沫。但即便之前有泡沫和瓶颈,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个行业一直在扎实发展。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及5G的普及,AR会在未来迎来更大的爆发。我们关于产业的整体判断如下:

  • 继计算机、手机之后,AR将引领下一波大的商业浪潮。
  • AR相关基础技术成熟度已经全面到达商业化临界点,苹果、华为等大厂介入AR眼镜市场,将更快号召起相关产业链的成熟速度。
  • AR眼镜同时具有技术复杂性和时尚性特征,后续商业格局难以出现寡头垄断格局。
  • AR应用ToB将在时间上领先于ToC领域,从行业角度来讲,亦会因为技术难度及要求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先后时间节奏。

随着未来5G和边缘计算的发展,AR极有可能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华映资本也持续关注相关投资领域,在短期布局硬件,再过2-3年,形成一定用户规模后,关注内容、应用以及生态平台等方向。

此外,AR终端硬件如光学显示、光芯片、SLAM、AR OS等几个部分,都具有较高技术门槛,整体解决方案具有高投资价值,这也是我们最近几年密切关注的方向。

 

嘉宾:章高男,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微信公众号:华映资本(ID:MeridianCapita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华映资本,嘉宾@章高男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 CC0 协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