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人如何快速成长?我的看法可能跟你不一样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市面上已有大量的文章引导大家产品经理该怎么样入门,产品经理的能力框架,产品经理需要做什么等等……但这些真的有用吗?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让你有新的思考。

产品新人如何快速成长?我的看法可能跟你不一样

01

“产品新人如何快速成长”,是很多朋友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产品经理”是一个还没有定型的职业。只有少数头部大厂,有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部分产品人,基本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修行全靠自己。

另一方面,市场的变化又非常快。

感觉每年都会有人出来说,现有的产品经理马上就要被颠覆了,新时代的产品经理应该怎样怎样,导致产品新人普遍非常焦虑。

可能刚入行什么都还不懂,就要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时代淘汰。

所以,我想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思考体会,就“产品新人如何成长”,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仅作为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02

比较常见的思路是,结合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归纳出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整理出一个比较全面的“产品经理能力框架”。

以前我也尝试过这种思路。

当我还是个产品新人的时候,不知道是受哪里的影响,我尤为在意“三年”这个时间节点。

那时候的我认为, 在入行之后的三年内,产品新人必须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产品经理。

否则,继续做“产品专员”,已经太“老”了,不如应届生那么便宜。而升级去做“产品经理”,又还不够格。

于是,就会变得“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也就意味着,要被踢出局了。

当时我入行差不多一年,刚好辞职待业,心里非常焦虑。于是,我在网上搜罗了许多所谓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

有些是知名大厂对员工的评估标准,有些是产品大牛的现身说法。然后,我自己参考着也整了一个模型出来。

这个“集大成”的模型,包含了产品经理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市场调研、用户分析、竞品分析、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技术理解、项目跟进、数据分析、心理学、艺术审美,等等。

每项能力,我都详细地列出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确保“可执行”、“可验证”。

我把它打印出来,满满三张A4纸的内容。

然后,每次面试,当面试官问我“对新工作有什么要求”时,我就会拿出这个模型,说: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达到这里面的全部要求,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产品经理。因此,我希望贵公司的产品岗位,能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帮助我完成目标。”

然后,我就被打发走了……

转眼间,我入行已经四年了,算是一名初级产品经理。

模型里罗列的要求,我连10%都没达到。当然也完全算不上能“独当一面”。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挺可笑的。

这种“产品经理能力模型”,看似很科学,很有道理,但现在的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可行性。

人事用来评估员工能力等级,划分薪资水平,可能还行。我们自己用来“按图索骥”、“查漏补缺”,那就不太好使了。

03

产品新人应该如何成长,我的看法很简单,就是:

“一个需求一个需求去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做,一点一点慢慢地积累经验,仅此而已。”

有些朋友,觉得自己当前的工作内容没价值,不能学到东西。

所以,他们会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培训班,很勤奋地学习。自己的工作,则敷衍应对。

想着等学成归来,就可以扔掉这个“备胎”,重新找份更有价值的工作。

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大概率上,是本末倒置的。

为什么呢?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下面这样的感慨。

同样一个问题,大家能获取到信息都差不多。但是,那些产品大牛,却总能想得比我们更深 ,挖掘出我们没注意到细节,给出我们想象不到的答案。

当这些结论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条件一开始就摆在我们眼前,推演逻辑也不是很复杂。

我们“本应该”想到的,可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呢?

有些朋友会觉得,这是因为大牛们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掌握了一些高深的“分析框架”,所以才那么牛。

所幸的是,大牛们往往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所以,很多朋友非常热衷于去学习这些“干货”,然后应用到自己身上。

结果怎么样呢?

不是很理想。

比如说,网上有一些“竞品分析”,你看它里面,套用了各种有名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全面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

但是,你简单看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就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新人。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其实只是参考别人的报告,依样画葫芦,价值不是特别大。

其实说穿,这还是一种“走捷径”的思维。

产品大牛,为什么那么牛?一个是才能,一个是经验。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大牛们之所以能有那样的洞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已经在业内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类似的问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可能已经碰见了很多次,甚至都实践过了,成功过了。

但是,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忽略这个事实,妄想着通过一些“捷径”,直接跳过这个积累的过程。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成长是没有捷径的。那些看起来没有价值的工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没价值”。

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对短期的回报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又低估了长期积累的回报,而已。

04

看到这里,应该有朋友开始要反驳我了:

“即使我能熟练到把油从钱孔注入且不弄湿钱币,那我最终也只是个‘卖油翁’而已呀!”

这种疑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呢,我觉得,是有点“多虑”了。

举个例子:

最开始,你负责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页面设计,就是加个按钮,放个文本框,之类的。不是什么复杂的项目,很快你就能熟练掌握了。

接下来,公司还是安排给你这样的工作。只是因为你变熟练的,所以给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甚至有时候同时给你塞了好几个需求。

这时候,你就得试着去优化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

然后,你开始接到一些更复杂的项目,需要频繁地与程序员打交道,所以你需要去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

同时,因为经常被程序员怼,所以你还得学会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慢慢地,你需要去跟进项目。

这时候你会发现,项目总是延期,不能按时上线。那么,自然而然地,你就会去留意“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

有人离职了,有新人进来了。作为老员工,你要稍微带带新人。

所以,你又得去了解点“团队管理”的知识。

……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非刻意为之。

而这,我觉得, 才是真实世界里面每天都是发生的“成长”的故事。

有些朋友会担心,自己会一直干一些初级的工作,没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其实,是有点想多了。

一直干一些初级的活,你愿意,公司都不愿意。

我们埋头工作时,时间并不是静止的。你的经验会一点一滴地在积累,你的能力会在悄无声息中自然生长出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平滑过渡的。当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质变的窗口,自然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说,你的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公司这座小庙已经放不下你这尊大佛了。

这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有冒出一个念想:“我得跳槽了,我需要换一个更大的平台。”

当然,有些朋友,一年365天,有366天在想着“要不要跳槽”。

这里面有很多“假阳性”的信号。

怎么区分呢?

我觉得有这么一个标准: 连你多年的老拖延症都拦不住你了,没有什么道理,你就是想要这么干,现在立马就要干

那么,这大概就是到了真正需要行动的时候了。

05

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让能力自然生长出来。

这么“佛系”,真的没问题吗?

这取决于你所在的环境,以及你的职业观。

比如说,一些大厂,对员工的成长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第一年要达到什么水平,第二年要达到什么水平,都是写在人事的评估要求里面的。

不能完全由着你自己的节奏来。达不到要求,就只能被淘汰。

比如说,你不甘平庸,想要成为业内TOP,那肯定也不能这么“佛系”。你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必须严苛地去训练自己。

你得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才行。

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那么高规格地去要求自己。

网上经常有产品大牛分享,“优秀的产品经理怎样怎样”,“一流的产品经理怎样怎样”。

我总在想,我们其实没必要都去争“优秀”、争“一流”,甚至都不需要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标准。

产品经理,其实是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职业。

这个市场上,有一百种产品经理。每一种产品经理,又有一百种成长路径。

我们完全可以找到那个符合自己性格特质、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水平的目标和方向。

找到“最优解”,可能很难。但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满意解”。

后记

大家好,我是Minami,一个普通小厂的4年产品人。

说来惭愧,我没进过大厂,只能混迹在各种不知名的普通小厂。也正因如此,我发现,前辈们分享的一些优秀产品经验,离开了大厂理想的环境之后,其实非常难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

所以,我想分享一些来自普通小厂的经验教训,给刚入行的朋友提供一个不同于大厂的观察视角。

我不是产品大牛,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产品人,分享一些日常工作的思考。如果能帮到你,非常荣幸。如果哪些说得不对,欢迎你留言赐教。

 

作者:简明产品论,个人公众号:简明产品论(ID:JianMingPM)

本文由 @简明产品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