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我们需要一些社交压力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朋友圈的压力是一个老话题,但这压力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感,从何而来,能不能解决,需不需要解决? 作者将围绕社交压力,带你理清这个问题。

朋友圈:我们需要一些社交压力

一、动态发布的压力

01

对于动态,我们每个人同时是发布者,也是接收者。

有一个难点是,当我们作为信息接收方时:一部分人的信息对我来说基本都值得关注,一部分人的信息是大部分值得关注,少部分不值得关注;一部分人是一小部分值得关注,一大部分不值得关注;还有一部分人的信息是几乎都不值得关注。

我们其实更想屏蔽的是那些无用的信息,但无法做到,只能屏蔽人。且只能屏蔽所有信息都不值得关注的那些人。剩下的人就不能屏蔽了,但依然有垃圾信息。看到垃圾信息时,会有负面情绪,但又不能屏蔽这个人,他偶尔也会发一些自己必须要看到的信息。

作为信息释放方,倒可以决定每条信息释放给谁看。这个问题开始明晰了,信息释放方除了有一个完全屏蔽一些人看我信息的功能外,还可以按情况把不同信息释放给不同人。而信息接收方,除了有一个完全屏蔽一些人给我释放信息外,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就是说无用信息的筛除,其实是靠前者的主动性来解决的。这是靠博弈形成的,我们知道了自己会讨厌无用信息,于是会主动排除无用信息。

如果说社交压力在于发信息时的斟酌半天,那这的确是一种进步,自己也不愿意看到没用的信息,我们需要这种压力。

02

至于那些编辑好最终憋在心里没有发出去的,可能不是朋友圈功能的问题,完全的匿名社交产品也没见大火,因为人需要朋友正面的回应。这些话更适合一对一私聊联系人列表里的知心朋友或是恋人。或者说,你缺少这些懂自己的人。这不是朋友圈的压力问题让你不能发信息,是没有那个人。

至于知心朋友这个需求到底有多深,多普遍,又如何寻找知心人。这是另外宏大的问题。暂不展开。

二、互动动态的压力

(PS :此部分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

动态下的互动区域每个人同样是信息的释放和接收端。

当作为信息接收端时,看到好友动态下另外的好友的点赞和评论,但看不到他们在自己的动态下进行互动,就表明,他们与我关系只是认识,不点赞就是点厌。

当作为信息释放端时,有时即便想点赞评论,考虑到会被其他人发现,转而一视同仁,和他也不互动了。

综上,在点赞与评论即便只有共同好友可见,但还是更站信息接收端的,于是导致人们更想看,而很少想被看。但我觉得在这个点上面人们并不太需要看其他人,也很不希望被别人看。

线下社交时,也经常看到3人及以上的人聊的火热,但这是在他们周边没有其他人可观察的情况下发生的。

(但如果朋友圈变为互动仅自己可见又会怎样呢?)

三、朋友圈莫名状的压力

压力来源可能不止上面两个,朋友圈到底包含了什么。

  • 一个动态事件有3方,动态主人,点赞评论者,观察者。一个信息的出现,往往是3方博弈成功的结果。
  • 情绪并不是二元化的,但表达途径是一种二元化。
  • 好友列表的亲密度是一个谱系,比陌生人强点,关系一般,关系还行,关系挺好,关系很好。关系很好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 好友列表是一个有等级秩序的部落,比自己差一点的,和自己差不多的,比自己优一点的。且每个人同时参与多个部落,人还会经常的转移部落。
  • 私聊是信息的强传递,朋友圈是信息的弱传递,再弱一点是只发在自己相册,别人主动来看,再之后是匿名信息以及仅自己可见。
  • 主动询问、置顶、强提醒是信息的强接收,主动去对方相册查看是较强接收,再之后是被动接收朋友圈,以及屏蔽对方朋友圈。
  • 功能的丰富以满足内心的细腻需求以及功能简易不麻烦不碍眼之间的矛盾。
  • 一个人作为信息的释放方的需求以及作为信息的接收方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 个人精力资源有限与好友太多。
  • 信息散发会散发给比自己水平稍低一些至水平无限高的人;信息接收会接收比自己水平稍低一些至无限高的人。
  • 信息的释放者有时是利益释放有时是利益索取,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且在一个事件下,一方得并不一定另一方就失。
  • 每个人都想着获取更多正面情绪,而付出的负面情绪更少。
  • 一个人是多方面的,且是动态变化着的;与人的关系也是动态变化着的。
  • 等等

一个看起来小小的朋友圈,牵涉的东西就如此之多,令人头大,令人倍感压力。如何理清这个压力感呢?

四、问题的解决

仔细回想一下便知,压力其实是我们在充当信息释放方时以及由接收方要转为释放方身份时的压力。当我们完全是个信息接收者时没有任何压力。举个特别的例子,面对我们收到的少量赞,作为信息接受者,我们只是沮丧,而一想到这个信息会被其他朋友看到时(此时身份已转化成为了信息释放方),产生的是一种压力感。

压力感是一种让人想要收缩、想要回避的感觉。这也正好印证了压力感是作为信息释放方时才有的感觉,信息释放本身是一个要扩张的状态。压力感并不是斟酌半天的复杂感,而是最终决定不发的感。压力感虽然是负面感受,但它同样是对我们有利的感受。产生压力是在让我们主动不要释放信息,因为这将对自己有损。

解决压力感的方向自然明晰了:要偏向信息释放方的利益。

回到题目,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社交压力。因为我们同时也是信息接收方,如果过于偏向释放方,就会发生信息接收方变少的情况。要平衡两者的利益冲突,至于信息释放次数与信息接收次数达到多少比例为妙,本人暂不知。

趁着热劲,不如更深一步,想一想社交行为更本质的东西:

01 寻找社交本质

(1)社交过程是什么过程

社交双方有两个主要角度特性:各自价值高低、关系亲疏程度。前者双方不必然同步;后者双方必然同步。排列组合后有不同的社交特性。

我认为社交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以利益转移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探知、维系、准备、进行、回应等等的行为。

一种社交行为是为之后的利益转移做准备。一种社交行为是利益转移本身。熟人社交下很多情况后者往往属于前者。

(2)社交起源

远古时期是持续特别长时间的群居部落生活形式。主要特点是部落等级制,以及合作竞争关系。(知识限制,本节暂无法展开)

(3)当下社会形态

人早已摆脱物理世界的环境影响,人是生活在社会中,文化信息中。且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社会与以往相比显著变化以及未来趋势我认为是:不断的更换部落,一个人参与很多的部落,因为生存问题渐渐没有难度而走向个人主义。文化需求日益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

(4)线下社交场所与线上社交场所的对比

人:线下人们是较长期在一起共事生活的,通常最多4,5个人参与一次社交;线上除了线下的迁移,还有其他一些人,动辄10多人参与一个社交活动(即便是只看)。

信息:线下很多时候交流是自然的,被动产生的,实时的;线上很多情况是没事找事互动的。

情绪:线下的情绪展现特别丰富,人们能轻易自然的释放和接收到丰富的情绪;线上要付出精力展示情绪,且不充分。

(5)本大节总结

由于知识限制,本大节的每一小节都无法进行充分展开。

——要从超越时空的本质分析;从人类源头到现在到未来的社会形态变动,以及随之发生的交往形式变动等等。针对每一个小领域的社交,还要具体观察每一个小领域。

02 展望未来

线上社交难做的原因是因为线上与线下环境先天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线上社交是一种新型方式。不同的app又有着各自的与线下社交的不同点,而人们那属于本能的数不胜数的行为习惯依然是适合于线下社交形态的,虽然线上社交有跨越地理与时间的巨大便利,但面对环境突然的剧烈变动,依然是出现了很多难以适从的意外感觉。

在未来,有巨大改变的肯定不是人的本能习惯,而是线上的环境构造。

 

本文由 @北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随意打赏

微信朋友圈的功能朋友圈社交广告微信朋友圈社交朋友圈社交我们需要的朋友圈运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