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丨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未来何去何从?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原创网站,豆瓣已悄悄走过了十五个年头。相比于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型产品,豆瓣俨然成为了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依靠十五年来的积淀,豆瓣拥有这一批忠实的用户——“文艺青年”们。但豆瓣如何在高质量的用户群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豆瓣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本文将结合豆瓣的现状及未来如何发展全面解析。

产品分析丨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未来何去何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产品功能结构
  2. 竞品分析
  3. 用户分析
  4. 用户调研
  5. 功能分析与优化方案
  6. 总结

01 产品功能结构

产品分析丨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未来何去何从?

产品架构

由豆瓣的产品架构图可看出,豆瓣是兼具书影音的评分系统和兴趣社区,以广告、知识付费和电商业务作为商业化探索的平台。

02 竞品分析

2.1 产品定位

豆瓣的创始人杨勃说过,豆瓣是一个帮助用户发现美好的平台。甫一成立,豆瓣就是一个以书影音兴趣为立足点,以评价与讨论为内容的ugc社区。它立志于成为“我们的精神角落”,并且“汇集一亿人的生活趣味”。

作为一个充满“文艺范”的产品,它的用户也是一群爱阅读,爱电影,爱思考,想要发现和创造身边的美好的“文艺青年”们。如今十五年过去,与身边大刀阔斧改革的产品不同,它做出的改变似乎总是显得有些迟缓与小心翼翼。

即便如此,作为互联网行业中步履缓慢的独行侠,豆瓣也在寻找着新的生机。现在,在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中,豆瓣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层出不穷的电影评分工具以及各种新兴兴趣社区的四面夹击。

2.2 竞品分析

因为其独特的定位与业务,豆瓣在市场上很少有功能与之完全相似的竞品。针对其不同的业务模块,我选择了在不同领域与之功能类似的产品进行对比。

在电影评分领域,选取另一正在发展壮大的评分系统——猫眼评分的平台猫眼进行对比;在社区领域,选择与豆瓣小组同样在兴趣社区深耕的百度贴吧;在知识付费和电商领域,选择豆瓣时间和豆瓣豆品有相似性的知乎。

产品分析丨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未来何去何从?

表1:豆瓣与竞品业务分布

以上竞品都与豆瓣在某些业务领域重合,但其主营业务有所不同,受众也有所不同。

1)在书影音评分工具方面 ,猫眼和豆瓣同样属于用户流行的观影决策平台。猫眼由美团内部孵化而出,以电影票务销售为主,电影相关的衍生业务为辅。与豆瓣不同的是,猫眼的核心用户群是在平台上购买电影票并前往电影院观影的用户,猫眼评分也是由此类用户的打分形成(囊括的人群更加多样)。而豆瓣不直接提供售票业务,因此对电影做出评价的多是豆瓣的忠实用户,是喜欢看电影并且有标记电影习惯的人群,因为观影量相对较大,这类人群往往对电影有更高的要求。两个平台的核心用户群不同,造成了同一部电影,豆瓣评分往往比猫眼评分要低上一些。另外,猫眼的评分系统只局限于电影领域,而豆瓣评分则涵盖了电视剧,综艺,书籍与音乐等相关文娱产业。

2)在兴趣社区方面 ,百度贴吧和豆瓣都拥有兴趣社区的业务;根据兴趣划分社区,内容都由用户提供。但不同的是,百度贴吧中不同贴吧的间隔性较强;大部分贴吧以关键词为核心,主题是具体的事物,例如“火影忍者吧”等。而豆瓣小组主要以人群的特征为核心,不同小组之间间隔不大,例如“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等(当然豆瓣小组中也有一些以关键词为主题的小组)。从帖子形式上来看,百度贴吧的形式更为丰富,比如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发帖,还可以视频或直播发帖;而豆瓣小组则更加传统守旧,只允许文字与图片发帖。从用户上来看,百度贴吧的用户群体更加丰富,基本囊括所有能够上网的人群。豆瓣小组由于背靠豆瓣,用户群与豆瓣其他业务的用户群有一些重叠,比如大多数小组的用户也是书影音业务的常客(具有爱电影阅读、爱思考的特点)。

3)知乎和豆瓣同样是ugc社区,但二者的产品形态不同 。知乎是以问答来汇集对问题感兴趣的用户,豆瓣则是一个用户主动分享的平台。虽然核心业务的形态不同,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流量变现。我们可以在业务分布上看出,为了实现变现,二者都向知识付费领域以及电商领域进行了探索。由于知乎的用户构成更加复杂多样,包含了对各种知识感兴趣的人群;而豆瓣的用户构成稍显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娱产业感兴趣的人群;相比起来,知乎在开展知识付费业务上,比豆瓣更具有先天的优势。从目前的形势上来看,无论是业务的优先级还是发展的阶段,豆瓣商业化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知乎。

2.3 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表2:豆瓣及其竞品发展历程

从上述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1)豆瓣与百度贴吧的发展要远远早于知乎和猫眼,早在网页版的时代,它们就已经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同时相较于知乎和猫眼,它们衰落也来得更快一些。对于这一局面, 百度贴吧 选择紧跟潮流,不断推出新型的帖子形式和紧随热点的活动,比如直播贴等。同时,百度贴吧商业化战略也发展迅速,通过推出贴吧会员和植入大量广告进行营收。但这种做法也使用户颇有微词,2016年曝出的卖吧事件更是让百度贴吧的名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遇到同样难题的豆瓣在巅峰时曾达到2亿日活,而现在已经跌落至160万。相较于百度贴吧迅速的变革, 豆瓣 的步伐显得更加迟缓一些。豆瓣的核心业务是在创办初期的书影音的评分工具与后来增加的兴趣社区的业务。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豆瓣在已有功能之上进行了拓展,比如15年推出的“小事”功能和18年推出的“瓣嘴”栏目,都是豆瓣在坚持自己风格基础上对拓展市场进行的尝试。在商业化的进程上,豆瓣推进的也有些缓慢,在知乎推出知识付费后近一年才推出了“豆瓣时间”。

但同时,“豆瓣时间”的课程和豆瓣核心用户的兴趣似乎达成了一种契合,比如头部课程北岛的诗歌课和戴锦华的电影大师课与本身就对电影和阅读有浓厚兴趣的用户一拍即合,在上线五天就达到了一百万营业额。而后,豆瓣推出了价格为1200元的线下大师插花课,看似无用且昂贵的课程,销售额也达到了几十万。虽然进程缓慢,豆瓣在九年未融资的情况下,已经初步走出了自己合适的商业化模式,即广告收入、知识付费收入与自营电商收入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2)相比于至今只有C轮融资的豆瓣, 知乎 的发展不可谓不迅猛。在创立的八年间,已经经历了六轮融资。知乎从创立伊始产品定位就是问题社区,在商业化过程中首先增加“值乎”的付费问答模式水到渠成。在加入“值乎”和live等知识付费的功能前,知乎加入了圆桌功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入驻,再加上知识付费的风口,让知乎在2015年最后几个月完成了日活的暴增。之后的一系列对知识付费体系的完善,例如私家课,知乎大学等的上线以及多轮融资也说明了知乎在知识付费领域发展的较为顺利。

然而,2018年底,知识付费的红利褪去,知乎的日活也有了小幅的下降。不过,知乎同期推出了“盐选会员”,尝试将短期的红利转变为细水长流的教育模式,用户量也趋于稳定。

3)猫眼作为不同于以上平台的票务平台,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应用。它以电影的票务销售为主,同时开拓与之相关的文娱市场。值得一提的是,猫眼利用平台上对电影的评分,热度等为电影发行方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其自身强大的数据能力也成为了投资者看好猫眼的一大原因。我认为这或许可以成为豆瓣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毕竟相比猫眼,豆瓣拥有的数据库更为强大和丰富。

2.4 数据表现

数据来源 – 易帆千观  表3:豆瓣及竞品数据表现

由于图上百度贴吧数据优势太大,故除去其数据,能更好的看出其他三个平台的数据比较。

数据来源 – 易帆千观

对比豆瓣,知乎和百度贴吧的行业独占率,我们可以看出知乎占比较多,百度贴吧略低,而豆瓣远远落后。这点在上也有体现,豆瓣月活仅有456.9万人,不到知乎的30%,仅占百度贴吧的13%。纵观豆瓣的发展史,我认为造成豆瓣现今活跃用户量小, 行业独占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2012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崛起时,豆瓣犯了一个创始人阿北也承认的错误,把豆瓣划分成十余个不同功能的app,表面上符合了移动端产品“小而美”的特点,实际上低估了豆瓣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价值,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拆分后的产品保留了功能性却割裂了用户,因为大多数用户的需要同时使用几个功能,在不同的场景下有有不同的需求,按功能划分的十几个应用不仅忽略了移动端的“场景”概念,增加了用户的交易成本,也令自己在各个细分领域上面对了更专一强大的对手。二是划分出的十几个app大幅提高了运营的成本和团队的压力。

2)豆瓣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它注定无法发展成为大众的应用。虽然豆瓣是对所有能够上网的人群开放,但其核心用户已经由其核心业务——书影音业务决定,即爱阅读,爱电影并且爱思考的人群,也就是“文艺青年”。这样的人群在广大的用户群中注定占少数。

但同时,这个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即便总体用户群呈现一种“文艺小众”的特点,豆瓣小组的用户群和豆瓣书影音的用户群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豆瓣小组和话题广场作为兴趣社区,用户更加“接地气”,用户黏度也相对较高。我认为适合豆瓣的破局方案是运营好更大众化的豆瓣小组和话题广场,特别是像“豆瓣鹅组”这样讨论内容多样化且热度高的小组,利用小组和话题广场来吸引更多层次的新用户加入,扩大市场,再将用户慢慢向其优势领域——书影音引流,最后通过知识付费和电影书籍周边的电商业务进行商业化。

不过豆瓣也并非没有尝试过打开兴趣社区的市场;在15年,豆瓣曾经上线过“小事”的功能作为在轻量化即时社交方向的探索,这一探索促进了豆瓣用户的小幅度上涨,但也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而且存在与广播和小组定位重复的问题,让豆瓣本就复杂混乱的社交功能更加混乱,也远远没有达到豆瓣想要的社交和交友功能,还使得豆瓣的用户下沉,于是在下一个版本中,“小事”功能就下线了。这样看来,想要通过社区做大市场,豆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豆瓣里其实潜藏着大量商机,但它错失了太多在其优势领域发展壮大的机会。

首先 是豆瓣书影音,长期以来,豆瓣的收入都来自产业链的上游,即豆瓣负责帮用户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之后,用户自己走进书店买书或者电影院观影。如果豆瓣能够在在线购票的商业模式刚刚兴起时,及时推进自己的线上购票业务,凭着自身在领域内积累的影响力,完全有潜力发展为像猫眼一样的购票平台;或者在网上书店还流行时,推出自己的网上书店,也可以做到不输当当网。

其次 ,豆瓣小组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比如,下厨房原本是豆瓣的一个小组,而现在,从豆瓣中独立出来的下厨房已经成长为超级app。豆瓣租房是另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小组。它是一个由用户自发成立的小组,大部分小组成员都来源于豆瓣的其他业务,因此,租房小组天然便具有了流量大、信息相对真实靠谱的优点。事实上,豆瓣曾经推出过豆瓣租房的频道,在一段时间内备受用户推崇,但在19年上半年由于业务调整下线。虽然随着豆瓣租房的发展壮大,中介以及不实信息越来越多,但我相信只要做好监管,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豆瓣租房还是可以在租房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另外 ,豆瓣在早期曾经诞生过一批网红和爆款内容,比如我们熟悉的晚晚和《失恋33天》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几位网红和爆款内容在豆瓣走红后,纷纷转向了别的平台,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如果在他们爆红的初期,豆瓣能够抓住机会,发展网红经济,运营好自家出产的这些宝藏,豆瓣就有机会走到更多大众的面前。

最后 ,豆瓣曾被用户调侃为“大型婚恋网站”,在豆瓣上,用户相信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更有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另一半,这和现在许多流行的交友软件如soul等推出的兴趣匹配的功能原理类似,但用户豆瓣主页上展现的信息显然更加详细具体,也能让用户们有更多的话题可聊。如果豆瓣在线上交友火热时,在自身强大的用户数据库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社交平台,也有机会在交友领域分得一杯羹。

4)豆瓣商业化发展不够迅速。相比于知乎,豆瓣的知识付费发展的非常缓慢。首先是上线时间比知乎晚了接近一年,而且虽然一上线就推出北岛等大师的课程,吸引了众多用户,但是后续推进依然比较缓慢,推出新内容的频率也较低。

另外,豆瓣的“文人气质”也在商业化进程中拖了后腿。豆瓣主推的课程相较于其他平台的课程过于阳春白雪,不接地气。例如北岛的诗歌课,主要内容是北岛为听众朗诵诗歌,这样的课程内容固然可以吸引懂得欣赏诗歌的用户,但却失掉了大部分的用户市场。在电商方面,豆瓣一开始推出的日历获得广泛好评,但总体上来说仍存在单价过高,性价比较低的问题。

5)虽然豆瓣评分是目前豆瓣发展势头最好的业务,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19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存在有一些用户一开始评分较高,但后来恶意修改评价,改低评分,而一开始给好评点赞的用户无法取消自己的赞,恶意的差评被顶在最前面,造成了很多用户的不满。究其根源,是豆瓣的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缺少了对恶意差评和水军评论的过滤和清除,而且迟迟没有推出取消点赞评论和取消评论有用的功能。这导致了很多用户怒而在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打一星,豆瓣的口碑也一度面临危机。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在人均使用上,豆瓣则有非常出色的表现。特别的是在人均日使用时长上,豆瓣远远超过其竞争对手,达到接近65分钟。 豆瓣的用户粘度能比同类型的产品高出接近30%,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与豆瓣的产品结构有关。因为它同时具有书影音的评价功能和兴趣社区的功能,这两种业务必然相互影响,在总体上提高了用户的粘性。这也是其他应用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19年上半年豆瓣人均使用时长大幅上涨,就是因为流浪地球大火而且评分争议较大,同时提高了豆瓣书影音和豆瓣小组的人均使用。

2)与豆瓣独特的兴趣社区有关。知乎是知识问答社区,百度贴吧是以具体事物为主题划分的兴趣社区,这两者都有明确的讨论对象,知乎是具体的题,百度贴吧是具体的明星、游戏等。而豆瓣小组是围绕人的特征展开的,并没有明确的讨论对象。在讨论没有明确的目标性的情况下,用户倾向于分享更丰富、范围更广的内容,这导致用户会花费更长的时候浏览各类讨论内容,而不是获取完所需的信息就离开。另外,相较于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的内容质量普遍更高,讨论也更有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用户平均使用豆瓣的时间更长。

3)与豆瓣在文娱产业上的积淀有关。对比猫眼和豆瓣,豆瓣用户的人均使用数据均在猫眼的八倍以上。有着相似的电影评价功能,我认为两者主要差距在于用户习惯。由于在大多数用户心目中,猫眼的产品定位还是购票平台,用户会更倾向于在观影完成后,在平台上进行简单的打分或者写短评,选择写长评或阅读长评的人比较少。而豆瓣是已经有着十五年积淀的书影音评分平台,早已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用户群,即更多电影爱好者会选择豆瓣发表长评或者与他人展开讨论。这既保证了豆瓣影评的质量,也有利于豆瓣吸引更多的新用户。为论证这一点,我特意观察了“唐人街探案2”的评论数量,豆瓣短评有189939条,猫眼则有732516条,在这一方面,猫眼远超豆瓣。而在长影评上,猫眼只有178条,而豆瓣则有3960条之多。讨论区上,猫眼只有48条,还掺杂一些与讨论明星,电影关联不大的问答,而豆瓣有1506条讨论,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电影内容进行讨论。

4)豆瓣在十五年间帮其核心用户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在豆瓣上对自己看过的书和影视作品进行标记的习惯,用户在每读过一本书或看过一部电影后都会习惯性的在豆瓣上记录下来,这提高了人均启动次数。

2.5 优劣势总结

表4:豆瓣的优劣势总结

总体来说,在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行业,豆瓣绝对算得上步履迟缓的独行侠,没有完全对标的竞品,跟随潮流的速度也很慢,但同时,它也拥有一群黏度很高的忠实用户。毕竟,豆瓣是一个会有用户发帖担心日活,想给阿北送钱的平台。

03 用户分析

3.1 用户角色地图

3.2 用户画像

表5:豆瓣用户画像

04 用户调研

4.1 用户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以语音、文字的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

另外,用户E提出她本人非常喜欢豆瓣同城(归属在书影音下)的功能,她认为豆瓣同城对同城展览类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汇总。

4.2 用户调研总结

调研的五位用户都属于豆瓣的资深用户,加入豆瓣的时间从十一年到四年不等。五位用户打开豆瓣的频率都不低,可以看出豆瓣在用户黏性这方面做得不错。而豆瓣用户黏性高的关键点在于用户群以及用户产出的高质量内容。五位用户都提到,豆瓣上有许多有趣的友邻,而友邻更新的内容是她们留在豆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认为豆瓣的优化方向主要是提高用户的体验,留住老用户,保持住用户的黏性,促进用户产出高质量内容,吸引新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1)在 推荐 方面,五位用户中,两位用户提到自己关注了大V,三位用户表示自己没有发现过。另外,有一位在豆瓣上创作的作者提到,之前豆瓣的推荐机制比较活跃,以内容为导向,会推荐一些写的好但关注量不多的创作者,豆瓣上的创作气氛比较浓厚;而现在,豆瓣上推荐的内容营销号占比过多,很多创作者不再豆瓣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许多新作者只能靠大V的号来转发自己的作品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被发现。还有一位用户表示推荐的内容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几乎没用过推荐。豆瓣一直推崇的长尾理论和去中心化是许多用户非常热衷的点;但同时,去中心化也导致豆瓣难以产出“网红”,商业化艰难;如何平衡个性化推荐和中心化推荐,是豆瓣面临的一个挑战。

2)在 书影音 方面,五位用户都表示他们会参考友邻的书影音评论。这说明了豆瓣中用户的重要性,因此留住用户是豆瓣的首要任务;优化方向是提高豆瓣评论,书影音档案的用户使用体验。另外,三位用户都提到了豆瓣存在条目不全,更新比较慢的问题。因为豆瓣条目都是由用户自发维护,如何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3)对于 日记和广播 ,五位用户都在使用,他们通过这个功能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友邻,用广播来记录自己心情,用日记来创作文学作品。有两位用户提到在创作过程中,豆瓣的编辑功能不够灵活,排版不太好用。同时,大多数用户表示在豆瓣上发布文章基本没有收益。因此,改善用户的发布体验、鼓励用户产出优质内容是豆瓣一个优化的方向。

4)在 话题广场 方面,五位用户中,三位用户都很喜欢,使用也很频繁;一位用户表示会浏览。这说明豆瓣在这个功能上做的很好,所以,我认为豆瓣应该将话题广场的优先级提前,吸引更多用户。

5)在 小组 方面,有一位用户提出了曾经在“一起去旅行”小组找到旅伴的成功经历,我认为这是豆瓣可以发掘的一个方向。现在豆瓣的同城活动是一个提供同城用户线下活动交流的平台,但是没有一个针对长途旅行的交流平台。

6)在 商业化 的方面,五位用户中,只有两位用户体验过。这两位用户都用过豆瓣时间,但也都放弃了使用,我认为,原因主要是豆瓣后续的课程内容没有跟上,无法与其他平台产生区分度,因而流失了很多用户。豆瓣豆品方面,三位用户都提到了价格偏高,性价比不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发放优惠券,以及时常搞一些活动来促进销量。

05 功能分析与优化建议方案

基于用户调研的结果,我针对不同模块阐述其优化方向。

5.1 书影音

5.1.1 优化思路

注:红色为新增内容

5.1.2 搜索页优化

存在问题:

  1. 在搜索书影音时,同名条目排序杂乱,导致用户难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条目;
  2. 另外,在搜索时只能搜到豆瓣的官方影单,不能通过搜索某一本书或某一部电影搜到对应的豆友创作的片单或书单。

优化建议:

  1. 在搜索中加入“按星级排序”与“按年代排序”,方便用户搜索;
  2. 同时,用户搜索某一本书或某一部电影史,展示出包含这一本书或这一部电影的书单或片单,帮用户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加强用户间的社交。

优化后页面:

5.1.3 条目内容页优化

存在问题:书影音的条目存在更新不及时,内容不全的问题。

优化建议:提出贡献者奖励机制。在书影音内容页面上加入贡献者信息,并且给一年贡献超过十条条目的用户颁发贡献者徽章。

优化后页面:

5.1.4 评分系统优化

存在问题:豆瓣评分有时存在水军恶意刷低分和粉丝刷高分的现象,导致评分的参考性降低。

优化建议:新增评分趋势页面。按时间列出评分变化的趋势,用户可以清晰的看出评分异常的情况,提高了评分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电视剧,评分趋势可以对应到每一集,从而让用户了解每一集的评分状况。

优化后页面:

5.1.5 评论区优化

存在问题:

  1. 书影音长评和文章创作者在豆瓣上创作的积极性不高。
  2. 在查看豆瓣评论时,只能通过“最新”“热门”“好友”来筛选排序影评,用户有需求通过星级查看评论。
  3. 豆瓣评论中,用户一旦手滑点赞或选择“有用”,无法取消点赞或者“取消有用”;另外,用户难以与短评的创作者交流。
  4. 用户在写影评的时候,有时需要退出查看电影信息,再返回来写,操作不太方便。

优化建议:

  1. 提出创作者奖励机制。给一年创作超过十条优质内容的作者颁发创作者徽章;年末给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赠送豆瓣时间抵用券以及邮寄热门豆品。
  2. 在评论区新增“按星级排序”功能。
  3. 评论增加“取消赞”“取消有用”以及评论短评的功能。
  4. 未完成的影评开启浮窗功能,方便用户切换页面。

优化后页面:

5.1.6 标记优化

存在问题:

时间线不够完善。用户有时需要补标以前看过的书籍,标记的日期只能选择当天,不能标记到真正看书的日期。另外,用户有时二刷电影,有了不同的感悟却无法标记两次,只能覆盖之前的内容。并且,用户有时需要标记电视剧的不同集数,这一点也无法做到。

优化建议:

完善标记功能,在标记的同时,可以选择日期;对于“想看”,可以选择“目标日期”,给用户激励;对于“在看”,可以选择日期和进度;对于“看过”,可以选择观看的日期。

优化后页面:

5.1.7 类别优化

存在问题:

游戏条目有很大的用户群,而游戏条目却只能通过搜索栏搜出。

优化建议:

添加“游戏条目”至书影音条目下。

优化后页面:

5.1.8 其他优化

存在问题:用户缺少读书观影的动力。

优化思路:新增“年度书影音计划”页面,鼓励用户设定一年的计划,同时养成用户标记书影音的习惯。

优化后页面:

5.2  豆瓣小组

5.2.1 讨论帖优化

存在问题:

  1. 豆瓣小组发帖形式比较单一,帖子中只能加视频链接不能直接发视频,用户体验比较割裂。
  2. 回帖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在官方小组有能够带图回复,而且点赞不能取消,容易出现手滑误点却不能取消的情况。

优化建议:

  1. 发帖时,加入“插入视频”选项。
  2. 允许带图回复,允许取消点赞。

5.2.2 其他优化

优化建议:

在用户调研中,我发现“一起去旅行”小组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可以开发出“豆瓣同游”的频道,帮助豆友寻找旅伴,一起结伴出行。

优化后页面:

5.3 话题广场

5.3.1 优先级优化

存在问题:

在用户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话题广场是一个受多数用户欢迎的功能,有利于吸引新用户,但现在话题广场的入口不太好找。

优化建议:

将“话题广场”放置于底边栏,与小组,书影音等平级。

优化后页面:

5.3.2 其他优化

优化建议:

豆瓣征友大会一直是热度比较高的话题,再加上豆瓣的社交是以兴趣为主导的陌生人社交;因此,我认为可以在“豆瓣征友大会”的频道中加入“兴趣匹配”的功能,通过用户的共同爱好来为其寻找兴趣最契合的友邻。这样同样有助于扩大豆瓣的用户群,以及加强豆瓣的社交属性。在推荐友邻时,“兴趣匹配”的算法会兼顾用户的总爱好数和共同爱好数,避免爱好较多的用户被过多匹配;另外,如果用户不愿意被匹配,可以到个人中心设置“关闭兴趣匹配”。

优化后页面:

5.4 个人中心

5.4.1 动态优化

存在问题:

豆瓣有些用户发过很多日记和广播,动态动辄上千条,用户想找某条不记得日期的动态时,只能一条条往下翻,非常困难。

优化建议:在动态中添加关键词搜索,方便用户找到自己发过的动态。

优化后页面:

06 总结

豆瓣作为“我们的精神角落”,依靠着它独特的业务构成,迈着慢悠悠的步伐,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屹立已有十五年之久。豆瓣虽然有些迟缓,但它一直在做着积极的改进。比如我在写这篇报告时,写过希望豆瓣在推荐内容中加入书评、影评与乐评,加强与书影音用户的联系,而在发这篇文章之时,豆瓣已经在推荐中加入了“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了。并且,在开屏的广告上,也放上了自家的时间和豆品。

这篇分析报告主要的目的是帮豆瓣完善一些功能,提高老用户的使用体验,留住豆瓣赖以生存的优质用户群;同时,在豆瓣独特的优势的基础上,开辟一些新功能,吸引更多新的用户。毕竟只有用户量扩大了,豆瓣的商业化之路才能走的更顺畅。

 

本文由 @iriszz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