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极简化框架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编辑导语: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完不成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出现了错误。作者分享了如何使用极简框架思维,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每天上班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之后,先拿出手机看两眼新闻八卦,刷了半个小时后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先开始干啥来着?
好像昨天还有个PPT没有做完,所以先打开了PPT,看着做了一半的PPT突然找不到思路,昨天好像是卡在了这个地方,查查资料吧看看别人怎么写的,打开浏览器查找半天觉得大家写的都挺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借鉴,再多查查吧,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该吃饭了。
下午上班后被老板叫过去,还有个新的任务,回到工位之后想着先把早上的事解决了吧,又开始继续重复早上的事情,昏昏欲睡。
到了下班时间,好像要加班了,昨天的今天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先吃个晚饭回来加班吧,任务太多了。23点好不容易把昨天的任务做完,加班这么久好感动。
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时间久了好像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每天加班觉得挺努力挺充实的。但是每次升职加薪的反而是那些早早做完工作按时下班的人。
如果能在白天就高效完成工作,早早下班回家生活多么美好。
总结起来就是工作效率和方法的问题。哪里出了问题就从哪里解决。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如何通过框架思维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一、框架思维是什么?
在我看来,框架思维是一种从目标出发思考问题的一种框架化思维和表达方式,使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更加全面而有条理,核心思想是不断提问。
实际上有关框架思维早就有人总结出了一个几乎适用于任何场景的万能思维框架:黄金圈法则。提出人是西蒙·斯涅克。他发现人们一般在表达或者日常工作时候总是陷入到WHAT层面之中,也就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就像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学习各种科目,但我们几乎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学这些科目,只知道是需要考试。
但其实考试也只停留在WHAT层面,所以大当我们考上大学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会陷入迷茫。所以西蒙在其《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里总结出黄金圈法则,揭示出为什么苹果、哈雷摩托等企业能够吸引那么多用户。
虽然黄金圈法则相对于一些其他更复杂的思维框架来说显得非常的简单,但正是因为其看起来简单所以普适性极强,甚至说是其他更复杂的思维框架的基础。其实真正运用起来能够内化并不容易。
二、为什么用框架思维能够提升效率?
1. 看清问题的本质,不陷入细节浪费时间
运用框架思维能够在做事之前先看清事物的本质。例如老板想要一篇XX竞品XX模块的分析报告。
没有运用框架思维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就直接开始拿着竞品直接进行竞品分析,从网上找到一篇大而全的竞品分析模板,花费大量时间从头到尾分析一遍,做成一个很大的PPT汇报,自我感动一番,实际上汇报一半老板可能已经听不下去了。
运用了框架思维呢?你可能先做的不是直接上手体验竞品,而是先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次竞品分析?是因为我们也要做这个功能?还是只是了解竞争对手的方向?如果是我们也要做这个功能?那这个竞品适合我们借鉴吗?我们要调研其中的哪些点就够了?老板更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只是想知道我们的功能该怎么做,怎么借鉴,那么只用调研这一小部分就可以了,甚至如果你之前就了解过这方面知道该怎么做,都不用竞品分析。这样就很大程度提高了效率,将时间花在了刀刃上。
2. 减少决策时间,做相同的事物可以复用一套框架执行
利用框架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节省决策的时间。例如产品经理每次在进行需求分析,决定需求优先级时候,优先制定好决策框架,为什么某个需求优先级高?
用户量大,使用频度高,需求强度高,开发难度小,在框架中扩充上为什么的决策因素。接下来是怎么排定优先级?每个纬度进行打分,最终算出总分最高的需求优先级最高。
定好框架之后,就类似于程序员写好了一套程序算法,下次进行同样任务的时候,可以重复套用模型去思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优化我们的框架,最终这套框架就是自己的方法论。
3. 思考更加全面,减少问题的复发
框架思维中的这套框架,其实就像是一张备忘清单,当你脑中一直存在着黄金圈框架的时候,在思考任何的问题都可以提醒自己从why-what-how出发,并且针对回答的每一个答案都可以继续复用这套模型,直到回答全面为止。可以减少大部分遗漏的问题发生。
三、如何运用框架思维?
在讲如何运用框架思维之前,我想先区分两个概念:思维框架和呈现框架。思维框架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而呈现框架就是我们将思考出来的内容显性化的一种形式,一种表达逻辑,例如我们向领导汇报、我们写文章。框架思维包括了两者,我们既需要思维框架去形成高效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又需要呈现框架将我们快速思考的结果高效呈现给他人。那么如何去实际运用?
1. 极简化:练习好一种思维框架–黄金圈思维(WHY-WHAT-HOW)
在我刚开始接触框架思维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觉得掌握的框架越多、越复杂越好。因此我阅读了很多书,例如《结构思考力》、《金字塔原理》还有《系统化思考》、《系统之美》等等。
这些书虽然都很值得一读,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有种小学阶段看大学课本的感觉,脑子觉得懂了,但实际基础还没打牢,理解有偏差,反而会效率变低。
毕竟我们的目的是高效率解决问题,而不是掌握更多思维框架。将一招练一万遍胜过练一万招,李小龙武力已经那么厉害,依旧每天会练扎马步这样看似简单的基本功。
其实将黄金圈思维内化也根本没我们想象中容易,知易行难。如何练习好黄金圈思维?答案:不断套用,不断提问和回答,直到找到最本质的原因。如下图:
2. 极简化:练习好一种呈现框架–总分(总)结构
当我们已经用黄金圈思维对一个问题构思好了之后,更重要的就是将构思呈现出来,这里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人容易理解我们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里推荐一种我们从小学老师就教我们的一种框架:总分总结构。其实很多时候将一种方法用到极致就能够解决80%的问题。那么如何去运用总分(总)结构做表达呢?
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总结出了4个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我以我本篇文章的书写逻辑为例:
我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思维框架最简单的应用的一种示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那么我就将这三点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目录。那如何回答目录下的问题呢?
(1)结论先行(总)
结论先行意思是目录下的每一个回答的标题一定是一个结论。而标题下的内容是对这个结论的展开叙述。
例如在标题为什么环节,我是从看问题、做决策、做思考这几个维度出发去找为什么提升效率,但是我的标题一定是我的结论如“看清问题的本质,不陷入细节浪费时间”,而不是“从看问题上出发”。
(2)以上统下(分)
以上统下的意思是标题下的内容与标题的内容一定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例如我这篇文章回答的什么是框架思维?
“框架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就不能写在为什么用框架思维的标题下。当然我这篇文章结构比较简单,举的例子比较简单。当文章结构较多逻辑复杂的时候,更要仔细检查每个标题和标题下的内容是否是包含关系。
(3)归类分组(分)
例如在梳理为什么的部分,我在刚开始梳理出了以下几点:
- 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
- 能够看问题更加全面
- 能够避免陷入细节
- 能够加快决策
- 能够思考更加全面
分析之后会发现,看问题更加全面和思考更加全面其实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两者可以直接归类分组为一点:思考更加全面。
(4)逻辑递进(分)
还是拿我上面列出的那些为什么举例:
- 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
- 能够看问题更加全面
- 能够避免陷入细节
- 能够加快决策
- 能够思考更加全面
分析之后会发现,看清问题本质和避免陷入细节其实是一个归类,并且是一个归类里面有逻辑递进的逻辑关系在里面:因为能够看清问题本质,所以能够避免陷入细节,那么这两点就可以归类为一个点:能够看清问题本质,避免陷入细节。
四、总结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都是教我们怎么做,而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所以导致我们大部分人其实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还是只是思考怎么做,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所谓大道至简,黄金圈思维正好极简提炼出了一种扭转我们这种思维方式的框架。
希望一起共勉。
本文由 @小猫雯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