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在B端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编辑导语:关于“第一性原理”,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提到,本文作者对它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分析了“第一性原理”在B端产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用“第一性原理”作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无数的文章,其中不乏十分权威学术的。今天我斗胆尝试将其换到企业应用产品构建的语境中,阐述它是如何指导系统的设计。
先说下我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第一性原理是一切系统构建的出发点,是这个系统的内在本质,它指导着这个系统的运转,是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
很拗口哈?
例如:马斯克用电池的“配方”作为重构电池成本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公司的文化墙上的“使命”是指导公司战略以及任何战术动作的第一性原理;用户的真实心理,是你设计这个功能的第一性原理(用户故事三个要素的末尾部分)。
我个人认为“第一性原理”对产品设计有如下指导意义:
- 从用户真实需要为出发点,理解用户为什么有此需求
- 以此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拆解出问题空间(领域)
- 基于问题空间构建解决问题的空间(限界上下文)
01 从用户真实需要为出发点,理解用户为什么有此需求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产品经理要分析用户心理,还用说?
用户心理才是用户的真实需要,而如何保证“真实”,以及什么“程度”的真实才是我想探讨的内容。
真实,需要用到科学的思考框架;程度,则需要用到第一性原理不断下探。很绕的还有不同深度采用的思考框架还一致,容我娓娓道来。
举例之前,先强调一个道理:对于一个表象思考得越深,越接近本质,获得解决方案 越有效、越持久, 人类大脑所能探索出的最深层的那个“本质”就是“第一性原理”。
图1 用户真实需要分析的U型过程(红色箭头像字母“U”)
假如朋友告诉你ta失恋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可能会给出图1所示的某一种方案。
应对表象问题,最不耗大脑能量的方式是靠经验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不高兴就哭,别人惹你了,就报复。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快,但坏处是,反弹大,容易进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
稍有思考的人,会接受既然木已成舟,那就放过彼此,“心病就用心药医”、“抽抽烟喝喝酒或者”、“一路向西去大理”麻痹一下“伤口”,很显然这治标不治本,注意力迟早会回来,在熟悉的线索下,往事还是会涌上心头。
思考略深的人知道,只有心理坦然接受这一切,才是真的与自己达成和解。大胆给所有人分享,坦然丢弃曾经的留恋之物,也代表着心中已经倾倒干净并坦然接受,失恋博物馆的解决方案简直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
思考更深的人,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而是相互伴随。化悲痛为“反脆弱”,回收恋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创业、公益事业中去,发挥自我价值,心诚更安。
像马斯克这样深谙第一性原理的人,远不会在表层寻找安慰,而会在生理层面的科学视角,去调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的协同工作状态,不仅帮助失恋之人删掉记忆,还能触发愉悦的心情。
以上,从经验→心理→生理,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难发现,思考越深,获得的解决方案越有效,越持久。这是一种追寻事物本质,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精准且有力的方法,也是产品经理能力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这其中,第一性原理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如果按照第一性原理狭义的定义,本原是所有事物运转的第一性原理,但仅限于这个定义,对于产品设计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将第一性原理泛化扩展,将其广义地运用到从下到上的每个层级中: 当一个原理是指导着一个系统运转,或者一个系统的运转是某一个前提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前提或规律就是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图2 基于第一性原理构建上层系统的简单模型
从图1中看,本原指导着生理的工作运转,生理决定着心理的动态,心理决定着外在表象行为的体现。从本原到生理,有哲学;从生理到心理,有生理学;从心理到行为,有心理学。思维下探的深度越深,所获得的或需要的思考框架不一。
如上,对于产品设计的需求挖掘上,有如下几个帮助:
- 用户的表述背后,一定有一个本真的心理出发点,下探越深,可以解决问题的程度越深且更持久。
- 在不同的深度下,应该采用适配该深度的科学的思考框架,来科学分析,才能保证问题为真。
这一定是产品经理能力的分水岭和差距刻度。
02 以此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拆解出问题空间(领域)
获得真实需求,工作仅过半,离给出好用且成本低廉的产品,还需要对需求进行系统化地化繁为简。
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层层拆解,划分/抽象出子域,并对其职责进行定义,这个职责就是子域的“第一性原理”,它可以明确领域边界,同时也能明确领域之间的接口。
“使命”是公司这个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是存在的意义,指导着公司战略的设计和执行。
战略系统中会拆一个分支目标——组织效能,便成为了组织架构这个子域的“第一性原理”,组织架构中还会包含挖掘用户价值、保证技术先进和系统稳定,向更多人传播产品价值,让更多人更顺畅地使用并将他们转付费的职责……这些便成为了产研部门、市场部门、运营部门运作的“第一性原理”。
以上,便是利用第一性原理,帮助我们逐层往下拆解的实例(图3)。基于“第一性原理”构建子域,目标清晰、边界清晰、接口清晰,在IT系统设计中的“单一职责”原则实则也是类似的表述。
图3 拆解实例
现实场景中,往往更多的是接收到粒度大小不一,领域含糊不清的问题/表述,这便需要我们心中坚定地用第一性原理将问题进行拆解,划分归属。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们是从事供应链协同领域的企业应用服务,增长策略是:以项目方式获得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能量带动诸多供应商注册与付费。
我的运营同事比较烦恼的是:最近处理系统bug(包括协调资源和处理进度跟踪)的时间占比远比客服、电销、内容等工作多很多,他困惑着这样的状态到底正确与否。
他困惑的矛盾在于:他想通过服务好核心企业,来让核心企业帮助转化供应商为用户并付费;但眼下大占比的bug处理又不太像是运营本职工作。
若对范式进行抽象: 心中明确要实现某个目标,但解决方案始终感觉别扭不纯粹, 这是产品经理时常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解决方案混杂了多件不同“第一性原理”的事,这种混杂是不伦不类的,必然别扭。
我同事的问题很好解决:运营的工作只负责客服(使用上的问题引导和讲解)、电销、内容输出等价值引导性的工作;bug的工作属于系统缺陷问题,应该由产研部门协调跟踪后,统一归口到运营部门交付给客户。
这其中的两件事分属两个“第一性原理”的系统中——产研部门和运营部门,运营部门帮着做产研的事,听着也别扭吧?
图4 “职责单一,各司其职”的解决方案
本节,用第一性原理来明确领域(包括不同层级的子域)的职责、边界以及接口, “职责单一,各司其职”的系统设计才可能结构干净、纯粹,有力的依据来源于“第一性原理” 。
03 基于问题空间构建解决问题的空间(限界上下文)
从整体上说,2中所获得的“问题空间”是“解决问题的空间”的第一性原理(如图5),即“解决问题的空间”是基于“问题空间”所设计和构建。
从部分上说,问题空间分为一个个子域,每个子域有自己明确的职责,而限界上下文是用系统的方式,来实现或兑现这个职责,所以子域的职责也是限界上下文的第一性原理(图6)。
图5“问题空间”是“解决问题的空间”的第一性原理
图6“子域的职责”是“限界上下文”的第一性原理
限界上下文在拆分出的子域的清晰且简单的职责的指导下,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已经十分容易了。
只是需要再提醒一下的是:限界上下文内部,仍然可以继续拆解成更细的模型,更细模型的职责定位、边界划分,仍然适用2中所述方法。
04 结束语
本文斗胆在B端产品设计的语境下,阐述“第一性原理”给系统设计带来的启发,同时还结合“领域驱动设计”方法,穿插解释帮助理解。
希望带给你一点设计思想层面上的收获,而非“用问题阐述问题”的错觉,感谢阅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本文由 @推石头的JC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