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诊模式怎样才能成立
编辑导语:疫情的席卷,也带火了在线问诊,但目前的在线问诊模式还未完善,怎样的在线问诊模式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成立,体现其在线问诊价值。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建立标准,一起来看。
时隔一年再谈在线问诊,去年发表了一篇 《为什么我们觉得在线问诊不是很靠谱?》 ,主要是针对在线问诊提出的一些问题,随着对医疗产品工作的深入了解,今年再来探讨一下在线问诊这个模式怎么样可以成立,体现真正的在线问诊价值。
一、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在政策方面国家卫健委在《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近期卫健委发布的《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中,再次明确了: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由接诊医师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并采集证明患者已经确诊的纸质或电子凭证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互联网诊疗的终止条件。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医疗资源承受着巨大压力,在“禁止线上首诊”的限制下采取了义诊咨询提供支持,对于这个特殊时期的尝试首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诊”情况很多,诊疗和咨询的边界并不明确,各地区政策和各互联网医院平台对“初诊/复诊”都存在不同的解读。
在线问诊并不能代表在线看病,线下看病一般包括检查、治疗、用药或者手术,在整个周期过程中,问诊仅仅只是第一步,如果把首诊放在线上,在没有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给出的诊断是有巨大的风险,线上的复诊应该是患者和医生有长久的医患关系,一些慢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上周去了医院,这周病情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有必要再去医院,把这种复诊的流程搬到线上,将会大幅度降低问诊的压力,同时也能减轻医生的压力。
二、在线问诊并不是流量入口
几乎每家平台必备在线问诊,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在线问诊更像是汇聚流量的工具,好像是平台有了在线问诊服务,平台就有了医疗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变现的机会。引导患者线上买药或者引导患者购买保险。
在线问诊并不是流量入口,各大平台的流量好像更多的是自有流量,如京东的大药房,京东健康也是由京东大药房的基础上做出来的。以医药电商为主营模式的平台,拥有强大的获客能力和流量背书以及完善的物流。通过电商获客再导入到在线问诊这个业务上去。比如平安健康,有自己的保险流量,自家产品流量的相互赋能,平安健康则是通过保险获客。
了解到的一些中小型平台用户流量一直是一个过不去的坎,没有获客能力。平台里的医生也是很少活跃,甚至从不上线。体验过几个平台的在线问诊,很多医生迫切的给你开药,医生成了卖药的售货员,患者会信任医生吗?患者要求的效果,医生要求的是利益,这就导致了患者不相信平台,到不相信医生,成为恶性循环。为了满足一些患者的开药需求可以新增复诊开药的入口,对患者问题进行分层区分。
不得不承认的是市面上能够实现规模盈利的互联网平台,都是靠医药收入支撑盈利,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和问诊的属性较弱。仅仅做在线问诊这一个业务的几乎没有,各大平台都是将医疗服务和在线问诊进行打包,原因很简单不挣钱,针对一些特定场景,提供更针对、更专业、更垂直的在线问诊,多考虑一下场景、多一点服务,链接更多的生态伙伴。
三、打破在线医保支付瓶颈
2020年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医保定点、医保结算、基金监管等问题制定了更细致的内容,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终于进入了实操层面。
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在线复诊并开具处方发生的诊察费和药品费;内容提出规定:在医疗机构发生的诊察费和药品费,(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在定点药店发生的药品费,(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药店结算。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外购处方信息与定点零售药店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以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应用,便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复诊处方流转。
医保支付的放开,会进一步扩大在线问诊的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网上购药、医保支付、送药到家/药店自取”,让患者更便捷,同时也减轻了门诊的就诊压力。使线上线下服务也加快了融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线问诊能否称之为医疗服务,取决于线上是否达到了具体医学学科的诊疗标准,否则和是线下服务的延展。
本文由 @巨亚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