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乐视:“Magic Leap”,硅谷的下一个坏血骗局?
2015年声名赫赫的Theranos 死于《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那个扬言“一滴血”改变世界的女版“乔布斯”也结束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坏血:硅谷初创公司的秘密与谎言》一书中,揭露者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ou)写道,Theranos 所谓“最伟大的创新”,其实是一项古老的技术—撒谎。
然而这项技术已经融于硅谷疯狂的创业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创业者心照不宣的规则: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它直到你成功)。
Theranos 从天堂坠入地狱的那段时间,另一个明星公司却在硅谷冉冉升起,它和Theranos 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撒谎、神秘、疯狂吸金以及背后庞大的投资阵营,无不透露出一个疑似骗局的冰山一角。
这是硅谷投资者所担心的,但他们似乎又不打算完全放弃。这就是“美国乐视”Magic Leap。
骨子里的营销基因
如果说乐视靠PPT起家,那Magic Leap可以说也是个纸上谈兵的demo公司。2015年一段鲸鱼在眼前猛然跃起的演示视频,伴着VR/AR的技术潮流让Magic Leap瞬间名声大噪,而这不得不归功于公司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
在2014年首次拿到谷歌的巨额融资后,作为Magic Leap的创始人,Abovitz敏锐地察觉到硅谷对VR/AR技术的兴趣,首先他花重金雇佣了市场营销大师 Brian Wallace,Wallace曾在三星、黑莓和谷歌等知名公司工作,深谙市场营销。
他和当时的公关副总裁Andy Fouche双剑合璧,将前两年还在低调潜行的Magic Leap一下子推向媒体的聚光灯下,仅凭的就是两个吊足人眼球的demo。
Wallace还极为擅长利用好莱坞的名气,为Magic Leap所谓的小型化产品增添神秘感。据一位公司前员工所说,Magic Leap一直有一种迎合名人的文化。公司高管一般会在佛罗里达州丹尼亚海滩办公室清场,接待名人、投资者和其他重要人物,为他们做演示,有时候一个月会遇上好几次这样的情况。
阿里投资Magic Leap时,Wallace曾亮相淘宝造物节,界面新闻记者曾明确提问过,Magic Leap公布的几段视频是否能够保证真实性,Wallace坚定地说了一句“Yes”。然而事实上,当时Wallace已经动摇。
回忆起那段时间,Wallace说,“跟 Abovitz 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后,我越来越感觉他让我们努力营销的产品即使发布了恐怕也是货不对板”。
同时,Abovitz 也对营销团队产生了不满,认为他们没有与公司文化保持一致。合同被“无故终止”后,Wallace跳槽去了安卓之父的初创公司,紧随其后Andy Fouche也离职了,和Wallace去了同一家公司。
当时外界的质疑声已经开始针对Magic Leap,可Abovitz显然没有放弃营销为王的思路,他很快找到了下一位媒体高管 Brenda Freeman,她此前是国家地理频道的首席营销官。
不过与营销人才流入的趋势相反,Magic Leap技术人员流失、离职的却越来越多。2016年,技术副总裁 Gary Bradski 和 Adrian Kaehler相继离职,他们在公司颇有号召力,前者领导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技术研发团队,后者则带领一个被称为 Special Project 的秘密研发团队。
Magic Leap营销成功的基础在于“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我们不能否认Abovitz 所持有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创造出变革性产品,但他确实在产品尚未成型之前就假装其存在,这和Elizabeth Holmes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Holmes把梦做得更大了一些。
保持神秘
在Magic Leap One这款令人失望的产品面世前,Abovitz从来没有透露具体何时把Magic Leap的眼镜开发出来,每次采访时,他总会强调:“我们的产品必须做到完美无瑕”。
与当时迟迟不见踪影的产品进度相比,Magic Leap的融资速度又异常惊人。2014年谷歌领投5.4亿美元、2016年2月完成阿里参与的8.27亿美元C轮融资,自成立后,Magic Leap仅到手融资累计金额就高达26亿美元。直至今年,即使质疑声四起,可Magic Leap依然拿到了19亿元的融资,现在又在准备新一轮融资。
为什么Abovitz连产品都没能造出来,就“骗过”了精明的投资人呢?
Abovitz喜欢造概念,尤其是那些听上去就让人云里雾里的词,比如光子光场芯片、光纤扫描激光显示器等等。
2013年秋季Magic Leap为了A轮融资,提出了所谓的“光场显示”(light field display),用于解决带头显产生头晕和恶心的问题。2014年为了抬高B轮融资,Magic Leap又推出了WD3原型头盔,尽管其采用的不是所谓的光场技术,可投资者依旧慷慨解囊,因为当时Abovitz宣扬光场技术能让设备小型化。
当然,后来Magic Leap 吹爆的概念,要么干脆根本没有在产品里体现,要么根本就是对其他厂商早已在用的技术进行所谓的“重新定义”。比如“光子光场芯片”,最后到了实际产品上只是加装了波导的硅基液晶 (LCOS) 显示屏。
仅凭概念炒作,技术型公司是最容易露馅的,因此聪明的创始人们通常会以神秘的姿态来故弄玄虚,在这点上,“坏血”Elizabeth深谙其道。
在Theranos内部,她制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保密与防范规则去保护所谓的商业机密,比如内部员工的邮箱、电话均被监控,员工离职前被要求清除一切和公司有关的信息。同时对于任何一位质疑并要求仔细查看公司设备的业内人士,Elizabeth都以保密协议为由拒绝。
恰恰是这番作态,却给风险投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似乎暗示了Theranos拥有极有价值的知识产权需要保护。
在Magic Leap被揭露出项目研发受阻之前, Abovitz也在一直尽量保持公司的神秘感,外界除了知晓其夸张的融资金额及速度之外,对产品进程、技术开发及运营状况基本不了解。
一方面是因为Magic Leap与报道媒体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使得这家公司的实际产品很难见于报道。只有一张真实照片和几个演示视频留给大众,营造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另一方面Abovitz向来喜欢把梦想描述得极为宏大,却从来不去解释技术上如何实现。2015 年他受邀参加TED 大会,穿着宇航服说了一句话:“这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是神奇的一大步”,接着便开始群魔乱舞,然而这种态度反而更加容易勾起外界探知的欲望和关注。
硅谷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
Magic Leap和硅谷坏血的案例还是有所不同。近几日,Magic Leap公布了在进行E轮融资的消息,据称已经吸引了“超过5亿美元”的投资,但代价是将专利抵押给摩根大通。
而摩根大通接受了这一提议,起码说明Magic Leap数年的努力还是积累了一些技术实力,与纯粹是骗局的Theranos不完全一路。
可Elizabeth带给硅谷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当创始人们发觉谎言和梦想一样可以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迎合这种趋势就成了普遍之选。Startup FactCheck的创始人Jakub Kostecki曾经对硅谷150家早期创业公司做过调研,他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创业者误导过投资人或故意发布不完整的信息。
约翰在《坏血:硅谷初创公司的秘密与谎言》一书中写道,“吹嘘你的产品,获取资金,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进度,寄望于现实最终能赶上你的吹嘘,在科技行业中这种现象仍然得到宽容”。
但如今现实多数都没能赶上创始人的吹嘘,这致使硅谷迎来了一轮初创公司崩盘的高潮,如取消IPO的WeWork、致命转折的电子烟巨头Juul、昙花一现的GoPro以及卖专利求生的Magic Leap。
这一切要始于资本的纵容。
孙正义同诺依曼首次见面时只拿出了12分钟参观WeWork总部,12分钟后他邀请诺依曼与其一同乘车前往机场,在车上,孙正义开出了一张44亿美元的支票给诺依曼,并告诉他“要将WeWork扩张至原本目标的10倍”,称那时WeWork将会达到千亿美金市值;
2003-2013年,长达十年的时间,Theranos一直以“隐身状态”运作,然而资本陆续闻风而来。这些投资人在Elizabeth那双蓝色大眼睛的注视下,听着她如何用伪装的嗓音描述一个足以改变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创业故事,心潮澎湃,几乎没有人再去问这项技术究竟能不能实现。
因此,Theranos董事会的名单上写满了各界大佬的名字:基辛格、威廉·佩里、乔治·普拉特·舒尔茨,以及默多克、拉里·埃里森、沃尔玛的沃尔顿家族……
根据统计,美国在职的工作者的平均年龄是 42 岁,但在硅谷这个数字变得更低,比如苹果公司是 31 岁,Google 和特斯拉是 30 岁,Facebook 和 LinkedIn 是 29 岁,其他公司甚至更年轻。
在越来越年轻化的硅谷,投资人偏爱大胆、热情、敢于拼命的年轻人,可这些年轻人在享受资本刺激公司高速扩张带来的利益后,逐渐变得不可控。
如今,硅谷正在企图修正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关系。
Theranos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而Magic Leap可能错在夸大事实、过度营销,不过谎言到骗局的距离很近,因为为了圆一个谎就不得不需要更多的谎言。
#专栏作家#
歪道道,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