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未来世界,需要做什么样的设计师?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的中年努力。”

几年前我和一个好友聊天,他和我说了这句话。两三年间,这句话会时不时的从脑子里冒出来。其实,作为设计师,每个阶段的努力和拼搏,都是希望未来能够好一点,再好一点。有规划的人对未来更加的明晰, 没有规划的人,更多的是为眼前在奔波忙碌。

所以,即使都是在努力,对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比每天忙到没时间去思考未来更加的有优势。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未来世界,需要做什么样的设计师?

在全球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里,我们膜拜谷歌、微软甚至facebook等等,但在国内发展并不景气的亚马逊(Amazon)却是实打实的全球三大科技互联网巨头之一。创始人贝佐斯也被誉为像乔布斯一样的偏执型企业家。他在创立之初,就对亚马逊做了严谨的商业计划,甚至对亚马逊的盈利时间精确到未来的某个月份。在他的规划中,当某个阶段一旦开始赚钱,一年就把之前若干年的亏损全赚回来。在其往后的营收中就会成指数型增长。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我想说的重点并不是在讨论数学模型,而是为了让大家关注(重视)一个概念: 复利, 或叫做复利效应。

百度百科给出的专业定义是:

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这个被爱因斯坦成为人类第八大奇迹的概念,用通俗的说法就是: 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事情A,不断循环。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哪怕只比之前做好一点点,长久积累下去,会逐渐逼近一个临界点,随之发生惊人的变化,反之也同样。

那么,如何通过复利效应,为未来,做好准备?

说起这个话题前,我们需要在自问几个问题。

1.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也许,在未来“L”型设计师最有竞争力。

我对L型的定义是:有一项核心技能不断的向上延伸(垂直深入),在知识技能的低端还需要有一到两项辅助的临界技能。就比如:ui+平面、 品牌+运营、平面+插画、ui+技术 …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为什么这样的技能组合会让你更有竞争力?

1、优秀的大平台不需要一个什么都能做的人

支撑一个企业或是设计团队真正的核心力量是专业线的深入程度,是实打实设计能力。什么都能做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什么可能都做的不够精湛。就像被我们称为神的乔布斯也只是在用户体验和艺术审美达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与其样样涉及,不如先想办法集中所有精力把自己的某个技能做到足够精湛。

2、只会一门手艺,没办法应对紧急任务

即便在最好的平台,设计师也不可能只做你“分内”的工作。以腾讯来举例,设计团队基本分两个方向,一个是视觉设计、一个是交互设计。市场上最热的所谓“UI”设计,在腾讯其实并没有这样明确的岗位称呼。而是在视觉细分下你偏重于产品界面,那你主要的工作就是这个方向,如果你偏重品牌和产品运营,那你可能就以这个方向为主。因为岗位的划分并不那么清晰,所以在产品设计工作多的时候,品牌运营的设计师可以给予相应的设计支持,反之也一样。

最近和前同事现在在淘宝工作的朋友聊天,了解到他们目前基本也是差不多的状态。负责某个产品线设计师除了要维护产品的大小迭代设计工作,还需要支持一定量的你所负责的产品的运营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主,辅助以运营设计工作。

3、一项核心技能+一项临界技能,绝大多数设计师都能做得到

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天资平庸的普通人,如果什么都做,什么都不会做的很深。认真的审视你日常的工作,思考下在你核心技能边缘,哪些临界技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升你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不能贪多,最多一到两个足矣。

2. 在未来,如何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平庸?

通过“叠加”增加自己的独特性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我们对某些人,某些品牌的好感,通常来源于TA的独特性。就好比即使你读书不多,韩寒、郭敬明这类现在可能都无法用作家标签来界定的车手、导演也一定会让你了解到这些人。

你的“独特性”来自于你的职业属性之外,你与某类“正向”事物的叠加。 它可以是刻意的、你本身就擅长的、并且一定要是正向的。

村上春树用跑者和自己的作家身份叠加、爱因斯坦会在自己工作的间歇期拉小提琴让自己进入另一个身份中、薛之谦在音乐领域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潜在写段子的能力让他回到了娱乐圈的主流视野当中….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叠加一定要是正向的?比如因为“某门”事件,摄影圈出现了一名新锐摄影师—陈老师。因为奥运的退赛,“翔”字被赋予了另一种寓意等。

我是如何标签化自己?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1)设计师、写作者

我的职业是设计师,用设计师来定义自己,最简洁清晰。几年前因为开设了豆瓣阅读的写作专栏,意外的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旅,后来慢慢转移到了我的个人公众平台,大部分朋友了解我也是从我过去的文章中得知。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现在看来,分数和评价还挺高,感谢订阅和陪伴过我的小伙伴)

(2)处女座

我是一名处女座设计师,但和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会“刻意”的加上一句,我全家都是处女座。一来这是事实,二来通过玩笑似的一说,大家会对我更加的印象深刻。

(3)知识型

有些人把设计当做艺术,认为设计需要灵感、天赋和某些独特的创作癖好,但我认为设计需要积累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未来,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义应该是一名“知识型”设计师,所以我一直不断的去学习,大量的阅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4)早起者、运动者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个人的性格特质决定了这个人最终所能取得的成绩。早起也好,运动也好,一直都是我想要做到足够自律的一种践行方式。现在做的还不够好,在未来,也会持续做好这部分的努力。

几个标签来自我定义。用我之前的分类方式,【设计师、写作者】算是我本身擅长的、【处女座、知识型】是我刻意强调的,而【早起者、运动者】是我想努力做好的,积极正向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标签的定义和持续不断的坚持在未来,让自己的设计师生涯更加的独特和丰富。

3. 在未来,高段位的设计师拼的是什么?

  • 谁做的图好看?
  • 谁会的软件多?
  • 还是……

我觉得,高段位的设计师,应该拼制造“概念”的能力。

在未来,互联网设计也一定会有像传统设计领域的大师出现。反过来看,似乎每一个大师级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独门的“概念”。比如原研哉一直践行着“白”这样的视觉审美、香港设计大师陈幼坚的“东情西韵”……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概念不应该是为概念而概念,它包含着提炼概念的能力和贩卖概念的能力。而概念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让产品“溢价”。

因为简洁理念,乔布斯将苹果产品无论在设计还是技术层面达到了纯粹且高度的统一,所以,可以让手机的净利润远超同行业其他竞品。MUJI主张“这样就好”的品牌概念,在全球同样有着高欢迎度。所以我们愿意为一只圆珠笔花上十几块钱却不愿意花几毛钱在淘宝上买更便宜但质量却没有那么大差别的产品。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在未来,当你渐渐的走入“高级别”,你对行业对你的产品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能不能将你的价值观,你对设计的理解融入到产品中,让用户愿意为高价格买单?这才是高段位设计师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

我们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在我看来,设计师让自己更有竞争力的方法首先是需要有一项核心技能并且还需要一到两项的临界技能来辅助,在行业和圈层中有自己独特的标签认知,最后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磨练并且要躲避住周围的诱惑,最终会突破你的行业临界点,在专业上或是受益上进入指数级的爆发。

未来,设计师应该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综合发展?

像乔布斯那样,当初做的一切,在每个阶段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关联,但逐个点的布局最终串联起来,组成了现在伟大的苹果公司。

用乔布斯这段话结尾,送给每个奋斗在路上的设计师朋友:

你无法预知未来

仅能回顾

所以你必须相信

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有天总会连接一起

你必须有信心

无论是你的直觉、命运、生命、业力等

因为相信这些点滴总会连接一起

可以给你信心朝着你的理想迈进

就算是引领你远离传统路子

那都会很不同凡响

——乔布斯    

 

作者:大宝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宝的设计语录】ID:cenferdesign

本文由 @大宝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互联网细分领域金融细分领域垂直细分领域企业细分领域创业领域细分设计师领域细分领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