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S仓管系统:补货功能
WMS的主要功能是对仓库内所有商品的运转生态进行全面的追踪,连接订单管理系统,让仓管人员随时随地了解仓库当下最新库存数据。本文按照补货的流程顺序,带我们了解了补货的基本逻辑,一起来看看~
前几天刚好与人聊到了WMS的补货功能,这块在上上家做的比较透彻,借此做一个总结。
业务背景
传统仓储由于订单量不大,以批进批出为主,对效率的要求不高,往往采取按单拣选、全场通拣的拣货模式。这种模式下拣货员在系统的指引下按单全场拣货,行走路径较长,拣货效率较低。
电商往往订单量大,且以批进零出为主,为了提升缩短拣货路径,提升拣货效率,由此衍生了存拣分离模式。即存储位只做存储,不做零拣,拣选位只做拣选,不做大量存储,基于水位由存储区向零拣区补货。这种模式下,拣货员只需要在较小的区域内来回穿梭,大大减少了行走距离,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订单拣选效率。
适用场景
整体而言,存拣分离模式适用于出货频率较高、批进零出的场景。受限于库位容量,采用存拣分离模式的SKU体积一般较小。
就仓库形态而言,一般综合类电商仓库会基于ABC分析,只针对A类SKU设置零拣位。专业品类仓,则每个SKU均会设置。
传统仓储也有采用存拣分离模式的。采用这类模式的仓库一般采用高架存储,上层为存储位,下层为拣选位。但这类更多是为了解决拣货的便捷性问题,本质上还是全场通拣。
补货任务基本逻辑
1. 基础设置
为了系统能够自动触发从存储区向拣选区补货,我们需要提前建立
- SKU与零拣库位的对应关系;
- 库存水位上下限(Min,Max);
以上设置有两种,
- SKU与零拣库位一一对应,基于库位设置库存水位;
- 由于单个库位容量限制,不足以满足订单拣选需要,此时往往采用SKU与库位一对多,基于SKU设置库存水位;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二种的系统处理逻辑复杂,往往采用第一种形式。为了弥补第一种的不足,针对于超过单个拣选位库存水位上限,允许从存储区直接拣货;
2. 补货任务生成
(1)什么时候补-补货任务触发时机
补货的触发有三种情况:
- 正常补货:基于设定的库存水位,系统定时校验库存数量,当库存数量低于设定的时,生成补货任务;
- 紧急补货:订单分配时校验库存,当库存数量小于订单数量时,触发紧急补货任务;
- 主动补货:补货员在巡库过程中发现库存虽未低于库存水位下限,但不足以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拣货需求,自主从存储区向零拣区补货。就系统处理而言,这一类往往直接采用移库的形式进行,系统不生成补货任务;
(2)补多少-补货数量
正常补货,补货数量=库存水位上限-当前库存量;
针对紧急补货,往往采用的是补货数量=订单数量+库存水位上限-当前库存量;
当然,由于部分SKU存在包装层级问题,补货时往往采取整箱/托补货的形式进行,因此计算补货数量时还需要进行包装层级转换;
(3)从哪里补-如何计算存储位
从哪里补,本质是库存分配问题。分配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周转规则(先进先出、后进先出等等)、包装层级(效率优先(不拆箱)、清空库位(先清掉尾数))、库位动线等,此处不累述;
(4)补到哪里去-零拣库位计算
当SKU与库位一对一时,直接找出SKU与库位关联关系即可。当SKU与库位一对多时,则还需要考虑多个库位的库存数量。
(5)怎么补-补货任务构成维度
经过前序4步,一条最基础的元补货任务已经生成。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除了传统仓库中高架库位向下补的场景,一般基于补货效率考量,会基于一定的规则对多个元补货任务进行汇总打包,即一条补货任务,包含多条元补货任务(补货任务明细);
前者我个人称之为一段式补货,即一个补货任务只包含一个补货任务明细,补货下架与补货上架在一条任务内完成;
后者我个人称之为两段式补货,即一个补货任务可以包含多个补货任务明细,补货下架与补货上架分别执行。
3. 补货任务执行
一般采用RF方式进行,系统会基于最优拣货路径进行库位排序。补货员依据系统提示进行扫描库位与SKU补货下架与上架。
在一段式的场景中,补货下架后系统直接提示零拣区库位。
在两段式的场景中,第一段只执行补货下架,第二段只执行补货上架。两段需通过补货任务号/容器ID进行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两段式场景中,由于实物堆叠、库位布局差异,往往只能实现补货下架拣货路径最优,而补货上架则无法做到最优。
补货功能设计:
其他:
- 本场景中拣货任务执行是采用人工方式,若采用货到人方式,只是任务执行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原理类似;
- 由于SKU ABC热度是实时变化的,若要更加精确,需要定期基于ABC分类调整零拣区设置;
作者:Pershing,个人公众号:仓配那些事儿
本文由 @Persh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