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微信「看一看」的价值与产品细节
关于微信的「看一看」板块,除了人们所诟病的「在看」功能外,很多人对他的认知都仅限于微信版的今日头条,但作为「看一看」的日活用户,笔者还是发现了其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详情请移步正文哦~
关于看一看,除了人们所诟病的「在看」功能外,很多人对他的认知都仅限于微信版的今日头条,但作为「看一看」的日活用户,还是发现了其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以下是我的看法:
01 简述
「看一看」在6.6.2版本中推出,功能是用户可以在该栏中浏览热点资讯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在7.0.0的版本中,新增「在看」功能,并可以在「看一看」里浏览朋友认为好看的文章。
作为发现栏的一级入口,点开微信「看一看」就能进入到信息页,分为「朋友在看」与「精选」,而进入的默认页则是按照上次的浏览页;「搜索栏」除了可供用户搜索信息,还列出了特色专栏以及根据用户画像生成的圈内精选;「个人中心」则是个人点击的「在看」与其他互动信息。
02 「看一看」之于微信
1. 用户:「看一看」是用户的“第二朋友圈”
朋友圈作为私密性的社区,满足用户在其中的浏览信息,互动以及分享的需求。
然而对于用户而言,如今朋友圈的痛点:在朋友圈里分享文章是有一定的心理成本,包括在意他人的点赞数量,评论以及背后的看法。
对比直接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看一看」的「在看」功能显然心理成本会比前者低不少。参考微信在同一个版本(7.0.0)发布的「时刻视频」的功能同样是在激发用户创作分享的欲望。
2. 创作者:利好于优质内容的高效分发
「看一看」的内容源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企鹅号、微视、快手等腾讯系产品。
如果说有效地分发可以有效地让信息找到用户,那么对于创作者来说,「看一看」则是多了另外一个曝光的流量入口。虽然我们对于「看一看」的推荐机制不得而知,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高质量、高阅读量的内容往往容易得到曝光,而这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在给读者带来优质体验的同时也间接地引导作者创作优质的内容。
3. 平台:增加用户时长与用户粘性
「看一看」是对头条系内容产品的一次回击,而后面的「视频号」则是对于头条系更加强势的短视频内容的宣战。虽说张小龙有一套“用完即走”的产品观,但是面对头条系的高压,微信很难淡定,毕竟用户就是流量,流量则会带来收入。
03 几个产品的小细节
1. 「文章标签」——人以群分
通过人群归类既能准确向特定的人群推送信息,再者标签化的内容可以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例如读者在看到图中的金融精英看过这个标签时,心理会产生暗示去驱使自己点开这篇文章,即使自己不是真正的金融精英。
2. 「刚刚看到这里,点击刷新」
不同于其他信息流产品的无底洞式的下拉,除开顶置栏外,微信「看一看」每次刷新给用户推送9条信息(除去置顶的信息外),在9条信息的最后有一个提示项「点击提示项进行刷新」。为什么「看一看」要如此设计?
这样做是源于微信与其他新闻类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今日头条等纯新闻类产品主要是让用户获取信息,尽可能多的信息展示那么也就越容易抓住用户的眼球,用户停留的时长也越长。
而「看一看」作为微信内嵌的功能模块,用户往往在刷「看一看」的同时会切到其他的界面,因此每次刷新限制数量的推送与浏览历史的存储可以让用户在操作完成后重新可以重新浏览,同时也方便用户追溯自己的浏览历史。
3. 「在看」
「在看」这个功能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很多人反映原来看到一篇文章好看,会给作者点赞,但现在不会再点「在看」。原因是在于微信在看即是指用户在点击「在看」后,文章会被推荐到「看一看」功能中,并且会让其他的好友看到,即「在看」兼具了“点赞”与“分享”两个功能,自然给予用户的心理压力会大一些。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还是印证了那句话,「在看」其实是微信的“第二朋友圈”,相当于开辟了一个新的圈子,而这个圈子无论是用户量以及活跃度都不如朋友圈,所以相对于直接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点击「在看」还是降低朋友圈的分享压力。
04 关于「看一看」未来的猜想
1. 质量把控
如今「看一看」的内容源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企鹅号、微视、快手等腾讯系产品,在今后倘若「看一看」面对更多的信息源,更多未知的问题的时候,仍然需要不断进化其“免疫系统”,因为对于微信这个国民级应用,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成本要大得多。
2. 商业化的探索
微信的广告分为两类:朋友圈广告与公众号广告,而信息流这一块还没有涉及微信广告在官网写到,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试图做些改变,我想这些改变应该远不止朋友圈与公众号广告——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健全而闭环的广告生态以及更加原生化的广告形式,我想这应该是它在探索中的。
本文由 @wisp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