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掌握职场主动权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大家好,我是漓江,是人人都产品经理和起点学院的运营总监,遍历内容运营、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内容研发等多个业务岗,拥有11年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经验。同时,基于我们公司的性质,我经常能接触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专家,自己也长期致力于探索互联网人的职业发展与教育问题。

互联网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掌握职场主动权

课程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自己的公司里,最懂业务的是谁?最懂市场的又是谁?做产品做得最厉害,你有问题一定会去找的又是谁?然后如果你在项目推动上遇到问题,你会去找的又是谁?

大家可以去想一想这些问题,这个人会不会是你自己呢?事实上,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表现和工作结果,我们的同事、老板或者说合作伙伴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给我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互联网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掌握职场主动权

今天的课程主题既然是关于个人品牌,那我们先看一下什么叫品牌。百度百科上对于品牌的定义是这样的:品牌是品牌拥有者的产品、服务或其他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能为目标受众带去同等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那关键词是什么?第一个是我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第二个是“价指同等或高于”。

它的聚焦点在哪里——“同等或高于”,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技术水平之下,那么就是不合格的。

回归到个人品牌来说,去管理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认知、印象其实就是在管理我们的个人品牌。 今天这节课就是给大家分享在职场赛道上如何去管理个人品牌。

互联网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掌握职场主动权

整体我们会从三个部分来展开。第一个部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打造个人的职场品牌;第二个是我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把专业经验转化为知识产品去打造个人品牌;第三个是头部专家们是如何去走这条路。

一、为什么个人职场品牌如此重要

我们先看第一个部分,也就是为什么个人职场品牌会那么重要。正如微信公众号Solgen说的那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以前纸媒时代接收信息是从上至下的,当时电视里面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听什么;但其实现在来说的话,信息源变得异常丰富,甚至说新闻热点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场不是在微博热搜、抖音这些媒体平台,而是在朋友圈。可见信息分发模式已经完全改变了。

另外像商品交易,早期大家都是去线下门店购买,后来慢慢变成了电商,以及到前两年很火的微商,再到了现在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各种各样的模式相继出现,还出现了像李佳琦、薇娅这样本身不是品牌商家,但以另外一种身份去做商品销售工作的现象。

信息分发模式的多样性其实给予每个个体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拉低了信息空间的准入门槛,这样其实会让我们拥有更多机会去打造个人品牌,也让外界的人更多去认识我们。

刚刚说到的是大的行业变化给你我降低了门槛,而日常情况下,我们最近的圈子是什么?是我们的亲友圈,接着是我们公司的合作伙伴,然后再到行业,到市场,这是一个逐步往外放的影响空间。

在职场里边,我们去跳槽,去找工作,或者说去做不同的一些尝试,这里面都存在一个核心的过程叫“议价”。比如说我跳槽到下一家公司,人家到底能给我开多少薪资就取决于对方对我的价值的认知。

而对于HR或者说你的目标公司来说,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去认识你,知道你擅长什么。 所以我们去打造自己的个人职场品牌其实也是去提升自己的印象能力。 当我们往外扩得越大,我们的势能就越大,议价空间相应地也会越大,因为你的可选择性会更多一些。

既然说到议价,那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企业选拔人才的思维。

企业选拔人才的流程体系是这样子的:

第一 一定是内部提升,肯定先看公司内部是否有合适的人能够胜任某个岗位,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外招。

第二 就是找到能带来良好体验、能把这份工作做好的人,这些人可能来源于身边同事或朋友的推荐。

第三 就是有信任的人去背书。当我也不认识这样的一些人,那我只能去借助他人的力量,我会默认被推荐而来的人至少是具备一定可信度的。

最后 当上述路径都走不通的时候,下一步企业就会去找猎头,或者HR去外招。

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猎头又是怎么找人的?他要怎么才能知道你在某方面是个不错的人选,他肯定也是需要通过一些渠道的。那我们就可以从企业、猎头等的角度去思考怎么选拔人才,然后我们才能在这一切的面前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以及认同我们的能力,这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在企业内部做提升的话,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腾讯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里面有一项非常核心的能力叫领导力。这项能力在初级阶段并未有太多涉及,但是一旦往上走就有明确的要求了,而且会跟绩效相关联,比如说要求你一定要在内部做过分享,以此进行考核。所以说我们在职场内部想要往上提升也是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影响力。

那在职场之外还能干什么?我们会看到行业里边的一些大V,或者说一些专家,他们在外面会有什么样的自我呈现形式。

有几个典型的模式:

第一类 是自媒体KOL,这种应该是大家接触得特别多的。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官网上面,我们很多作者其实都是自媒体,有的人可能在某一块做得不错,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影响力的KOL。

第二类 模式是做咨询,比如“在行”就是典型的以个人维度展开的一个咨询平台,当然还会有面向企业的咨询平台。

第三类 是这个培训业务,部分同学有去关注一些课程的话就会对这一类有所了解。有的老师会去输出他的一些专业经验,分装成课程。

第四类 是出版,也就是图书出版这一块。

在这些模式里面,应该说从上至下它的难度和要求都不一样。

像自媒体,只要你能够做到持续输出,并且输出的东西能够对其他人产生价值,基本上你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它的门槛是非常低的。

像做咨询的话,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客户成功案例。不管你是去给个人解决某些领域的一些问题,还是去给企业做咨询,他们都很关心客户成功案例,就是我得知道你的方法是不是可行的?是不是有效的?别人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那培训的话,因为培训和咨询不一样,咨询是一个个案,而培训可能是1v多,在这种情况下也一定会有个很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可复用、可拓展,即你的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行业中,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之下是否可以复用。而且它一定要有交付效果,就是我今天花一个小时时间来听你的课,那我听完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点。

而出版可能第一个要求就会难倒很多人,像我们去跟出版社聊,对方可能会明确要求字数在十万字以上,这个门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另外的话就是图书出版对作者的知识框架和体系都会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会存在一审二审甚至更多环节,我所接触的一些作者,基本上一本书写下来最短都要三个月,通常都在半年左右。而从作者开始写这个东西到这本书最终上市,前前后后可能都要一年左右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一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打造个人职场品牌可以先从哪个地方起步,或者说哪些东西是我们做了马上就能够产生价值的,我觉得有这两点: 第一是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内化;第二是通过知识去结交同好,然后通过共同的圈子去持续反哺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一种比较好理解,因为大家在日常工作里面都会做各种各样的项目,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项目经验是否能够被沉淀下来,比如说通过写周报、写总结的方式,然后我是否能把这些东西对外跟更多人去交流呢?

当我们去输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内化过程。我是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去输出还是一门课程的形式去输出?这个时候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自己很清楚,而且要让听的人、看的人能够去理解我,这里面其实要求还挺高的。 我们自己在做梳理的时候本身就能加深印象,而当我去输出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脑子里面的各种信息组合起来,去内化下来,形成个体记忆,这就再次加深了印象。

第二是圈子共生,一方面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结交到在做同样或者相似工作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去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碰撞,看看我们这一块是否存在一些相似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同样都是做PM,但是业务场景不同、公司环境大小不同、或者说岗位所处的行业不同,具体项目落地的时候就会存在一些差异性,但在我们同为PM的这个圈子里,有些知识、经验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即便我们现在不需要解决对应的问题,但只要在这一块行动起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

二、如何打造个人职场品牌

接下来进入我们的下一个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将专业经验转化为知识产品,从而打造个人职场品牌,核心部分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三个部分是你在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需要首先理解清楚并且不断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定位、产品矩阵以及渠道管理。另外一个是当我们这些东西都清楚之后需要去做的,那就是长期坚持,因为这件事情有难度,大家工作日也都很忙,但是它能够产生复利价值。

那我们先看第一个部分——定位的问题。

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步骤:

第一 我们先对自己的能力做个盘点,我到底擅长什么?我能做什么?

第二 是基于用户视角思考哪些人会对我擅长的东西感兴趣?用户为什么会关注我?

第三 是进行差异化的定位。因为比如说你能输出产品经理的一个基础方法论,但在这个领域里面,在这个小赛道里面,很多人都能讲,那你的优势是什么?你跟其他人相比有什么样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定位是很关键的。这边我概列了一下,大家在做人力盘点的时候可以进行参考。

第一个是行业属性,有的人可能擅长金融,有的人是电商。

第二个是在领域里边,有的人做数字化,有的人做供应链。

然后第三个是知识领域里,比如有的人特别擅长商业分析,或者说热点跟进等等。

关于定位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差异化定位,大家要去关注一下在你这个小赛道里边,哪些人做得还不错以及他到底是怎样做的,这些对大家打造个人品牌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面我们的一些作家是怎么定位自己的,像这位大数据猎人,他是某个数据研究院的员工,也是成都一个大数据公司的测评顾问,工作性质都是非常学术化的,那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聚焦的是大数据在不同系统行业的应用直达,可以看到他的这一些文章,或者他的输出都是在这一块。

比如关于大数据里面的隐私收集,比如物流企业里边的风控体系,又比如在各种运营场景下或者不同的细分行业里边,大数据可以怎么去做等等。他在不断地解析这些东西。

另外一个例子是木兰姐,她是做营销、做品牌公关的,所以她的所有东西都是围绕自己操盘的项目,或者说她做的一些咨询案例去进行解读,这会不断地为她制造品牌营销领域里的个人价值。

所以说 找到自己的定位非常关键,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进行持续性输出。

这是刚才说到的关于定位的问题。当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那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我应该输出什么样的知识产品。

这里给大家列了一个产品矩阵。我觉得 在产品矩阵这个问题上应该分开来看,一部分我们来做影响力产品,另外一部分的话我们去做可以从中直接收益的收益型产品。

对于影响力产品,举个例子,我可能去做一场分享,这虽然没有什么收入,但是它可以增加外界对我的认知、扩大个人影响力,但不像收益型产品那样做了某件事情立马就能收到钱。

像自媒体、社群、图书、线上线下分享会、各种活动等全部属于影响力产品,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图书属于影响力产品,因为说实话写书真的不赚钱。我之前跟一个作者交流,他跟我说因为图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版权问题等,再扣除营销费用这些,它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图书没办法带来直接的高收益。

另外在活动这个板块,比如一些行业交流活动或者一些峰会,其实也没有什么收益,但只要这个活动的场次够大,够聚焦,它的传播影响力对于很多嘉宾来说就是非常有益的。

那收益型产品里 第一种 是付费广告,这个大家好理解,像公众号投放现在特别火,其实对一些产品运营圈的作者,他们会有不少这样的收入。

第二种 是付费社群,这也是最近两年陆续发展起来的,就是去组织一些付费型的社群,由博主来提供一些授权服务,或者进行某些交流。

第三种 是咨询服务,前面有提到说咨询服务可能是面向个人的,也有可能是面向企业的。

第四种 就是体系化课程,可能像咨询也好社群也好,这个事情是一定要持续做才会有收入的,而系统课程相对来说一次性投入之后可以持续不断地产生价值。比如说线上课程,目前行业里比较主流的有直播型或录播型,像去做录播型的课程可能前期会特别费劲,但是做完之后能有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复用机会,或者说再陆续做一些小的迭代。不过总体来说从零到一这一步走完之后就会比较轻松了。

对于体系化的课程,后续你再去调整的话,也是在大的框架之内,只不过可能根据每次不同的需求去做一些取舍。

线下课程也是一样的,我有接触到这类培训师,他们手头可能有一份五百页的PPT,然后每次针对不同的需求就在这份PPT里面进行一个快速的内容组合。

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素材都已经是完备的,框架体系也是完整的,后续持续做这件事的时候速度就会非常快。

第五种 是关于企业内训。因为近几年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度非常高了,所以这块的诉求也越来越大了。

以上就是关于产品的矩阵,我们不可能说立马就能够将整个框架全部覆盖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小的东西开始做起,而且 一定是你的影响力产品到达某个阶段之后,你的收益性产品才能够跟得上。

你不能说我上来就做生意,除非你的背景非常厉害,这种情况下你是有机会的,不然的话都得从前面开始做。而且即便背景很厉害,你还是要去做一些能够扩大影响力的事情来辅助你的收益型产品。

这是整个产品矩阵这一块,越往后难度会越大,要求会越高。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输出什么样的知识产品,那这些产品完成之后我应该去找哪家平台进行合作?接下来我们就要聚焦核心渠道。

因为现在的媒体渠道非常多,但是你的经验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不建议大家把产品铺到太多渠道上面,而是去抓核心渠道,在精不在多。这里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其一,选择平台,切忌贪多。 那我们怎么选? 第一是选择用户体量够大的,第二是选择核心用户聚焦的。 如果是那种非常小的平台,我真的建议大家可以不用过多地去投入和关注。

其二,一定要跟核心平台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 因为如果一个平台足够大的话,这个平台一定会具有多元化的呈现,会涵盖不同的知识产品场景和服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有很多机会能够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产品,或者说去提升你的影响力,所以一定要去跟平台建立一些深度信任关系。

其三,注重链接。 不管我们是以自媒体的方式去进行输出,还是说我们在做社群,都要能够链接到信息或人脉。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因为需求都在人的手里。比如有个人是某家公司某条业务线的负责人,那他的企业内部可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像招聘需求、企业培训需求、咨询服务需求等。

关于渠道的问题,我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渠道拓展上面探索了十多年。可能很多人只是了解到官网上某篇文章的阅读量是多少,但背后有很多东西是你没有看到的。

首先大家比较了解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C端的官网,它的日均PV目前是50w+,但其实还有APP、公众号、头条号、微博等媒体矩阵,还有其他主流自媒体平台如企鹅号、大鱼号等,形成了全覆盖的传播矩阵。

当你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官网发布一篇文章后,APP上将直接实现数据同步,然后只要你的文章内容足够好,后续也有机会在我们的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上发布,你自己只需要写一次,后面的步骤都会有人帮你走完。

另外,我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还有很多的社群包括微信群、QQ群,一方面这些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主动去我们平台搜索、浏览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配备有专门的社群运营人员,每天都会固定地将文章、素材等投放到各个渠道中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部分是大家看不到的,就是信息流这个部分。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背后就连接了六十多家第三方媒体平台。也就是说,当一篇文章成功发布后,背后还有六十多家媒体平台会自动同步发布,包括网易新闻、百度新闻、腾讯新闻、微信读书等,你能数得上来的媒体平台几乎都包含了。

最后,平台除了连接到第三方媒体之外,它还会连接到其他一些相关群体。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来说,经常会有图书策划人、出版社、作者等来联系我们,行业里的同行编辑比如说产品类的、运营类的也会主动找来,我们的平台已经把这些东西聚合起来了,你是完完全全可以去接地的。

所以说 选择平台的时候一定要以综合性的眼光去看 ,前面讲到的三个要点一定要牢记:首先一定要选择大平台;其次要选择面向垂直用户的、相对聚焦的平台;最后一定要跟平台建立信任关系。

跟平台建立信任关系我们是可以获取到很多有利信息的。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就有很多的场景可以让大家的知识产品发挥价值,我们的社区分为内容、产品和服务三大板块,每个部分的可发挥空间都很大。

内容端门槛最低,很多的文章都可以在这里发布,除此之外一些活动讲座、全国各地举办的沙龙、行业峰会、产品设计大赛等也都集中在这里,再然后一些优秀的同学可以在这里就用户的提问发布个人回答。

产品端则包含了我们的大师课程,大量的授课老师可以在这个平台去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有会员、企业培训两大块,同样需要一些行业专家去提供相关服务。

所以你能够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这里还只是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例,那还有很多场景和平台,包括大家自己能够去拓展的一些地方。

关于如何将专业经验转化为知识产品,进而打造个人品牌,除了前面讲到的定位、产品矩阵以及渠道管理三大点,最后一点就是要长期坚持。

品牌不像我们去做一个项目,可以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它做成,它是需要去长期坚持、不断更新的。 这里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些技巧,包括选题、思维框架和日常积累,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我们需要持续地进行选题工作,以保证持续的输出。 选题通常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是热点事件 ,这个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可以去思考剖析; 二是案例 ,在各种知识框架和不同的行业场景下面,我们可以对案例进行不同的拆解,然后提取高价值的信息,就像我们前面举例的大数据猎人,他就是拿大数据在不同行业场景里去不断地进行拆解; 三是知识 ,像产品和运营这一块都会有一些方法论,还有一些行业新知识,这些东西你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二次输出。

其次我们要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 对于持续性的输出,每一次都从零开始的话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领域的知识体系框架,像我们去拆解案例,案例底下会有产品或运营的一些知识体系的。

最后是日常积累。 我们要有自己的一个获取高价值信息的渠道,形成自己的 信息库 ,比如说热点,像我们日常就需要知道跟产品、运营有关的热点在哪里能关注到;然后我们要建立自己的 素材库 ,日常看到一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图片或者视频素材就随手把它保存起来;再一个是 灵感库 ,我们可能不定期迸发出某些灵感,这些也要随手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日常积累,当我们去输出我们的知识产品的时候,就能够更快速更高效。

像我们起点学院的老师就说,大家会有个特别大的难题,当他发现他要进行输出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案例,因为要把一些方法讲好、讲清楚是需要借助案例去辅助说明的,但平时却没有习惯去随手保存、记录案例。虽然说我们在输出的时候是要去做脱敏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通常来说不要直接把公司的数据直接划出来,除非这个项目已经完完全全结束了,或是过去一段时间了,已经不存在所谓的敏感信息了,否则很容易惹是非。

三、个人职场品牌打造的典型案例及常见问题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个人职场品牌打造的典型案例。

第一个是Blues的案例 ,如果你在起点学院听过课或者有去关注他的公众号的话可能就有了解过他。最早的时候他每天都坚持写公众号,虽然早期的文章质量可能不是很好,但他持续地去输出。因为他比较早就开始做自媒体去写作,所以吃了一波红利,聚合了一大波关注他公众号的人,也都是产品人、运营人。在这个情况下出版社找到他,于是他组织了一批行业里的朋友共同写了两本书,就是《产品前线》和《运营前线》,算是早期的产品和运营书籍了。

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在行业里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了,于是便拥有了更多的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分享机会。

再往后就到达了价值变现的部分,比如开设体系化的课程,他目前在起点学院这边也还会去主讲一些课程,虽然说他现在已经创业去了。然后包括一些行业峰会,企业内训、企业咨询等,他也都有涉及。

给大家分享这个案例是因为这条路径其实是可以复制的,这也是我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边很多作者都会走的一条路。

另外一个案例 的话,主人公的名字我就不方便透露了,但可以给大家分享他的故事,让大家明白 个人品牌和职业路径其实是双向推动的。

这位老师最早只是在公司里面做产品总监,然后当时我们起点学院这边邀请他做分享和交流,他主讲的一个小时的课程最后能够输出一份两万字的讲稿。

也是借这个机会,他分装出了自己的一门课程。

后来有位图书策划人就看到了他的课程,然后找过来,问他能否出一本书,将运营知识进行体系化输出。他当时就想,十万字的图书我已经有两万字了,再写四个两万字就可以了,然后他也知道每两万字自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机缘之下也就促成了这件事。

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多个平台进行个人分享,一方面他需要去推广他的图书,另一方面图书的背书作用也给他带来更多提升影响力的机会。

再往后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化课程,前面有讲到体系化课程是需要达到可复、用可拓展的水平,但是因为每个人自己的项目经验、操盘经验相对还是比较有限的。那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当时就去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做个人咨询,他会开放一些名额去跟部分同学进行深度聊,去了解他人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把这些咨询案例反哺到他的课程里面,从而使他的课程更加丰满。

像运营圈的韩旭老师在开发制作课程的时候也是有类似的状态,基本上北京这边稍微有点知名度的互联网公司他都会去拜访,和这些公司的运营团队进行深度交流。

所以他们都会去做类似的事情去丰满自己的知识产品。然后在这个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他们的职业路径也是一路上升,可以看到到目前他们都已经处于比较高的职场地位。

案例部分就分享到这里,最后还有三个在个人职场品牌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是说现在像产品圈、运营圈已经有这么多人在做输出了,我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重点是大家要行动起来,前面其实也说到了打造个人品牌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所以我觉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本来你也没办法说今天做这个事情明天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 是有的人会反馈说自己所在的行业或者过往的一些经验非常小众,可能我将这些内容输出后很难遇到对它感兴趣的人。

对于小众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没有人去输出所以才小众。我觉得 大家不要过于在意小众这件事情,换种思路,其实在小众领域才有更多的机会去聚合到跟你同频的人,你的这个圈子实际上就是这么被打开的。

跟小众相反的就是大众化的问题,那有的人说我做的产品比较常见,这一块的内容输出已经有很多了怎么办?那这个问题我觉得就是要学会以小见大,你可以选择输出具体的、实际的、细节的内容,然后以小见大反推出去。

第三个问题 是说我这边经验还不太足,那我是不是没有必要去做了?这其实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就是首先要动起来,经验浅没关系,每一次输出的过程都会加速你的成长,也能够帮助你累积经验。

四、直播预告

本次会员直播课程,漓江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互联网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掌握职场主动权,希望能为大家带去新的启发。

每周三晚上8点半,起点学院会员平台都会邀请一线的互联网产品、运营实战派专家,与大家分享最新的产品行业动态、运营玩法和干货知识。

每个月的会员直播都有月度主题,每周直播围绕月度主题展开。本月主题如下:

扫码上方这张海报的二维码添加好友(备注“8月会员直播课”),会员用户可邀请朋友同行免费听课,一起充实自己!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