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移花接木”
编辑导读:在线教育的获客成本高人尽皆知,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一些企业采取了“移花接木”大法。先推出一个“先锋功能”,等其稳定之后,再推出线上课程和教学服务。本文将为您解答使用“移花接木”的原因以及三类常见的先锋功能,希望对你有帮助。
提及在线教育, 核心肯定是线上的课程和教学服务,这也是企业的盈利点所在。但在实战中,许多以在线教育为盈利点的企业(除了已带有大流量企业孵化的新业务,如字节的瓜瓜龙和腾讯的开心鼠英语),不会在一开始就上线他们的线上课程和教学服务,这貌似违背了常见的产品迭代法则:先上线包含核心业务的MVP产品,后续以这个MVP为圆心不断去完善功能、迭代产品。
实际上,这是由在线教育行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没有大靠山的企业,如果开门见山地推出线上的课程和教学服务,获客成本会大大增加,对后续的运营也会造成不小的困难。所以采用一招“移花接木”:先推出一个“先锋功能”,待这个“先锋功能”稳定后,再推出核心的线上的课程和教学服务,把流量导过去。
一、为什么要使用“移花接木”?
1. 建立替换成本,增强用户耐心
在线教育中,用户在学习完平台的在线资源后,更希望能够将自身所学的投入到日后的生活或者工作中,这一点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恒定,好的平台只能根据课程设计的作业或项目对用户进行一个评估,至于用户能不能真正在日后实际中运用,就很难去评估了。
所以,建立另一个功能,让用户用成习惯,后续正好用户需要在线教育资源的话,如果跳到其他平台去学习会舍不得这个用习惯了的“先锋功能”,所以会倾向给多点耐心去体验这里的在线教育资源。因为各家的课程都不是可以立马见效的,用户肯在此多花点耐心,产品就多一份胜率。
2. 背书,取得用户信任
在线教育,对用户来说就是一个耗金又耗时间的存在,所以必定要找一个“靠谱”的平台。但在没有大公司背书、没有大量资金去做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两三节体验课又不是立马可以见效的情况下,先打造一个让用户看得到我们的专业、体会到我们用心的“先锋功能”,让用户知道我们这个产品是“靠谱”。
这一做法,至少可避免在品牌毫无知名度的情况下就推出在线教育课程,这样的用户转化率会很低,所以先推出“先锋功能”可让用户转化的工作事半功倍。
3. 先圈起一群人,缓解获客成本压力
在线教育行业获客成本高,已是路人皆知的了。
跟谁学创始人兼CEO陈向东曾做过一个K12在线教育获客成本分析,通过推广获得一个学生的报名(试听或是体验课等,非正课付费用户)成本约500-600元,行业平均转化率25%,那么一个正课学生的获客成本约2000-3000元之间。而通过“先锋功能”先圈起一群潜在用户,待平台的课程资源推出后,获客环节就可以节省很多步骤,这群用户出于对品牌的熟悉感,转化率也会高一些,这样一来,这群先圈起来的用户,获客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为企业节省开支。
为应对在线教育行业获客成本高和见效慢的特点,在当今市场上,“移花接木”法也催生出了许多“先锋功能”,前提是“先锋功能”的目标用户必须和课程的目标学员一致,并在设计“先锋功能”时考虑产品功能有利于导流到线上课程。
二、三类常规的“先锋功能”
1. 学习辅助工具
传统教育中,提起辅助工具你可能会想起圆规、烧杯甚至厚厚的牛津词典。如今,OCR文字识别、AI对话功能、后台存储的大量内容即取即用,互联网给了学习辅助工具新的想象空间。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辅导猿,辅导猿最初起家就是靠一款“小猿搜题”的APP,学生用手机拍下题目就可得到相应的解析,正是“小猿搜题”的实用口碑,为辅导猿后续推出的线上课程培养了海量忠实用户。
2. 围绕特定圈子建立的社区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作为国内最大最完善的互联网产品社区,成功为起点学院的在线教育课程导流,这就是个优秀的例子。显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线教育课程的目标学员必须足够垂直,建立社区的用户粘性才可得到保障。像建立k12社区来为课程导流这种想法就行不通,因为k12领域太泛了,导致社区粘性偏低。
3. 信息聚合平台
千聊由连接听课者和讲师的中间平台起家,孵化出“千聊女子大学”;七麦由移动产品信息聚合平台,推出“七麦线上精品课”。可见得,聚合目标学员所需要的信息,满足他们的信息获取需求,而“信息获取”和“学习知识”的需求存在重合之处,导流过来也是顺理成章。所以这样的“先锋功能”作为在线教育的导流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写在最后
在线教育使用的“移花接木”其实更像是一种运营手段,并不能决定在线教育产品质量及其生命力,它就像一头开荒的老牛,为在线教育这颗种子开荒破土,而决定产品可以走多远的还是课程的质量和运行机制(体制,氛围,良性循环的机制),这些才是埋到土里的种子和农民的劳作。
在看在线教育的产品机会中,有大佬肯给机会的话,欢迎来骚扰~~
作者:Vibin,公众号:一只产品新人
本文由 @Vib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