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面试6个层面:做狐狸or刺猬?
编辑导语:把面试当成产品,那么面试对策就是对这个产品的设计。本篇文章将解析产品经理面试的六个层面,揭开求职面试套路,推荐对此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一起来看看吧。
- 面试时穿职业西装打领带,带来的“视觉效果”加分吗?
- 兴趣爱好广泛,是否多而不专?
- 怎么应答“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 他的内心渴望是什么?
- 事先需要押题吗?
- ……
诸如此类问题,本文之后你将明了!本文整理大厂产品经理和HR的经验,来打开招聘黑匣子,解析一下互联网产品求职面试套路。一句话,把面试当成是个产品。那么面试对策,就是对这个产品的设计。
一、面试的着装 VS“产品的调性”
0-1规划产品,奠基性的事件之一,是 设定产品的调性。 这在移动应用中所见颇多。做的好的,就脱颖而出了。比如你看到煤美团的黄黑、京东的红黑、微信的简洁、抖音的动感。随这调性设定而来的,就是一些列规范、色彩、原件库等的边界约束。
因为一个产品从打开,到关闭的全过程,都要通过功能之外的元素,传达更多信息,先于左脑,从右脑抓住用户的下一个思考。
直白的说就是:看样子接地气,像那么回事,预测下一步应该行!类比于产品经理面试,穿西装、领带、皮鞋,这种视觉效果会加分吗?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相对高效、扁平化的领域。职业装虽说不是“格子衬衫+人字拖”,但是与西装革履也是略有违和的。
很多招聘攻略中提倡面试时候要穿职业装,这在互联网行业反而可能是减分项。尤其是对工作了几年的产品经理,会让用人单位觉得这个人教条、不是一类人。最安全的穿搭是衬衫或休闲西装,休闲皮鞋。简洁大方得体。
二、“做狐狸or刺猬”的问题
新人做PPT述职的时候,容易写很多兴趣爱好等。如果找领导提建议,领导往往说的最多的是,这一项对你的主题,有加分的作用吗?相关吗?同样做产品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杂烩的产品,都没有命中幸存者定律而脱颖而出,而是慢慢消失在视线。
人与外界的接触永远只是点状的碰撞,能把点相互吸引起来,才会成线、成面。如果这些点没有相关性,那么只能是信息,算不算有用的数据,就得不到评判职位的结论。
所以,面试的时候,忌讳主动介绍个人爱好。面试时不要介绍个人爱好,除非面试官主动问。注意,个人爱好≠个人。你的卖点,一定是解决核心痛点的。年会是否你能表演节目不重要。并且会有副作用,比如一个枯燥的岗位,过多描述唱歌跳舞, 会被担心做 不久。
著名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说:“刺猬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许多小事。”这里提到的刺猬和狐狸,象征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很专业,很专注。要是碰对了,能做很大的事。狐狸不一样,它知道许多件小事;也不急于找到根本答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走一步看一步,以万变应万。
怎样才行?当狐狸,但是同时搭刺猬的便车。
三、三个“必问”问题的防范
第一个是我的缺点很多吗?或是你个性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这类负面问题,因为面试官就是想看你在遇到难题、挑战的时候, 你的弱点会否影响你完成工作任务。 你可以正面的用词回答一个本质负面的问题。实在想不来,就举例某一个情景,着重讲述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工作的。
比如:我的执行力不错,通常领导交代的任务我都能完成。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主动地深入思考就相对少了一些,更多是在行动上。接下来的工作中,如何思考战略布局,这类深度的专研我还需要加强。
第二个是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好像明知故问,公司在招聘吗,我就来了?因为公司好。通常是考察对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对公司业务以及所处行业的熟悉和了解程度。面试官不想听你是如何吹嘘他们公司的,而是想听“你”为什么想进这家公司,所以重点应该是你的个人经历和规划。
我确定会在这个行业谋求长期的发展,在行业中,我通过查阅官网发现贵公司的管培生项目很吸引人。同时也和一些在贵公司工作的朋友交流过,不管是在业务上还是在针对员工的培养上,贵公司都满足我对未来雇主的所有期待。
第三个是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很关键。有问题说明什么?说明你面谈之前调研过思考过,面谈之后真的希望待下去。另外也是员工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企业不喜欢说“没问题”的人,也不喜欢求职者问个人福利之类的问题。
这样问:贵公司对新入公司的员工有没有什么培训项目,我可以参加吗?贵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样的?
四、专业能力,是对“功能”的设定
一款产品,我们可能定义它做n件事。但是一款产品,我们往往赋予它做一两件解决痛点的事。产品经理面试,知道很多,很美好,但是目前用人单位不缺这个坑,那也是白搭。所以在被问到专业问题的时候,答案是一部分,看答案的人的渴望是更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几个曾多次浮出江湖的专业问题。
1. 字节跳动
字节总监面的一个问题:bilibili的弹幕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弹幕和评论区的区别是什么?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
(1)是什么
概念:弹幕一词最初表示密集的炮弹像幕布一样。现表示用户在视频播放页面实时评论的功能,实现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视频的独特互动。
本质:设计的本质都是解决问题。不只是能解决产品经理提出的问题,还能主动发现问题。
(2)为什么
①回归围坐一起看电视的感觉,隔空同步,一起吐槽。
②激发创作欲。让用户始终处于吐槽和解构的位置上,形成二次创作。
(3)怎么看(与评论区的区别)
①时效的即时性是最大区别:评论内容无法和画面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错过了峰钟效应的共鸣瞬间。
②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细节的、碎片化的。评论对象往往是整体性的。
③在弹幕中不会出现评论者的信息,大家才能够更加畅所欲言。
2. 微信
微信面试题:微信是将天平倾向于信息发送者还是信息接受者?
思路:三维考察:产品自身属性、用户价值、商业价值。
(1)产品自身属性
①微信定位:主打熟人社交的即时通讯工具。
②微信产品理念: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让用户可以更有效且高效的交流和社交。
(2)用户价值
①基本关系建立,信息接收者有权拒绝关系的建立,体现在拒绝加好友、拉黑、朋友圈屏蔽等。
②私聊,有效社交的基础是接收者愿意接收信息,体现在众多交互体验细节。
(3)商业价值
①群聊,更多的场景是社群运营或工作群,主要目的是信息的有效传达与社群。
②朋友圈:
- 隐私权,可设置权限和标签;
- 朋友圈广告分发,不询问用户意见是否可以展现;
- 发送条数无特定限制。
③公众号,鼓励内容创作,强化内容生态。
- 付费内容;
- 赞赏作者;
- 原创标识。
④视频号,公域流量信息流,为商业变现提供更多可能。微信是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用户价值一定是首要的,故而微信更倾向于信息接收者。
我们看得出,这类问题是对思路清晰+知识面的考核。思路清晰的本质是,有维度:结构维度:总—分—总逻辑维度:现象—问题—看法—方案分类维度:A方面—B方面—C方面…就好比做的产品,导航明确,板块内聚。
五、为什么面一次,挂一次
- “社招产品经理面试,一轮面就挂,问题是出在哪?”
- “现在只要去面试大公司或比较优秀的团队,就会挂在一面上。是和目标职位不匹配,还是我面试技巧上有硬伤?”
既然已经约你面试,那么说明你的简历还是可以的。关键就看面试技巧或表述点与面试官的共鸣了(也就是“ 眼缘 ”)。中小型公司,面试一次两次基本就可以了,如果是大公司或高端点的职位,一般至少需要面试三到六次。面试的结构大同小异:
一面一般是和自己同一个部门的基层员工或直接领导,二面可能是高级经理或者总监,三面可能是业务或部门负责人,后面可能是vp或者boss。 面试技巧:
- 同一份经历,面对不同角色要有不同的偏重点。通常,一面是关注执行细节、产品模型;后面关注行业趋势、盈利模式。
- 在准备的时候,像解析国家文件一样分析面试的题眼。事先准备一些关键词。比如C端关键词:以人为本、数据辅助需求挖掘、KPI、转化等;面试后端的关键词如:兼容性、可扩展性、性能、高效率。
- 一旦出现这种表现不佳的时候,不要试图挽回,比如告诉面试官“我没发挥好”,这样只能强化他的印象分。
六、逻辑:简历投出后发生了啥
- “投了无数简历却石沉大海。”
- “打电话说一周内回复,然后却遥遥无期。”
- “让先做面试作业,交了后却杳无音讯,是被套路还是自己真的技不如人被刷掉了。”
投简历的人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单一,应聘的人对内部信息流转和业务对接不清楚。导致投的简历经过任一筛选层出问题,就导致失败的结果。像极了霰弹射击:子弹打出去之后,简历也是饶了几个弯,旋转着在夜色消失,或中靶。这是常规公司的 简历筛选流程 的(特殊情况除外):
一份简历需要经过两个环节的筛选,才进面试:第一次是 HR筛选 ,第二次是 用人部门筛选 。
- 对校招, 一筛更看重的是学校,专业和学历;
- 对社 招, 一般是先看工作经历和职位的匹配度,然后是背景公司,最后是学历。
在相同条件下,名校毕业,前任公司是知名公司,被筛选到概率能达到 80%以上 。工作比较严谨的HR,比如京东,通过一筛的人,会有一个 HR电话面试 :一是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应聘者,以便向用人部门推荐;另一个是确认候选人是否还在找工作的状态。
没有通过一筛的人,用人单位是不会进行单独回复的。但是在HR的内部的工作中,HR会将简历进行 标记存入人才库 ,方便后续有合适的岗位继续沟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圈子就这么大, 买卖不成仁义在,始终保持平和互动。
当HR筛选通过后,会将简历推荐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会对简历进行 第二次筛选。 如果部门急需用人,反馈速度会比较快。如果不着急,一般会抽时间集中来处理简历。以上,给我们的启示: 把简历当产品来做 。不然就是对自己的讽刺:连用户(HR)都打动不了,应聘什么产品?具体怎么写简历,老生常谈:
- 一定要对口 。不要一稿多投。如果你都不了解这个职位,自己写的天花乱坠也没用。
- 一定要模板: 模板会让读者有条理。去找某直聘、某沟上面的通用模板。
- 尽可能附上作品: 以示对自身职业的尊重,并 增强HR的具象感知 。
#专栏作家#
唧唧歪歪PM,公众号:唧唧歪歪PM(ID:jjyy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后端产品经理宝典》作者,药学硕士转行互联网产品多年;熟悉跨境电商业务,医药领域;擅长大型后台体系,社交APP。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