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分析互联网心理测试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现代人的心理压力难以排解,于是互联网心理测试应运而生。本文作者就用产品思维为我们分析了互联网心理测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产品思维分析互联网心理测试

最近被吐槽了产品思维,心里很不爽的同时觉得真的挺无聊的。为了表明我只是不愿意事无巨细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不懂,所以来从产品思维的角度分析分析互联网“心理测试”这个玩意。

一、互联网心理测试这个东西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其实主要就三种类型的问题:人类想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好奇心、趣味性。

1. 更了解自己

更了解自己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除了从人自身出发,受到某些外界事件或者书籍引发的一些思考,其他的很少能让你真正了解自己。

那为什么人类还想要用这种方式更了解自己呢?以下几种因素:

1)自身定位

需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2)外界交流

有一个跟其他人交流的谈资,以及在思想未成熟阶段时会根据外界交流的状况不断调整对自己的心理定位。

3)侥幸心理

没有其他的办法来了解自己了,测试看看吧,没准真准呢,不准就不信了。

4)成本低

大部分的心里测试都是免费的,而且很快。

5)需要一个信仰支撑,心灵寄托

在某件事上自己不会决断,或者被一些观点扰乱了自己的思想,需要找一个出口或者指导。

比如:“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从细节看出人品!”、“用直觉选择一扇门!揭露你的真实性格”等等等等。

2. 好奇心

好奇心是因为对某些心里测试的名头或者是内容吸引,以及身边的朋友分享了测试结果,好奇期待自己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比如“从上图中你能看出来什么?”

3. 趣味性

很多搞怪的趣味性的心理测试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娱乐性更强一点,比如现在的“穿越到古代你会是什么身份”。

而且好奇心跟趣味性大部分也都来源于想要更了解自己。

二、互联网心理测试这个东西的目标群体是哪些?

1. 少年

这种测试在这个年龄阶段主要吸引人的原因是,一般的孩子对自我了解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认知,所以都会有对自己身体了解的好奇,这也是一种本能。

2. 青少年

跟少年同理,还没有成熟的认知。

3. 青年

这个年龄段的人还始终觉得自己没长大,但又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迷茫,又需要一些有趣的东西来帮自己暂时忘记外界的一些烦恼。

三、心理测试的领域范围

如果在无神论的基础之下,准不准这事儿放一边儿。心理测试的历史就比较悠久了,中国的算卦、外国的占卜、科学领域根据行为学分析出来的测试。

但其实每个领域心理测试的功用都不太一样:

  • 中国的算卦也有很多类型,看面相分析运势,看手相分析运势,看字分析运势,或者帮忙找点什么;
  • 外国的占卜跟中国的算卦差不多是一个领域里的,主要以运势为首;
  • 科学领域根据行为学分析出来的测试,常见于心理医生提供的心理测试题,根据你最近的一些状态和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

四、互联网人如何抽象心理测试的

其实仔细观察很容易发现,现在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找标签。不一定是发现了自己的某些特点给自己定制的标签,大多数是自己往社会上某些既定的标签上靠拢。

比如说,回避型依恋人格、双向恋爱障碍、缺乏安全感、依恋性人格,等等等等。

大部分顾影自怜的一些标签都极受市场欢迎,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属于这个类型,也会让自己往这个方向上靠。甚至在某些地方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毫无违和感。

互联网人很容易可以抓住人性的这种特点,将算卦、占卜、行为学分析的一些特点跟发现的人性以及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相结合,抽象出来了当下常见的一些趣味测试题。

主要的方向是趣味,但这种结合了多年来的占卜算卦文化,又可能融合了一点点科学,结论半真半假的感觉也是吸引用户的一个手段。

五、那互联网心理测试这个东西怎么流传开来的呢?

互联网心理测试的很多最终测试结果大部分的话术都深藏玄机,都是研究了大众口语的人,最常见的词就是:阳光、优雅、善良、勇敢、自信、活泼、开朗。

哪怕稍微有些负面的词也都是一些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词语,比如缺乏安全感、自卑、安静、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沟通。

这些保险的词语都往上上,肯定不会惹了用户反感就是了。要么培养用户自信,要么引起用户共鸣。

以上,再结合前面所说的会解决的问题,以及刚才说的半真半假的结论,其中的趣味性也非常让用户愿意分享给身边的人。

好的结论就分享给朋友,也了解了解我是什么人,有些窃喜;抽到不好的,也分享给朋友,看我都这么可怜了你可得好好陪着我;实在差太多的,一个转发就给了朋友,呸,这破玩意儿一点都不准。

六、互联网心理测试变现的前景如何?

总体而言,不要太高估。

抖音有尝试一块钱的心理测试,但从之前广告的推广宣传度(差不多每十条就能看到一个心理测试的推送)到目前时隔三个月以后基本见不到这些广告推送来看,他们尝试的效果目前也不太理想。

因为心理测试能给人来带的娱乐的快感太少了,大部分发出去就是为了玩的。现在这个年代比心理测试好玩的那么多,这玩意得是都已经摆到我面前了,又免费还挺吸引人的,那我就玩玩;觉得好玩,转手就推给朋友,你来试试。

仅仅说花钱(哪怕是一毛),对用户来说就已经是很高的门槛了。因为现在对互联网抽象出来的心理测试大家的心态都是差不多的,一个测试嘛,玩玩而已谁能当真呢,有这时间有这钱不如干点别的有意思的事儿。

就像网购的东西贵可以,但不能不包邮!实在不包邮我就看看邮费多少,再看看产品有多喜欢,一般即便很有好感的产品也被不包邮拉低了很多好感,又有多少机会可以付费真的购买呢?

悄悄说一句:在心理测试里边收广告费,可能都比心理测试本身收费稍微赚钱一丢丢。

 

本文由 @Nydia王小样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