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内容布局,已经甩了百度、阿里和今日头条3条街
当别人还在围观”杀人案“时,你已经可以在阅读”杀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后输出见解,那你就在内容的获取上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01
有幸收到微信读书的内测邀请,于是下载内测版本把玩了一番,体验后深感微信在内容方面的布局已经越来越下沉,不再是闭着眼让算法“分发、分发、分发”了。
微信读书新版本增加了 “想法推荐 ”和“ 猜你喜欢 ”两个功能。从这两个功能的增加来看,微信读书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这些阅读行为数据不再仅仅是表层的消遣式冲动阅读,而是围绕用户的输入和输出做了更深层次的匹配,这些数据对于用户的知识增长来说更有价值。
从上个版本开始,微信读书就已经通过关联公众号文章,联接了用户阅读的输入和输出行为。
读《三体》的时候写过几个想法,不巧得到其他读者的认可。在写下当时的想法时就曾想:如果能有更好的撰写排版功能,可能会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输出。这个“想法”在新版本竟然实现了:
新版本的读书“想法”可以添加标题,同时有了基本的排版功能。这让“想法”可以更丰满。
在“深度”内容的分发方面,新版本的微信读书基于用户的阅读行为数据,添加了“想法推荐”和“猜你喜欢”功能。
从推荐的内容看,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非常相符,有两本书竟是我准备即将阅读的,而这两本书我并没有在微信读书的书城搜索过!
除了内容的推荐,微信读书也为用户开放了内容的输出出口。从添加了FM42.3电台开始,微信读书就已经为用户开启了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大门。
用户可以选择当“主播”,阅读精选想法或自己的读书心得,发布后可以上架到书城供其他用户收听。像知识付费产品一样,你可以申请成为专栏主播,发布免费或付费的语音内容。
这一功能可能开启“全民知识付费”的新纪元,就像2012年的公众号一样。而这次,不再是简单的“人人都是自媒体”了,它以 书 作为载体,是更精进的内容。
02
或许未来内容行业会划分为明显的两个阵营:读书的和不读书的。
最近刷屏的爆款文章,每一篇的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蹭热点的10W+不同,读者转发这些爆文是发自心底的共鸣。对读者内心的洞察,与大量的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北京,有2000万在假装生活》文章的创作者张五毛在谈到怎么做好公众号时说:
新媒体是个新行当,每个人成功的路子都不一样,看课程会有点用,会少走弯路。但从根本上说,要想做得非常好,还得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新媒体有很多工种,包括数据运营、内容生产以及商务开发。其中内容生产是最核心的一环,而这一环又是特别个性化的一环。每个头部大号的成长路径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网上有些关于写文章的技巧,都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一个好标题,学会了确实会有点效果,但长远看,标题党肯定不是生存之道。
没有哪个帐号仅仅依靠标题党就能成功,还得靠优质内容。
“读书更有用”这件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地铁里通勤的人就可以看出,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像消费升级一样,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只能消磨时间不能解决焦虑的碎片式“道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哪怕是一本烂透的“畅销书”也是作者经过长时间打磨、通过体系的梳理产出的,与那些表情包占了一半的文章相比,能让人更充实。
仅输入是不能满足需求的,越多的积累就越需要输出来“发泄”,微信读书从最早仅展示给好友的“想法短评”到现在编辑推荐的“想法长文”,给输出做了很好的优化,让阅读后的输出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03
内容的定义很宽泛,目前的定义里包含了太多的娱乐:除了微博以明星的为主的八卦外,今日头条的猎奇、各种短视频网站的“吐槽”或生活记录更多是为用户提供了消遣时间的载体。这些内容只会加重用户的焦虑,至少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夹缝里的我们是这样的。 不管碎片化的知识,还是体系化的书籍,用户寻找的是一种“有所得”的充实感 ,从用户对知乎内容“段子化”转变的吐槽就可以看出。
用户之所以不停的卸载、安装微博,不停的打开、关闭朋友圈,就是因为他们不断的在浪费时间的内疚和不阅读的焦虑之间来回转变。有价值的内容太少了,那些惊悚、吸睛的标题总是让用户无法自拔的陷入其中,但阅读之后的空虚感又让人忙不迭的逃离。
这种纠结恰恰说明了微信读书在内容方面布局的准确性,更伟大的是微信读书在解决焦虑的同时增加了社交元素,除了传播以外,那种“焦虑被释放”的快感需要通过社交来分享。
优质的内容一定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读好书、阅好文才是解决马洛斯需求顶层“自我超越”的唯一途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需求将很快成为基本需求,等到那时候再靠几亿几亿的补贴催生已经来不及了。
今天这小小3条街的距离,可能明天就可能变成3光年了。
作者:野蛮人诺基亚,公众号:喜新(ID:noyanjiu)
本文由 @野蛮人诺基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