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智能化首页框架的设计研究
编辑导语:2020年7月29日,百度地图正式上线V15版本,其中的核心变化是地图的智能化首页框架上线;该项目历时N个月,以此文章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设计视角的地图智能化实践。
一、综述
在工具地图的时代,地图为用户提供地理位置及空间感知能力,所有的地理位置信息、功能服务明确的显示在视觉/语音界面。
当用户不知道如何决策时,交互框架具备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动态展现能力。
AI时代下,我们需要跳出“数据是辅助工具”或“数据是决策依据”等传统认知,尝试以“数据是设计对象”来全新看待已有的数据。
百度地图的智能化,需要解决用户对地图数据价值的感知问题;同一数据对于不同个体的价值不同;数据的价值感知与个体经历紧密相关。
地图首页框架作为地图数据的第一载体,让用户感知数据价值的关键要素是高度个人化。
同时,从工程角度,地图首页框架通过机制形成连接与服务。
地图智能化首页框架根据个体行为数据与真实意图的理解动态调整展示容器,并动态的处理信息;基于上述机制,可极大规避信息展示过载、使用流程冗长,直接提供符合预期的结果。
二、百度地图智能化首页框架的特征
1. 表现层设计的非线性与整合
百度地图工具属性的框架设计是线性流程,按步骤引导用户去寻找目的地、出行信息。
智能化框架设计是针对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直接给出用户寻找的功能/信息;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的情况下,避免用户的信息过载,直接展现用户期望的结果。
从用户的操作和实际体验来看,工具属性地图无法进行一次检索给出不同时段的路况对比信息,需要手动来对比。 智能化框架可以直接呈现相关条件的检索信息。
2. 人与数据关系的不确定性
百度地图的服务体验需要考虑支撑和扩大地图数据为用户服务的价值;体验接触中,人和数据之间的互动行为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为地图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可能。
所以,百度地图的设计任务,不只是完整的策划/标准化每一个体验接触的细节,更应该是去构架地图数据与人之间恰当的互动关系。
3. 用户决策的可学习与自适应
百度地图的智能化首页框架,基于个体画像属性的收集以及干预管理机制等来追踪并推测个体的使用意图;同时,通过排序的机制实现出行决策全场景下的个人化推荐;最终达到可学习与自适应智能化框架,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强大且可扩展的系统。
三、用户使用中的心理变化
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数个鸿沟,需要通过不断可交互的反馈机制来沟通。
百度地图智能化早期阶段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需要照顾用户的安全感和情感诉求。
1. 构建用户的信任关系
CASE 1:百度地图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单一的最佳出行方案,但用户实际使用中需要多条方案做对比增强信任感,从而促进出行决策。
CASE 2:根据用户画像推荐出行方式、服务,需结合使用场景引导用户主动设置,以及信息展现强化用户的主动行为,从而增强用户的信任感。
2. 平衡算法准确度与用户宽容度
当用户在被动感知地图数据价值的过程中,用户的关心点会聚焦在数据本身的质量上面。
但当用户主动参与创造/反馈数据时,就不会过于纠结数据本身的质量上面,而是会去领会意义层面的价值;百度地图设计团队在持续探索,使用户在服务接触中能共同创造数据的体验设计。
现阶段的百度地图做的更多的还是容错的设计、引导用户去主动设置个性化的使用习惯以及进行体验质量的关键指标的检测以及用户的情绪状态反馈等。
四、结语
以上是百度地图智能化首页框架设计的一些探索方向,从工具属性的地图过渡到智能化地图,最终达到可学习的自适应智能框架设计。
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用更加系统的方式去思考创新,分解和分析现象、问题,从而提高创新突破的能力。
参考:
《数据价值与产品化设计》
《创新十型》
本文由 @Du Desi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