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RFM分层实战演练
用户运营中,使用RFM模型进行用户分层是常规操作,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呢?本文将具体进行分析。
用户分层,主要有两种方式:
- 通过用户的成长轨迹,根据用户的生命周期做定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悉-休眠期-流失期,每个阶段对用户的运营目标都不一样。
- 根据用户的关键行为做划分,对用户进行区隔,实现用户分层。
典型的就像RFM,找到产品中能够衡量用户价值的关键行为,对其进行交叉分析和评估,最终形成分层模型。
- R 最近一次交易的时间: R值最大,说明发生交易的时间越久,反之,发生交易的时间越近
- F 交易的频次: F越大,说明交易频繁,是平台的用户用户,反之,用户不够活跃
- M 交易的总金额: M越大,客户价值越高,是平台的重点用户。
将用户每一维度与其中值对比,和中值高低与否,我们一共可以将用户划分成 2*2*2=8类用户。
了解了用户的分层等级,就可以对不同价值的用户实施精细化的运营,该促进消费的刺激消费,该召回的召回….
二、RFM模型的运用
具体的实施步骤:
下面我们就以一份电商的统计数据为例:
1. 先筛选数据
因为电商平台会有一些退货交易失败的情况,这部分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以先筛选出交易成功的用户。
2. 定义RFM评估模型
用数据透视表查看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根据具体业务情况进行划分等级,或者用28法,80%的用户都集中在低频低金额的区间,20%的用户却又创造了大部分营收。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将三个维度区间划分成五个层级:
3. 先算出R值
相距的时间差:
用if函数算出各用户的F值:
IF(D10<=30,5,IF(D10<=90,4,IF(D10<=180,3,IF(D10<=320,2,1))))
4. 算出F值
算出每个用户的购买次数 :COUNTIFS(A:A,A2)
第二步:根据次数,算出对应的F值,因为大多数用户购买次数在5以下,直接用购买次数代替F值。
5. 算出M值
金额数做数据透视,算出每个用户的支付总额。
根据用户的消费金额,用if函数同样算出对应的M值分数。
6. 进一步计算
分别用计算出的RFM值跟中值做对比,比中值大的用“高”表示,反之用“低”。
IF(B6>$F$1,"高","低")
给其他两个打标签:
7. 用if函数自动计算出用户层级
IF(AND(F2="高",G2="高",H2="高"),"重要价值用户", IF(AND(F2="高",G2="低",H2="高"),"重要保持用户", IF(AND(F2="低",G2="高",H2="高"),"重要发展用户", IF(AND(F2="低",G2="低",H2="高"),"重要挽留用户", IF(AND(F2="高",G2="高",H2="低"),"一般价值用户", IF(AND(F2="高",G2="低",H2="低"),"一般发展用户", IF(AND(F2="低",G2="高",H2="低"),"一般保持用户", IF(AND(F2="低",G2="低",H2="低"),"一般挽留用户"))))))))
8. 做表,制定策略
做数据透视表,算出不同层级用户的占比,针对其指定策略
本文由 @Ev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