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睡好觉是个有前途的产业
编辑导语:人生在世,最刚性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和睡眠。而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失眠成了很多年轻人困扰的问题,如果能从带给用户睡好觉这一需求出发,将会是个不错的创业风口。本文将对睡眠产业这一产业赛道进行分析,值得阅读一看。
最近一个月,我跟投资圈的好几拨朋友,探讨过一个艰难的话题: 现在还有什么值得看好的赛道? 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解答。互联网平台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了,游戏和教育培训面临着严重的监管压力,“新国货”的商业模式正在破灭,线下消费的估值早已被追捧到不能看了。那么,只有投“硬科技”了?那么,看不懂“硬科技”或者抢不到“硬科技”项目的人该怎么办呢,坐在家里无所事事吗?
在冥思苦想之后,有人灵光一闪,提出:“睡眠”产业应该会很有前景。人生在世,最刚性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加上睡眠,其中衣食住行都已经形成了几万亿的产业,那么睡眠也不应该例外。当然,一部分睡眠需求已经被酒店、家居乃至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所满足了,但还远远不够。对于职场中人来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是两个老大难问题,对幸福感形成了严重冲击;而且,这两个问题还有向青少年和老年人扩散的趋势。
“睡个好觉”比“吃顿好饭”还重要,持有这种观点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
我最近在研究考研、考公培训产业(因为教培产业的其他部分已经基本消亡了),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培训机构的杀手锏是对学员进行“睡眠剥夺”,有的考研名师甚至提出了凌晨4点起床、半夜1点睡觉、每天只睡3个小时的作息时间表。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我实在不能理解——睡不好觉还怎么学习?可是,这种备考策略,偏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被很多人主动仿效。
上述怪现象充分说明了,在很多人眼里,睡眠是一项“负债”而不是“资产”,睡眠时间是我们的“摸鱼时间”而不是“加油时间”。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只会让我们更不健康、更不幸福。说来惭愧,直到两年前,我对睡眠也是不太重视的,也习惯剥夺自己的睡眠以换取工作时间;后来我醒悟之后,已经累计买了两个塑胶枕头、一个榻榻米沙发、两副睡眠眼罩,以及无数瓶褪黑素或睡眠糖。效果还是有的,但每天晚上的睡眠质量仍然是“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第二天起床时到底回了多少血。
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睡眠问题,把喜临门和社科院刚刚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点:
- 过去十年, 中国人的入睡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睡眠时间缩短了一个半小时。 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仅有7.06小时,无论按照什么标准都太短了。
- 中国人的睡眠综合得分为64.8分,勉强及格。 耐人寻味的是,“睡眠环境指标”,也就是睡眠的物质条件,得到了68.5的高分;而“睡眠信念与行为指标”,也就是精神条件,仅有54.7的低分。这说明,中国人的睡眠问题似乎主要出在精神层面。
- 有74.1%的人的睡眠受到了压力影响, 甚至有25.8%的人因为压力而濒临崩溃。 58.7%的人的睡眠受到了心理问题影响, 尤其是心情烦躁导致睡不好。内卷导致的焦虑剥夺了睡眠,而睡眠被剥夺又进一步加重了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 手机是睡眠的大敌, 有53.6%的人总是在睡前看手机,71.7%的人曾因手机而失眠。 移动互联网的两面性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究竟是因为刷手机而睡不着,还是因为精神压力大而刷手机,这就不容易分辨了,毕竟统计数据无法告诉我们因果关系。
好了,现在我知道了中国人睡得到底有多不好,以及为什么睡得不好。不过这还不够,我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睡眠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它与政策和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阅读报告后,我又学到了一些更有趣的东西。
首先,是中小学生群体。
根据家长的反馈,在“双减”实施之后,有64.2%的小学生和51.9%的初中生上床睡觉的时间变早了;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也有了一些改善。这说明“双减”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对于高中生而言事情就没那么美好了。
18-19岁年龄段,也就是恰逢“高考年”的人群,睡眠时长仅为6.87小时,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8-9小时健康睡眠时间。要从根本上改善问题,还是要降低高考升学的内卷程度,这似乎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20-29岁、30-39岁的“打工人”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睡眠时间仅为7.18小时及7.06小时。职场人士普遍反映睡眠时间被工作挤占,通常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补觉;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日的睡眠时间很可能只有6小时左右!这种严重缺睡的状态,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还影响了工作效率,乃至压低了消费欲望,可以说是多输的局面。
最近,北京市人社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集中整治超时加班问题,相信其他地区也会很快跟上。如果确实有效,应该能体现为“打工人”睡眠时长的显著提升。
再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仅睡眠时长明显较低,而且睡眠质量远差于其他年龄段。
前者还好理解,毕竟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后者就不太好理解了,到底是不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会不会是因为老年人省吃俭用太过,导致欠下了“健康债”?又或许是因为关心子女的生存状况,心理压力太大所致?
随着人口老龄化,“银发经济”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热点,例如老年社交、老年娱乐乃至老年教育。我觉得,老年睡眠或许也是一个被低估的领域,至少到目前为止,关注这个领域的人还不多。如果有人能解决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就能开拓一个新兴市场。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如果“睡眠”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那它究竟应该包括什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睡眠产业”,你可以看到很多分析师和咨询机构的估算,诸如千亿规模乃至万亿规模——可是这么大的产业究竟有哪些组成部分,增长引擎又来自哪里呢?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研究这个领域的。但是,根据我粗浅的理解,以下一些方向可能会有机会:
1. 床垫赛道
绝大部分人是在床上睡觉的,床垫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床垫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很受重视,床垫行业的几乎所有重要革新都发源于西方。当记忆绵等功能性床垫在欧美已经十分流行时,中国市场甚至尚未完全实现弹簧床垫(席梦思)的普及,“睡硬床”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其实,从人体工学的角度看,“睡硬床”绝非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习惯。
因为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床垫的品牌消费习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品还是市场主流,结果就是市场集中度很低:2020年,美国床垫行业的CR4(前四名市场集中度)高达53%,中国却只有28%。这种情况早晚是要改变的,因为如果你想提升睡眠质量,首先就应该提升床上用品的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床垫,也包括枕头、被褥等。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22》的发布方喜临门(股票代码:603008)就是一家以床垫和软床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事实上,目前A股上市的床垫公司已经有三家了。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告诉我们,床垫行业的龙头企业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2. 睡眠场景下的智能用品赛道
有多少人为了记录睡眠而买了智能手表/手环?又有多少人习惯了睡前用智能音箱播放白噪声?苹果、华为、小米的可穿戴设备的增量,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来自于睡眠场景,至少我本人已经养成了戴着智能手环睡觉、醒来后回顾睡眠曲线的习惯。
随着AI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用品和床上用品两条赛道可能出现融合——你能想象床垫和枕头也植入RFID芯片,自动记录睡眠情况,并发送到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嘛?这样的产品其实已经存在了,例如美国上市公司Sleep Number在2017年就在CES展会上推出了“360智能床”,从而开拓了“智能床”这个品类。国内的比如喜临门Smart 1智能床垫,内置Smart Wave系统,智能检测用户翻身和体型,点状空气弹簧实现智能调节,能减少睡眠时50%的翻身。
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欢迎“智能床品”“大数据辅助睡眠”,睡眠场景下的智能用品范围将远远超过智能手表、智能音箱这些传统标品,出现技术含量更高、更独特、更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
3. 睡眠衍生品和衍生服务赛道
我认识的职场人士,十个有八个服用过褪黑素、睡眠糖,乃至各种安神的中药片剂。我的个人经验是,褪黑素似乎是最安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尽管也不宜长期不间断使用。今后或许还能开发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的睡眠保健品。
至于购买“提高睡眠质量”的课程,乃至请“睡眠咨询师”进行指导,这种事情也不罕见了。当我第一次听说有人会加入“睡眠辅导”微信群,在“专业助眠人员”的安抚下入睡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但是,想到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睡前找人远程安抚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总而言之,让中国人睡好觉,必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也具备很强的社会意义。睡眠质量也与许多其他产业、社会趋势以及监管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条道路上,各种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只能发挥“治标”的作用;至于“治本”则有赖于社会内卷化的减轻、心理健康的提升,这就是漫长而艰难的任务了。
附带说一句,如果你对睡眠产业有兴趣,《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22》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信息来源,在数据深度、广度和连续性上都能满足需求。仔细阅读过去十年的报告并加以对比,或许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希望今晚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本文由@互联网怪盗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