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路径:如何高效完成功能调研?
编辑导读:功能调研作为一种产品功能验证的手段,在产品开发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功能、新业务设计前以及类似方案对比上。功能调研应该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本篇文章中,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对如何高效完成功能调研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大家分享。
01 情境
X月,我设计了一个功能,由于功能对现有网约车业务线的司乘奖励机制造成了影响,总监建议对该功能进行灰度发布,先从少量用户的使用情况查看功能效果,若灰度发布期间,用户大量反馈问题,可及时停止灰度发布,即刻恢复原有功能;
于是,领导让我去调研一下灰度发布方案,这个版本的功能迭代范围将灰度发布也考虑进去。
运营平台当时是有灰度发布功能的,不过整个功能极为简单,只能对app前端的某一个页面进行灰度发布,且没有用户分流策略;
每次灰度发布进行用户分流时,需要多次手动从列表中选中用户,在一次次保存,才能完成大批量灰度用户的标记,最终被标记的灰度用户才能体验到我们设计的新功能,其他非标记用户仍然会按照老版本正常使用。
02 冲突
在对灰度发布进行一番调研后,我根据调研得出的结论,最终完成了功能的设计;
当拿着产品方案进行内审时,领导发现功能中关于灰度发布的设计方案与现有运营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几乎没有区别,认为我灰度发布的调研没有任何价值,要求我重新调研;
03 什么是调研的价值?
价值:在经济学中,价值被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的一种衡量;
调研的价值:我们可以借用价值在经济学中的概念,将客体具象为调研的结论,主体具象为调研人员的目标, 调研的结论对调研人员的目标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便是调研的价值 ;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调研的价值是基于调研人员的目标产生的;
而于功能调研的目标,便是通过了解功能背后的原理,逻辑,甚至是功能的交互方式,为我们是否要做这个功能提供决策依据,为如何做好这个功能提供设计思路。
现有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虽然可用,但每次繁琐的操作,侧面反应了这个功能并不易用;因此,了解灰度发布的相关信息,在可用的基础上提出易用的灰度发布产品方案,便是这次调研的目标;
显然,自己在调研后提出的关于灰度发布部分的产品方案,并不匹配调研的目标,自然没有调研的价值。
04 哪些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
1. 调研的关键节点
经过对调研流程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整个调研过程分为4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呈递进关系,上一个节点决定了下一个节点的具体动作
调研目标是整个调研过程的基础,我们的每一步动作都是在为了达成调研目标做铺垫, 清晰的调研目标,才能让我们明确调研渠道,划分出信息“有效”与“无效”的边界 ,这样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不至于在庞大的信息茫然无措,不断的纠结看似有关的信息是否都要记录;
当每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完毕后,我们才会进入到论点的提炼阶段,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对信息进行过滤,最终通过演绎推理或是归纳总结出一个个有效的论点。
最后对论点进行整合,结合我们的调研目标,得出我们的调研结论;
2. 节点中什么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
(1)对有效信息的收集,没有划分边界
为了尽快的落入到调研的执行层面,我并未对平台现有的灰度发布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不知晓现有方案不易用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调研目标,便迅速的进入到了信息的收集阶段;
互联网上关于灰度发布的信息堆积如山,是否所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都要收集整理?信息具体收集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适的?由于 没有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划分有效信息的边界,在杂乱的信息中我难以确定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
举例: 灰度发布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我通过知乎,CSDN,博客园等渠道,以灰度发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到了关于蓝绿部署,滚动发布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我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对我接下来的分析有没有价值,只能统统将信息收集起来,导致信息的收集量非常大,也让信息的收集变得非常低效。
事实上,收集的蓝绿部署,滚动升级的信息,对我想着重了解“如何在灰度发布中进行用户分流的策略”没有直接关系,完全属于本次调研的信息干扰项,而这些干扰项,在中期的信息分析,对个人的思考,论点的归纳提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不清晰的目标导致错误的决策
在经历过一系列对信息的收集,过滤,提炼的过程后,最后我整理出了几个关键的论点:
- 灰度发布的原理,灰度发布适用的场景;
- 灰度发布有哪些可用且易用的用户分流策略,它的具体方案是怎么样的 ;
当得出这2个论点后,我最后的调研结论,还是选择了套用现有可用但不易用的灰度发布方案,是什么让我对有效的信息点做出了如此“异常”的处理?
1)不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为自己提供正确的考量维度
进行灰度调研之前,由于没有使用过平台灰度发布的功能,我自己并没有确定此次调研的目的,对现有灰度发布的操作繁琐问题没有清晰的感知;因此我的脑海里并没有“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
2)不正确的考量维度,导致错误的决策。
人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有明确清晰的考量维度,根据维度的优先级做出判断,最终才会做出有效的决策;
举例: 到饭点了,我准备出去吃饭,此时我需要决定去较远的地方吃麻辣烫,还是直接去公司楼下的食堂随便吃点;
在做出去哪里吃饭这个决策前,我必须要有供我决策的依据;例如:距离,味道这2个对于吃饭的考量维度;
当我想找个近的地儿,我会选择楼下食堂,但如果我 更想 吃点带劲的,那么即便距离较远,我最终还是会选择吃麻辣烫;
而当我有一天吃饭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时,我可能会按照潜意识的维度做出决策:例如更便宜的价格,最终我会选择在楼下吃饭;
而我正是缺乏“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最后基于3个常规的维度
- 可用性:当前运营平台的灰度能否满足此次功能的灰度发布需求;
- 方案设计的成本:自己剩余设计时间的紧迫性
- 灰度发布产品方案的研发成本:因为本期功能涉及范围已经较大,如果灰度发布在本期做迭代优化,研发工期会过长
做出了直接套用现有灰度发布功能的“错误”决策。
05 如何保障调研结论是有价值的?
1. 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坚持发生某类行为的驱动力,无论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还是对于产品而言,目标都是引领事物发展的风向标;
举例: 假如在我面前有一个可爱又美丽姑娘,每次见到她,与她交流,我都会身心愉悦,起初我并没有追求她的目标,如果没有外界因素,我几乎不会主动的与她产生交集,双方的距离上限也将限定在朋友;
而当我确定了要把这个姑娘变成我家公主时,即使担心因为直男的聊天思维言行不当而被她讨厌,害怕最终的失败,我的目标仍然会不断的驱动我与她接触,尝试各种方式让她开心,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便是目标的作用。
而调研过程中,缺少清晰的调研目标时,我们无法为后续的信息分析提供清晰的考量维度,最终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所以,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是第一要务。
2. 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
要想有效地找到相关信息,调研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因此在调研之前,我们需要根据调研目标,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
举例: 小学老师给我的弟弟小杰布置了一个作业,需要总结出猫科动物的一些共通特征;
调研渠道:动物园
于是我带着弟弟在北京找到了一座动物园,准备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来让弟弟总结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
信息边界:猫科动物
机智的小杰从哥哥身上了解了哪些是猫科动物后,拉着我绕过了可爱的羊驼和麋鹿,径直对狮子,老虎,猎豹进行了观察,最后回到家中,迅速的总结出了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高效的完成了老师的作业。
当我们明确了调研渠道,对信息划分“我”与“非我”的边界,即可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避免将与目标弱相关、甚至无关的信息记录到调研信息池中,进而干扰中期的信息分析,得出错误的论点。因此,在第二次对灰度发布重新调研之前,我先搭建了调研的整个信息边界图
最终根据新的调研结论设计的产品方案,成功通过了内审。
06 总结
关于功能调研的思维路径,已整理成一张流程图:
如果你期望高效的完成某个功能调研,按照这个思维路径,你不妨试一试。
作者:橙言,出行领域C端非资深产品经理,一名普普通通的产品人;微信公众号:橙言;加我好友,一起交流。
本文由 @橙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