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设计师思维模型——设计师面临的4个挑战及发展之道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B端设计页面简洁,效率至上;业务复杂,有些呆板。设计师如果想从B端转向C端难度也比较大。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B端设计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之路,一起来看看吧。

B端设计师思维模型——设计师面临的4个挑战及发展之道

提起B端产品,大家会想到什么?很可能是业务复杂,用户多,流程多等等;不少设计师朋友会觉得没意思,设计来设计去,都是各种表格,比起C端产品高大上的炫酷的视觉效果,B端的界面设计就比较寒酸了。

B端设计师思维模型——设计师面临的4个挑战及发展之道

而且B端强业务属性会限制设计师的发挥,工作中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换工作的时候,还拿不出眼前一亮的作品集,尤其是从B端向C端发展时,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要看到B端设计讲究效率至上,更加考验设计师的逻辑性,更适合通过组件化提高设计效率,设计风格讲求简约,减少视觉干扰。这些都是B端产品固有属性所决定。

一、设计师面临的四个挑战

设计师必须要在这些规则下完成产品的体验设计。当然也意味着B端设计师会面临诸多挑战。

我个人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 B端同理心建设
  2. 用户分层的影响
  3. 设计方法的难度
  4. 个人价值的体现

1. B端设计师的同理心建设

同理心是交互设计师或者体验设计师基础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C端产品更多的是来自普通用户的衣食住行、情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师本身就是这些产品的用户,很容易建立对应的同理心。

我认为在C端产品中,同理心能够帮设计师解决60-70%的设计问题,甚至可能更高。

B端设计师思维模型——设计师面临的4个挑战及发展之道

B端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为企业或者组织中各种岗位角色服务。角色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设计师天然不具备功能属性,单纯的依靠同理心必然很难直接触达到用户的实际场景和业务需求。

所以B端设计师需要去调研用户,去了解业务,来弥补同理心上的不足。同时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各种困难,通过工作中的不断积累和探索,才能够建立起相应的同理心。

这些前期的设计研究工作会占据设计师很大的精力,甚至会超过设计部分的工作量。

2. 用户分层的挑战

C端产品是服务于单一用户的,用户基数大,但是需求不会有明显的差别,更多的是信息认知偏好和内容喜好上的差别。

例如电商平台用户都是抱着购物目的,只不过是购物偏好,消费能力的不同而已,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很容易建立起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

B端设计需要场景化思维,正确的理解用户和场景对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端产品服务的各种角色,一般分为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三个维度,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其中决策者更多的是客户,并不一定需要经常使用产品,但决定是否购买产品。而管理者和执行者是不同角色的用户。

因此在具体设计操作层面,要做好不同层级的用户分析,根据用户分层去做好每一级用户的体验设计。

例如工业互联网产品,决策者考虑的是产品能否真正的帮助企业去降本提效,让工厂的生产更加合理高效,管理者则希望能够智能化安排生产,理顺管理流程,方便生产调度等等,而一线工人则需要能够清晰的知道每个节点的任务内容,执行方法,加工要点等等。

3. 关于设计方法应用

其实本质上,无论是B端还是C端,设计方法都是相通的。但是一些设计方法在B端体验设计中实施难度更大,所以不能全部照搬C端经验。

例如用户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个人能力等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企业内部产品可能只是服务于几个用户,很难建立用户画像。并且B端产品的用户调研,也不是设计师能够完全参与的,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现场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的反馈。

同样C端产品可能遍地都是竞品,国内没有的话,还可以去看国外的产品。但是并非所有B端产品都有直接竞品,或者由于受到信息安全、等级权限,用户角色等因素,设计师是无法接触到竞品的。

数据分析方面, C 端业务的用户数量较大,通过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用户的行为路径。

但是 B 端产品用户基数少,虽然同样可以做一些埋点,但是由于用户数量不够,通常很难建立起理想的定量分析模型,也就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设计方法上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质量。

4. 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我看来,个人价值上的挑战是最大的。

(1)工作形式

在相对成熟的C端产品领域,设计师还是比较容易获得话语权的。

某些产品需求上,设计师通过对产品的深刻理解、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等工作,可以更好的抓住用户的需求,借助设计心理学或者专业的方法论等,从用户视角切入,反而容易提出更加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产品设计。

之前做C端产品时,设计师一般会出2套方案,一套是产品经理或者业务方所主导的偏向业务的方案,另一套是体验设计师基于用户和商业角度提出的方案。可以比较好的,自下而上传递设计师的价值。

由于B端产品主要是功能性产品,相对更加严谨,通常业务层面有着明确的流程和产品逻辑,设计师主动创造的机会点比较少。

必须深挖业务,才能洞察到一些机会点,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虽然B端开始重视用户体验了,但是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多的还是在配合产品经理开展设计层面的工作。

(2)设计流程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在工作内容上有一定的交集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原型方案,可能会对设计师比较大的影响。我大概说一下我的理解。

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或者公司发展初期,很多设计团队并不完善。项目中可能只会配置产品+UI ,甚至如果产品经理是设计师转行过来的,那么产品经理是可以肩负起产品设计全流程的工作的。

我的社群里就有好几个小伙伴,是这种工作模式的。所以在这些公司中,交互设计师的可替代性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产品功能越来越多,产品经理也会增加,每个产品经理的方案会有自己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必然会造成产品一致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专业的体验设计师可以统筹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

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的配置,就会出现谁来主导原型设计的问题,可能会有2种情况:

  • 产品经理能力很强,输出的原型设计方案很不错,交互设计师只能够负责优化工作,价值就被削弱了。如果输出了设计规范后,可能更加不需要交互设计师了。
  • 产品经理的不画原型,完全委托给交互设计师。或者原型设计非常粗糙,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交互设计师需要二次优化设计方案。如果同时面对多个产品经理,工作量会很大。项目不紧急的情况下,还可以深入思考,一旦项目紧急,设计师的方案质量可能也是无法保证的,还非常容易背锅。

单纯的优化原型工作价值非常有限,因为都是一个个的散点,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价值说明。所以设计师需要寻找到价值的突破口。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B端设计师面对的挑战。

二、设计师的发展之路

前几年C端互联网产品发展迅速,体验设计师/产品设计师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但是随着互联网红利增长见顶,更多的公司杀入了ToB和ToG等产业互联网领域。

B端产品借助互联网开始SaaS化,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本地化部署的服务形式。产品层面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B端C端化的概念。

不过我个人认为C端化更多的集中在产品运营方式上,开始重视数据分析,关注转化续费率,用户的留存等等。

如果只看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虽然相比以前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我个人觉得用户体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体验的价值、目标和体验发展3个方面分析一下。

1. B端体验设计的3个维度

(1)体验设计的价值

产品属性决定体验的价值。

B端产品大都是付费型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客户的购买的原则也比较明确——功能强大而又价格低廉,就像我们日常购物一样。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加分项,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购买决策。

而客户一旦购买了B端产品或者服务,就形成了沉没成本。费用的投入导致客户不会随意改变更换软件服务,只会在临期需费时才会考虑要不要切换系统。

但是切换系统存在迁移成本,而且真正的用户没有购买决策权。对于购买决策者考虑更多的还是性价比。

另外就是某些不合理的设计,经过一定的时间,用户很可能也会逐渐适应了。如果切换系统后,反而会产生新的学习成本。

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条件,都造成了用户体验并非B端产品的核心诉求。

另外很多产品都打着“体验至上”的口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充分重视体验设计还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需求紧急,交付压力大时,就会能将就就讲究。

这种情况下,体验设计师的价值就很容易被抹杀了。

(2)关于B端体验的设计目标

虽然现在B端体验设计更加多元化了,例如运营活动设计,关注商业价值等等。但是整体的设计策略和目标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始终是帮助用户“降本增效”。

记得刚入行做设计方案评估时,有一项就是用户的操作步骤、点击跳转的次数等等,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升用户的效率。现在用户需求依然是高效的完成工作内容,所以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B端产品基础的设计方法论并没有太大变化。不像C端产品,各种游戏化玩法、短视频沉浸式设计等等,让体验设计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关于设计规范

B端产品组件化程度非常高,业界推出了很多成熟的设计规范,例如AntDesign,Element。这些规范涵盖了各种组件,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

B端产品逐渐走向了标准化。设计师只需要遵从标准,搭建出符合用户需求和场景的页面即可。

因此设计层面的要求降低了,需要设计师更多地深入理解业务、用户及场景。这也意味着体验设计意识比较强的产品经理,同样可以完成界面设计工作。设计师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了。

2. 价值思维模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设计师需要及时求变,逐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认为思维模型,是设计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做事的方法。

(1)资源思维模型

先说一下我之前的一种思维模型——资源思维模型。典型特征就是需求来了就做,不会去思考需求的价值,不会主动质疑业务需求的真实性,更不会思考做完工作后的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个人定位出了问题,主动将自己停留在了资源的位置上,只是帮助别人在做事,缺少主动思考。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设计师很容易被淘汰。

另外最近几年职场压力在增大,35岁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人的心病了。实际上不少30岁出头的从业者,都在考虑转型或者上岸。我们深处在内卷时代,更加强调个人的价值,作为设计师不仅仅要做好设计管理,还要做好个人管理。

B端体验设计师不能仅仅去增加自己的设计深度,还要横向拓展自己的产品维度,成为拥有更多可能性的T型人才。

(2)价值思维模型

价值思维模型分为3层,包括设计思维、业务思维和管理思维。

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事,业务思维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做事,而管理思维是跳出圈外引导我们成长。特别是没有设计团队的设计师,需要加强价值化思维,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①设计思维

包括个人定位、洞察需求和讲求平衡。

从设计流程来说,体验设计是中间环节。特别是B端产品,并非核心环节。对产品体验来说,也绝非仅仅依靠设计师。业务方、产品经理、开发技术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产品体验。

但是设计师是第一负责人,需要对主动去承担起体验设计的责任,通过各种设计策略和工作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

面对复杂的B端产品,必须要沉下来心里,钻研业务,不一定像产品经理一样精通,但是起码要了解业务的来龙去脉,为自己的设计方案服务。
当然也要做好设计平衡。

某些场景下,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虽有有些设计细节可以带来体验提升,但也要考虑到开发成本的投入。

业务思维

业务思维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着眼于业务需求,能够洞察需求本身对用户是否有价值,或者是否合理,帮助产品经理从用户体验角度梳理需求,毕竟某些需求可能是来自产品经理个人的臆想。

通过用户体验5要素,可以看出体验设计更多的是在产品表层,功能层和战略层才能洞察到需求的本质。

所以体验设计师不仅仅是在界面细节的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更应该去关注对用户需求和业务逻辑的深入挖掘,还要学会站在全局,用系统性思维看待每一个项目,为整个产品的系统流程做优化,做更全面的产品体验升级。

管理思维

管理思维并不是只有管理岗才需要,个人也需要自我管理。对个人而言,需要利用管理思维思考如何高效的做事,做有价值的事。

不同于C端的个性化,B端产品共性的内容特别多。例如设计规范,可以减少设计师的重复性工作,释放设计师的双手,让设计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更完美的设计方案,所以要坚定不移的推动建立设计规范。

还有之前的案例,在一个产品线上可能会有多个产品经理,但是只有一个设计师,甚至一个公司只有一个设计师。面对众多而繁杂的业务功能,无论设计师如何高效,都无法完成工作,并且容易沦为设计资源,无法体现个人价值,就需要从流程上去寻找突破。

例如帮助产品搭建组件库,让产品经理可以规范化的输出原型文件,设计师只要做优化调整就可以了。还可以通过体验设计培训帮助产品经理建立体验设计思维,从而更好的提升产品的体验。

设计师可以有精力去拓展自己的工作的范围,更深入得了解用户需求,洞察产品体验机会点,建立产品的体验发展路径,提升产品整体的体验质量,树立个人的专业形象和影响力。

3. 个人的2点感悟

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形而下的具体工作,还要关注形而上的管理思维。

主动自我提升,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也便于自己设计工作的开展。

另外就是职业发展的一定程度,就要考虑从自我驱动,转变为反向驱动他人。


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设计师的大问题,相信大家也都在为了争取话语权而努力。话语权到底是怎么获取的呢?

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专业性。专业性不是虚无的,是需要通过不断工作累积的。从一个设计方案做起,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多个需求,赢得大家的信任,项目组可以把放心的把需求交给你,逐渐的获得话语权。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行动目标,驱动设计上下游人员共同提升产品体验。当然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对体验设计师思维模型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专栏作家#

子牧先生。公众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