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互联网是注意力经济?
“为什么说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为什么大家都想方设法抢夺用户注意力?”“有哪些方法或产品形态,可以强化用户注意力资源?”
笔者将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针对以上问题做一些的整理和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注意力是种资源
为什么很多事情同时在发生,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件?
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人们用在产品上的时间不会是无限增加的。人的注意力是认知是一种有限资源(消耗品)。选择性注意,是让我们将一种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信息的同时,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了我们在进化生存过程,对关键信息和任务的关注。但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可以一心两用呢?
如图,注意力分配受认知资源和认知负载的影响:
- 认知资源 :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一时刻的全部精力
- 认知负载 :则为某一任务占用的认知资源数量。
简单说,当我们进行高负载任务时,认知盈余较少,我们需要全神贯注,比如学习和考试时。而当我们进行低负载任务时,认知资源盈余较多,我们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的。比如,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一边聊天一边逛淘宝。
02 注意力分配及转移
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忽略一些信息,而有时我们还是会注意到一些环节信息呢?
注意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 所进行任务的负载量 ,也取决于与任务无关的 刺激强度 。面对不同任务时的大脑控制,可以区分为:控制型(系统2)和自动型加工(系统1)。
- 控制型加工:就是所谓的系统2,他需要消耗较多的注意力资源。
- 自动化加工:就是所谓的系统1,他需要的认知资源较少。
看过《思考,快与慢》的朋友,一定对大脑的双系统理论印象深刻。
那些困难的或尚未熟练掌握的,对我们来说是一些高负载任务。这些任务,会占用人大部分的认知资源,需要系统2控制。
而那些相对容易的或已经熟练掌握的任务,就是认知负载较低的,占用了较低的认知资源,这也就是系统1。就如同我们学走路,婴儿时期我们要集中精力去学习,但是过了那个阶段,走路这一技能就变得十分轻松和自然。
对于不同负载的任务,我们可以专心致志,也可以做到一心两用。
比如,一个高负载的任务加上一个低负载的任务,就像很多人会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但在 同一时刻,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就好比在当下我们有500元钱,我们可以拿着买些小物件,剩下的钱去好好吃一顿。或者我们大吃一顿以后,剩下的钱就少了,就不能拿来买太多其他的东西。
认知资源的剩余空间,会影响我们对于外在刺激的接收 。
当我们在做一些低负载任务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外界环境里的一些低强度刺激变化。
但是当我们的认知资源被高负载的任务占据时,我们留给外界环境的认知资源就已经很少了,这时我们只有在较强的刺激下才能意识到环境变量。所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举动。
所谓的 心流模式 ,也就是你的认知资源完全被一个任务所占用,而没有注意资源接收其他的任务刺激。
比如,你在运动场上打球,你只能听到观众的呐喊声,但是他们呼喊的内容你是听不清的,哪怕他们喊得再大声。心流本身是一种由无序到有序的反熵状态。
前面我们说到了,在我们全神贯注的集中解决高负载任务时。如果周围环境出现了一个强刺激信号,我们还是可以注意到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那哪些因素能够使用户转移目光引起注意呢?
影响我们注意力变化的刺激因素主要包含两块:
- 一是刺激本身的物理性质,例如刺激本体的颜色、声音和运动。
- 二是刺激体育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环境变量引发了冲突(状态失衡)。
03 注意力经济下的产品思考
注意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时,互联网里的注意力市场也是有限的 。
你有没有过学习/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感觉什么都思考不了,只想瘫痪在床的感觉。
当你白天在工作或者学习,你其实就是在消耗你的认知资源。而当你认知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休息,在这时候显然就不适合高负载的任务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大部分人习惯白天学习,晚上回家放松娱乐。
并且 随着认知资源的消耗,集中注意力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手机的发明,手机后台可以同时运行多个APP,用户注意转化频次变得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开始逐渐习惯多线程运作,保持长久的心流状态变得愈发困难。
所以,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可能要预想到用户可能同时在进行着的多线程操作。比如,一边聊天一边网购,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等等。
1. 注意力是用户转化的前提
我们拿移动广告举例,无论是效果广告还是品牌广告,其信息传递的过程都包含了”曝光、注意、理解、认同、点击/转化….“这几个阶段,产品如果想要提升转化,首要前提是要让目标用户注意且理解。
显然,对于广告产品而言,单纯曝光并不是一个有效指标,因为你曝光的时刻用户都可能完全没注意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是CTR(CTR=实际点击次数/展示量)。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我们需要 让设计符合用户定位,做到让用户注意、理解和认同 。
2. 通过提升认知负载,提高转化效率
我们可能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音频产品的转化及产品价值往往不如视频产品高?
纯音频和视频产品的差异有哪些:二者用户的使用动机可能相同,不同的是使用场景。
- 在看视频的时候,往往用户是沉浸式的,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产品上。
- 而当听音乐时,如果单纯作为消费者。往往我们听音乐的场景是:一边做着什么,一边听着音乐,很少有人全神贯注认真在听音乐。
这一场景差异,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最为明显的是,视频用户会很容易观察到视频内容的广告及用户关系变化,而音频用户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变化。
因为 对于低负载任务,产品设计一旦内化,反复刺激形成用户习惯后,就会成为系统1。而当成为系统1时,你是很难注意到“低负载任务”本身的 ,这时你会把大部分的认识剩余给到外部环境/其他。
所以,音频软件往往会去做社区和直播等,通过 不断升级认知负载,引导用户把注意力资源投回产品本身而非外部 。也只有这样,产品内设计的商业转化路径,才可能是有效触达。
04 小结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为了商业化和提升产品价值,大家都在通过优化产品形态,来占领用户注意和认知资源。
参考文献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三版)。
作者:ChenLee,公众号:产品人的修炼之路,互联网产品经理,神经科学硕士
本文由 @Chen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