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霸王条款,“教育PUA”何时止?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读:电视剧《小舍得》的播出,让教育焦虑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望子成龙的父母争相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教育机构的费用也就因此水涨船高。面对高额的教育费用,一些机构提出了分期付款模式,但却也因此引发了很多问题。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急功近利、霸王条款,“教育PUA”何时止?

5月14日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通过中国政府网对外发布,将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在线教育强监管来袭,不管是行业内部的参赛者还是外部的观望者,对于具体政策的出台都可谓是望眼欲穿。通过教育部5月17日对《条例》有关情况的解读发布会,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促进教育正确化、合规化的决心。

在这次治理之中,整治教育过度资本化、过度商业化首当其冲。

曾经由于疫情的影响,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40%,在线教育及其关联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以上,高途、好未来、新东方等头部机构的股价不断攀升。

看到这一市场的潜力,“爱凑热闹”的金融机构的触角开始伸向教育培训行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低利率、易申请、无抵押、审批快、远程授信”的教育分期模式却并未成为“救世主”的存在,反而成了在线教育行业的“催命符”。

《2020年度在线教育消费投诉数据与典型案例报告》显示,在线教育有关的投诉情况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倒闭退费无门,分期付款的学费竟变成分期贷款。那么教育分期这一模式为什么会背离初心?它是否还有重回“神坛”的一天?

一、问题缠身,教育分期“坑多多”

五一节后,一篇名为《一分期就成了贷款?多家教育机构否认诱导》的文章在各大平台迅速传播,文中点名平安好学英语、英孚英语、学慧网等多个教育机构存在诱导学生采用分期方式支付学费,以及退课、退费难等问题。

不仅是点名的这些,存在此类问题的教育机构不在少数。不过,在“螳螂财经”看来,教育分期肆虐,成为行业新“毒瘤”, 金融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融机构借助教育培训机构推广产品,高度依赖场景方的经营情况,但对场景方却没有审慎的尽调;终端授信于个人客户,但又没有对个人客户进行KYC。所以,金融机构对场景方和个人的把握都不到位,审核与风险识别并不能跟进,容易造成贷款监督不足的问题。

举个例子,年初暴雷的学霸君的合作金融机构涉及河北幸福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学霸君承担客户使用贷款服务的成本,即商户贴息。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金融机构在合作之前肯定也是做过相应的风险排查。但由于在教育场景中,资金机构往往已经一次性把钱打给了培训机构,再由用户按期缴纳本息,这个流程中往往被有心之人钻了漏洞。

学霸君中就存在教育机构前端的销售人员为了冲业绩存在一定的欺瞒行为。场景闯祸,金融背锅,“螳螂财经”了解到,中银消费金融已经成立了专门应急处置小组,协调和催促学霸君妥善处置,主动外呼客户告知课程置换方案及途径,协助客户完成课程置换,最大化维护消费者受教育的权利。

金融机构的疏忽与把控不严是一方面,但在“螳螂财经”看来,某些教育机构才是教育分期最大的风险敞口。


(图源:黑猫投诉)

在综合了黑猫投诉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后,“螳螂财经”发现教育机构为了获客, 首先会打压你并夸大课程的效果, 曾经掉入此类陷阱的李女士向“螳螂财经”描述时也说,她在大四的时候被某英语机构邀请旁听公开课,结果旁听是假,“PUA”是真。那个课程顾问在李女士仅简单的看了几个课堂的情况之后就让她做一些高难度的英语测试题,接着就开始贬低李女士的水平,甚至说出了一些高中生都比她更优秀的话,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她报课。

而且不仅是英语课程,这些教育机构铺下了一张“大网”。以在教育分期领域常被人提及的潭州教育为例,据“互联网指北”报道,潭州教育的课程设置涵盖了从互联网编程到心理学,从宠物养护到游戏开发,课程特征基本上可以总结为:课程热门、速成,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其中不乏“男装穿搭”、“卓越父母必修课”等非常规课程。

这张网,“网眼”之密、“网围”之大,难免网住几条“大鱼”。

其次,教育机构会强调一些或夸张、或虚假的条件来打消你的后顾之忧。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关于教育分期的8000多条投诉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诱导报名和虚假宣传。“螳螂财经”在浏览之后,总结出来多是以下几种情况:

  • 在宣传的时候模糊分期付款和贷款的概念。
  • 谎称是在教育机构分期,闭口不谈金融机构与征信问题。
  • 宣传的时候说是免息,实际上要支付大额的手续费。


(图源:黑猫投诉)

最后,由于这些机构精力大多放在营销获客上,但是对授课本身关注度不够, 这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质量感到失望”,退课退费,但到这个阶段后,他们往往会嘴上答应或者推诿延期,最终导致很多用户即使不上课也要继续还贷。

以“潭州教育”为例,仅在黑猫投诉这一平台,其投诉量便高达7250。同为教育机构,猿辅导、高途课堂、好未来的投诉量都维持在200左右的水准。


“潭州教育”的投诉量远超行业平均数据,细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其推出的教育分期有关。比如,“原本答应还完前六期就可以退款,但还完之后又不肯退款”、“被客服老师连哄带骗分期下单了插画学院手绘基础班”、“诱导没有工作的我在支付宝平台贷款支付学费,建议每个月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一些偿还贷款”。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三赢”局面演变成“三输”,想要学习的用户无法自证,承受了征信污点;正规的教育机构受到波及,品牌被减分;金融机构不仅承受了巨额经济损失,有时还因为舆论压力被迫买单,皆成为受害者。

二、“后遗症”虽多,但教育分期利弊不能“一刀切”

诚然,教育分期现阶段的“后遗症”层出不穷,但它的出现原本是一项旨在共赢的金融创新,这也是许多教育机构明知道教育分期会有风险,却还一直在“饮鸩止渴”的主要原因。

其一,那些想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我的人,可以通过分期贷款减轻经济压力。

举个例子,在近期爆火的《小舍得》一剧中,有一个场景是欢欢爸爸和米桃父母报课外辅导班。面对41888的报班费用,欢欢爸爸只觉得这个数字很吉利,称之为“最靠谱的投资”。而米桃呢,是凭借自身实力考进了最好的金牌班,算上折扣后学费大概是21000,这让米桃父母瞬间傻眼了,这对于他们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分期本身具备的普惠价值,截至2019年5月,度小满累计提供超过230亿元的教育分期贷款,服务超200万人。其中40%以上用户来自农村,15%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超80万用户是大专以下学历。教育分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让更多三四线城市家庭的孩子享受到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其二,教育机构得以拓展生源。

疫情过后,在线教育赛道战火从未停息,“生源战”、“价格战”、“抢人大战”此起彼伏,直接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现在基本上所有机构的获客成本都在一年学生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即使如此,在赛道几乎饱和的背景下,想要再拓展生源无疑是难上加难,不过据悉,参加过试听课却没报名的客户时,没有报名的大部分原因多为课程价格昂贵难以负担。

据北京日报报道,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线课程价格大约是实体课程价格的一半左右,每节课在100-150元之间。但在某教育平台上,有一门“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提升班”的课程费用竟然高达6500元14节课,这意味着仅一节两个小时的课程就要464元左右,这个价格水平对比线下一对一教学模式来说都属于高价行列。

不过正所谓“存在即合理”,高价课的出现意味着确实有一部分家长认可这一课程设置,在他们的认知里高昂的费用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在客户确实有报名意愿但被“天价”学费围困的情况下,教育分期确实有助于促成生源拓展。

其三,金融平台则获得更多收益。

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疫情之前增长了1.09亿,行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

市场规模较大,同时由于教培这个市场的客户主动消费能力强、还款有保障,如果能够纳入金融平台,确实属于优质用户,金融平台也能借此获得更多的收益。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在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发表主题演讲时就曾重点提及了教育信贷。据他介绍,当时度小满就累计为114万人发放教育分期贷款超130亿元,按照目前的市场渗透率增长速度,未来三年,在线教育会是一个一年500亿的赛道,如果能把握好这一市场红利,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相应的规模优势。

不过,任何模式都有利弊、都有风险,特别是资金直接打给平台的深度场景金融模式。

三、政策落地、监管趋严,教育分期能否走出“漩涡”?

2021年,不管是教培市场还是金融市场正迎来新一波监管靴子的落地。

3月下旬,北京海淀区教委联合海淀区金融办向各校外培训机构、各有关银行和相关单位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付费资金监管的通知》,要求在海淀区全面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预付费资金监管,培训机构预付费必须100%接受监管。

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部分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其中就包括了腾讯、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360数科等13家。这次谈话中也再一次提及了要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加强规范管理等内容。

同月北京教委还印发了《关于近期检查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点名学而思网校、猿辅导等在线教培机构,其中就有涉及到违规提前招生收费。

风雨欲来的监管对于教育分期合规化发展是否会有促进作用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监管就能革除行业的全部弊病。

举个例子,早在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就规定校外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一些头部机构彼时对教育机构的评判维度也包括机构性质、经营年限、历史重大投诉或诉讼、机构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年客户量、广告投放金额情况、企业股权融资情况、教育机构课程类别、好评和投诉、经营情况、竞争品情况、网络舆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金融机构选择合作的学霸君、韦博英语等教培企业仍未逃脱“暴雷”的命运。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教育监管不起作用,而是还不够。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评判维度仍需进一步拓宽,比如线上平台的课程更新情况、现金流、股东背景等;对于线下平台,还可以尝试通过暗访销售、老师等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正所谓“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在机构适当性义务难以界定的条件下,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


(图源:黑猫投诉)

总而言之,金融、教育监管落地对于整个教育分期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它能使得行业朝着良性发展。但对于潭州教育等患有“教育分期依赖症”的机构而言,如何继续获客,又该如何打动那些没有钱的客户,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潭州教育等机构能否把握这个时机,利用名师、特色课程或者技术赋能,摆脱“教育PUA”这顶帽子,逆转风评,“螳螂财经”也将持续关注。

 

作者:青月,微信公众号: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本文由 @螳螂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