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票票的大数据平台野心-天下网商
淘票票总裁原源说,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心花路放》。
《心花路放》是宁浩导演,黄渤、徐峥主演的电影,2014 年上映,当时票房11.7亿,至今仍然是国庆档票房纪录保持者。
作为一个在线票务平台的掌门人,原源喜欢这部电影,恐怕并不仅仅源于个人审美。
两年前,猫眼电影成为宁浩导演的新片《心花路放》的联合出品方,以及该电影的唯一在线预售平台。从 9 月 15 号开始,一周时间,猫眼电影卖出去 100 万张《心花路放》预售电影票。10 月 3 日,电影票房突破 3.6 亿元,其中的 1.6 亿元票房由猫眼电影售出。
“猫眼电影要颠覆传统电影行业。”那时的媒体报道中,类似的言论并不鲜见,以至于八个月后,王兴特意发言表示,我们不颠覆电影,我们还是在服务电影。但他也承认猫眼在改变电影,而且“这个改变是巨大的事实”。
而如今,原源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者。他说淘票票应该像阿里老大哥淘宝一样,做一个平台,“一端连接片方,一端连接影院,一端连接用户,然后在这样一个平台和生态中,去帮助用户发现好的内容,帮助好的内容去触达用户,并帮助影院提高上座率,去增加他的非票房收入。”
而最终,“卖家赚到钱了,我们一定可以赚到钱”。
这与王兴在七月时的判断不谋而合,在广为流传的内部信中,王兴说互联网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在未来,互联网要“创新服务于各行各业,靠互联网、靠IT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提升体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各种在线票务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中,“数据”可能将会居于最核心的位置,通过这些数据,在线票务平台们可能会对电影行业各个环节产生重大影响。
电影行业也擅长追热点,只是热点可能是小鲜肉,也可能是大IP。但是,这些热点是否真的“热”,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今天,无论小鲜肉还是大IP,票房都不景气,已经让电影从业者不得不考虑,真正的热门究竟在哪儿。
这与大洋对岸的好莱坞颠覆者网飞的思路一致。网飞先前做DVD租赁生意,但后来转型视频流媒体平台,并借着《纸牌屋》在电视行业打响了名气。而在网飞的宣传里,“数据”是他们的杀手锏。他们说自己运用数据,仔细分析受众的偏好,从而精准制作出了这么一个爆款。
这个说法确实引起了轰动,也为硅谷入侵好莱坞的故事增添了新的素材。不过仔细想想,这一言论也有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同一时期,网飞开发的其他剧集却未能火起来,大数据或许也不是万能。
原源也认为,大数据只是辅助的开发一些潜在热门标签,并不能完成改变影视内容的制作,“这毕竟是个创意当道的行业”。
而在发行上,大数据或许就能展示出更大的作用了。
原源介绍说,现在淘票票已经在做一些尝试,去把阿里生态体系的数据提供给影院,“比如说我可以告诉影院你周围还有哪些用户你没有覆盖,你这个小区的覆盖热度是什么,你这些写字楼还有多少比例的不是你的用户,然后未来淘票票也会帮助影院去触达到这些不是他用户的用户。帮助他们走进电影院。”
理想状态中,在大数据环境下,电影产业一切数据都将变得更透明,并且票房可预测化,在这一前提下,电影行业的风险将大大降低,这个时候,给片方先支付巨额保底的发行模式将成为主流。
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公司对电影项目的判断和预测更加精准。而且,互联网的发行工作可能会运用更多资本手段来操作,他们四处寻找优秀电影项目,然后看准一部大片,就会去资本市场进行项目推荐,筹措资金来支付片方的保底,然后对影片进行包装、上映。
换言之,在大数据支持的发行模式下,发行方可能更像是一个私募基金。同时,因为执行操作可以更加精准、精确,互联网公司的发行成本无疑会大大降低,也能给予制片方最大的优惠。
换言之,大数据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服务指导而已,它甚至将改变现有的众多成规。
而在各个票务电商里,淘票票掌握的数据无疑是最为全面的。
阿里近来的扩张、布局,让它掌握了多方面的数据来源,按照原源的说法,淘票票“有微博的数据,有优酷土豆的数据,有淘宝的消费数据,还有支付宝的这些金融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去定义用户的一些属性,然后也可以通过用户这些属性去研究到用户的一些消费偏好”。这些数据包含了社交数据、娱乐数据、消费习惯、购买能力数据,几乎与泛娱乐消费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在内。
当然,原源也承认,“这些东西可能因为它是一个模型,需要不断的去验证,不断地去完善,我觉得这还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这不仅考验着淘票票的数据运用能力,也不仅仅是几个顶级科学家便能够决定一切。大数据改变行业,而改变后的行业更加依赖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而在这方面,淘票票更有先天的优势。
在四五月份,微票儿(后更名为娱票儿)、淘票票、猫眼先后传出融资消息,但令人意外的是,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猫眼电影反而估值最低。原源说:“我觉得虽然市场是疯狂的,但资本还是比较理性的,因为资本独立。所以从他们的角度看来,他们更多的是愿意看你这样一个生态未来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淘票票的最大优势,毋庸讳言就是阿里。原源也承认,阿里背景给了淘票票很大的想象空间,投资人也正是看到了阿里巴巴能够给淘票票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才给了这么一个估值。
但无可回避的是,无论淘票票还是阿里影业,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内容生产能力。
阿里影业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生产优质内容。哪怕与斯皮尔伯格合作,阿里影业依然没有解决面向中国市场的内容制作问题。在马云早先的预期里,未来两年,阿里影业每年要投资或制作8到10部电影、3到5部大中型电视连续剧以及3到5部网络连续剧。依照这个规划,阿里影业的定位是一个大型的影视制作公司。
刚刚定档12.23的摆渡人将是阿里影业主控的第一部影片。
而作为阿里影业体系内的淘票票,要想更多的靠近内容并运用数据为内容生产和发行做服务,必须解决的是如何跳脱出阿里影业并不丰富的内容池,在整个影视大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内容。
于是我们看到,在上一轮融资中,淘票票选择了华策和博纳这样的影视公司成为自己的股东,而这样的融资策略也将贯穿到未来的每一次融资中。“从钱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没有融资需求的,如果有更适合的合作伙伴的话,我们会考虑开放下一轮融资。”原源说。
同时,淘票票还会参与电影投资。“但我们不像影业那样谋求成为主出品方,我们一般会投5-10个点,最多不超过30%。”
原源不认为参与电影投资仅仅是为了拿到发行权,他认为,首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数据评测来估算电影是否具有票房潜力,“如果我们觉得票房会好,那自己为什么不投一点进去呢?”
尽管他也坦承,可能行业会因为淘票票带着阿里的基因而有一些戒备心,但致力于平台业务的淘票票相信,在自己未来的平台上,各个参与者都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价值。“我觉得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会接受的。”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