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入下半场? 阿里云两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文/天下网商记者 郑伟莹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张发均从未想过,自己计算机专业毕业,踏上职场后却经常跑工厂。
张发均本人
2016年3月,他背负着“将阿里云技术产品以解决方案形式,帮助客户提升业务效能”的使命,坐上了从杭州开往苏州的列车。从最初的心余力绌,到如今的举重若轻,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和同事一手推动阿里云ET工业大脑在制造业中的落地发芽生长,也见证了最初默默无闻的ET工业大脑,如何一步步成就今日赫赫之名。
张发均自称,自己是“互联网和工业企业间的摆渡人”。
挑战
张发均2011年加入阿里云,见证了阿里云起步阶段的各种坎坷。
2016年年初,妻子有了身孕,张发均忙着找医院,挑衣服,准备陪在妻子身边待产,可是一通电话过来,却打乱了小两口的计划。
“3月的一天,我接到了高飞的电话,说集团要派我跟他一起去苏州开拓新业务,特别是寻找制造业的机会,把互联网技术用起来。”张发均陷入两难,一方面他知道现在正是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一方面他又特别希望接受这项全新的挑战,帮阿里云开拓在工业领域的商业边界,“当时我有一种冲动,想要去试试看。”
最终,夫妻俩达成共识,妻子先回老家,由双方父母代为照料。带着妻子为自己整理好的行李,张发均坐上了开往苏州的火车,他满怀愧疚,但未知的一切又在不断吸引着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初到苏州,眼前的一切让张发均傻眼。
阿里云苏州分公司坐落在高新区,办公室空空荡荡,还在装修,张发均和高飞只好借用B2B同事位于吴中区的办公室办公。为了方便拜访高新区的客户,之后两人又搬到了高新区科技城管委会5楼的小会议室,“打开门一股味道,桌子、凳子都没,到处都是灰尘。”
在强调迭代速度的互联网企业,业务跑得太快,办公环境因陋就简非常普遍,但这种文化却与传统企业格格不入。
曾今短暂的落脚点
张发均还记得,第一位登门拜访的客户是一家日企的CEO,对方一进门就四处打量,直言不讳地说阿里云公司那么大,怎么连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员工也才两个人,就差没开口质疑他们是家皮包公司。
第二位客户是苏州一家知名医疗器械企业的CEO,对方原本是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可看到如此简陋的办公场地,他逗留了几分钟便借故匆匆离去。
碰壁
都说万事开头难,张发均不是没有心理准备,但艰难的开局还是越过了他的底线。
办公室见不了人,那就主动登门拜访。在当地政府的引荐下,张发均和高飞筛选了二十多家企业,都是各产业内的龙头,或是市值上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2016年3月底起,两人开始分头拜访客户,最多的一天,张发均见了7位CEO,经常一整天顾不上吃饭。
第一轮登门拜访,持续了一周时间,可是一个单子都没谈妥,因为90%以上的企业,对“云计算助力企业转型”的说法并不买账。
“在互联网公司,去IDC(数据中心)上云这套思路,阿里云做得比较成功,然后我们理所当然拿这个思维去和传统制造业谈。可是基本花个20分钟不到介绍完云计算,就被‘送客’了。”
现实与设想出入很大,第一轮拜访结束后,张发均备受打击。“介绍完云计算是什么,他们也还是不懂,就两三家企业觉得可行。我至今记得第一天拜访的第二家企业,聊了14分钟左右,他们CEO直接问‘你们提供的这个解决方案,能把传统的ERP(企业管理系统)、ORACLE(数据库)、MES(生产系统)替代掉并国产化吗?’一听不是做新系统换老系统,就特别干脆地拒绝了我们。我有种要立马收拾行李回杭州的冲动。”
这天,张发均和高飞决定吃顿好的,顺便汇总一下双方信息,可是驱车四五公里,只找到一家沙县小吃开门营业。
“我记得很清楚,一人一份蛋炒饭,外加一只鸡腿。加鸡腿算是给自己加油打气了。”两人边吃边总结失败经验,觉得可能是切入点不对,双方的需求不够对焦。
阿里云苏州分公司办公大楼
破局
转换思路,以“大数据、数字化助力制造企业升级转型”为切入点,第二轮拜访很成功,80%以上的企业当场表示很感兴趣。
“我们拜访的第一家企业是苏州法兰克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他们的产品通过渠道(分销商)卖给客户,但卖出去之后就完全脱节了。他们不知道设备卖给了谁,用的好不好。听我介绍完,就说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做产品的改进,增加自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张发均回忆。
良好的开端,让高、张两人重树信心,多家企业表示愿意合作,但具体合作方式还需探索。当拜访到协鑫光伏时,这家中国光伏切片的龙头企业表现得异常主动。
“协鑫光伏一直觉得大数据有用,但具体能用来做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不过近2年来,企业一直都有特意保留各项数据。我们上门拜访刚介绍完,他们的CEO郑总就感觉遇上了‘知音’,一两个小时谈下来,双方需求对焦了,决定用‘大数据来提升良品率’。双方明确共同目标之后,合作一拍即合。”张发均觉得,客户有数据,有业务场景,缺少计算的能力和方法,而阿里云工程师恰恰擅长对数据的分析、建模、计算。
合作敲定之前,张发均就先与协鑫光伏一起梳理生产车间的各项数据,同步安排工程师团队来苏州就位,并制作了一份推动可行性报告。
看完整份报告后,郑总没有多说,立刻着手安排人拟定合作事宜。
鸿沟
2016年4月下旬,阿里云工程师正式入驻协鑫光伏位于苏州的工厂。实际上手操作之后,工程师们发现这个项目比设想要难。
协鑫光伏位于苏州的生产车间
光伏切片生产有着十分精密的工艺流程,生产车间的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导轮上下部温度等上千个参数实时影响着生产。一根仅0.1mm粗细的钢线不断摩擦硅锭,最终切出一片只有0.2mm厚的硅片,如此复杂的生产环境下,再资深的专家团队,仅凭人工经验,也很难100%保障产品质量。
工程师团队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将车间所有端口的数据标准化上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的1800多个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搭建参数曲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一边是有着多年实战经验的传统制造业专家团队,一边是有技术但并不懂光伏切片生产工艺的互联网工程师团队,项目需要双方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但因为陌生,出于对互联网工程师专业性的质疑,双方之间总存在一条“鸿沟”。
“专家们觉得工程师并不懂这一行,对其专业度存在质疑,觉得你凭什么能够帮助我?”张发均说,“那段时间真的还蛮苦的,一方面是迟迟未出成果被质疑,一方面要无视对方的质疑去快速学习专业知识。”
认可
转机出现在2016年6月,当时,协鑫光伏位于太仓的工厂停工后复开,同样的生产工艺、材料、设备和技术,还有专家团队把控,但生产出来的硅片良品率迟迟无法达标。
专家们绞尽脑汁,仍不见效,良品率还是达不到公司的标准。情急之下,太仓工厂的厂长,向正在苏州车间一筹莫展的大数据工程师发来了 “求助信号”。
“很偶然,也不是说完全信任我们,就说多个人,多个想法,让我们试试。”张发均回忆。
收到支援请求,阿里云的专家团队带着初步搭建成功的大数据平台赶往太仓。“通过太仓工厂车间的新鲜大数据,工程师对其进行清洗和建模,最后套入大数据平台调参。”
2个多月后,成果出来了。硅片良品率提升了六到七个百分点,达到了公司标准。
此时,车间里的传统制造业专家们,没有多说话,临走时,笑着拍了拍几位大数据工程师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成功
太仓工厂一役,填平了厂方专家和工程师之间的鸿沟,双方合作变得融洽起来。
8月份,之前被清洗分析出来的与良品率有关的60个参数,经过不断迭代后,最终剩下20个。此时,工程师们将数据输入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多变量分析,终于成功找到了提升良品率生产的最优解。
11月,最终成果显现。协鑫光伏苏州车间生产出来的硅片,在原有高良品率的基础上,整体又提升了1%。不要小看这1个百分点,对于年产值上百亿的协鑫光伏来说,仅仅这1%的提升,就能为企业节省上亿元的成本。
“这次的成功经验,完全是可复制的。”顺利迈出第一步,坐落于常州的天合光能CEO联系上了阿里云,这家全球光伏龙头企业看中了ET工业大脑为自家“对手”带来的巨大红利,希望双方也能有进一步的合作,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合作后,我们把天合光能的A品率提升了7%。”张发均说。
短短两年,原本2个人的阿里云苏州分公司,现在壮大了很多倍。团队与B2B的同事们一起,搬到了装修好的新办公楼里。两千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不仅有茶水间、卫生间,还有贩卖零食的休闲吧,独立的复印室和多功能会议室。可就算没有这样的办公环境,也再没有哪家传统企业会因此质疑阿里云的能力了。
阿里云苏州分公司办公室一角
纵观整个华东地区,随着ET工业大脑业务的不断拓展,阿里云先后在济南、青岛、南京等七个城市开设了了分公司。
ET工业大脑正在赋能各行各业,仅苏州分公司,目前就有二三十个大项目,合作对象基本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对象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苏州,更向外延伸至南通、常州和无锡。合作企业的类别,也从最初的能源企业,拓宽到钢铁、水泥、纺织和化工等制造业。
“现在中国前十的光伏龙头企业,大部分都和我们阿里云对接合作过,有的项目已经合作结束,在洽谈二期项目合作中。”说起这话时,张发均非常自豪,“当初我们要是冲动回杭州,现在也不会有这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