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十份文书到一个政务钉钉,40年市场监管“老兵”的执法变迁记-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天下网商记者 黄天然
今年56岁的鲍伟斌半辈子都住在这座富春江畔的县城——杭州桐庐,17岁他就成了市场监管局的一名巡查员,开始了富春江所辖区里的日常稽查工作。时间一晃而过,那时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公文包、拿着手绘地图挨家挨户巡查的年轻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了一位市场监管的“老兵”。
“35年前,我下村到白云源巡查一户磨豆腐的小作坊,几十公里的山路要走4小时,查完了这一户,一天也就过去了。”鲍伟斌回忆着市场监管工作的过往,不禁感慨,“现在真是不一样了,有了‘新工具’,一天做完十多户的巡查也不在话下。”
执法车来到桐庐石舍村
今年是鲍伟斌实际工作变化最大的一年。跑了40年市场监管业务的他,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摩托车又换成了执法车,现在,连他随身携带的那一只沉甸甸的老公文包,也可以“退休”了。
每次市场监管执法都涉及大量经营细节,填写多份表格必不可少,最多的时候要为一家企业准备38份表格。此外,还需将纸质资料录入电脑归档,如果信息应对的不同科室,就要重复填写表单,材料不齐,则还要再跑一次“返工”。
桐庐市场监管局基层工作人员执法需要带的一系列纸质材料,现在全部“退休”
如今,这些资料都统一集成到了“政务钉钉”里。鲍伟斌和同事们只要带上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执法。在“政务钉钉”的“掌上执法”模块里,有定位打卡、拍照、填写信息多种功能,而且打通了不同政府业务部门的信息。
“掌上执法”还可根据日常任务派单、规划巡查路线,辖区内的商家对于市场监管有咨询和求助,也可以用政务钉钉平台上的“三服务”系统来解决。一个手机APP让政务实现数字化,大大提升了基层的执法管理和服务效率。
在繁杂工作里熬成鉴假高手
1979年,鲍伟斌进入桐庐市场监管局富春江所,从此,他就把这一片经营户们的大小事挂在了心头。辖区片区有多少个村,哪个村有几家企业,哪条街有几家餐饮店、小食杂店,老板有哪些招牌生意,鲍伟斌都了如指掌。
回想刚刚进所里的时候,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地图”。当时还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也没有手机地图。那些散落在村子里的商户在哪里,经营什么业务,只能通过村委给到的线索,一家家地去找。执法记录全靠手绘的表格一条条地记下,装订到大册子里,去过一家就在地图上贴上标签,每户的经营情况和问题所在,都要在脑中记住。
鲍伟斌在商户做执法检查
“新来的小年轻为了熟悉辖区的情况,要在一线经历至少两三年的培训。”鲍伟斌说,“那时候,片区里的经营户很少,也就二三十家,尽管条件简陋,但也巡查得过来。”
几年下来,鲍伟斌成了富春江所的“活地图”,年轻工作人员入门都要向他请教。在街上巡查,不少老店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鲍师傅”。但最让鲍伟斌犯难的,是一年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增多的经营户。
不仅仅是县里的商铺和企业纷纷建立,村里也热闹了起来。富春江边芦茨村的农家乐和民宿鳞次栉比,经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鲍伟斌的工作量一年比一年多。
“人手数量赶不上增加的企业数量,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富春江所工作人员最多17名,有时候下村里检查的人手还不够。现在所里只有4个人,每人平均要负责片区500多个商户的巡查工作,是我当初刚工作时候的十多倍。每年的‘双随机’抽查时期,根本跑不过来,就只能加班加点来完成。”鲍伟斌说。
2013年,桐庐质检、食药、工商三个部门合并之后,市场监管局的工作量大幅提升,基层的公务人员的任务更为繁杂。从个体户注册登记、消费维权、市场秩序监管、产品质量监管、到食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知识产权监管和价格监管、处理各种举报投诉……全部都在日常执法的工作范围之内。
应对这样的工作量,要提升效率,只能依靠多年积累经验和一双“火眼金睛”。数十年的一线监管执法,鲍伟斌已经能凭借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找到执法的重点和门道。无数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任务还磨炼出了他的 “鉴酒”功夫,如今茅台、剑南春和五粮液等酒品是真是假,他一眼就可以鉴别出来。
一线工作40年,鲍伟斌练出了一双鉴定茅台的“火眼金睛”
“看得多了,就学会了鉴别。酒厂每年的包装、瓶身文字、纸盒的装订方式、图案设计都是线索,不等举报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政务钉钉实现执法“最多跑一次”
去年3月,桐庐作成为全省的第一批试点,率先在全县各部门应用了政务钉钉,也彻底改变了市场监管局的工作方式。
一开始,60后的鲍伟斌还不习惯用,但后来他发现政务钉钉的应用方法类似普通的社交软件,但功能更加全面。尤其是有了重点标明的电子表单,以及定位打卡地图等功能,不用老员工给新员工一一带路、教导巡查重点,即使是刚上手的工作人员,也能根据系统应用,快速专业地应对。
“再也不用担心纸质表单没有带全、还要再跑一次补全资料的情况,每家企业所有需要填写的内容都在政务钉钉里,且已标明查验的重点项目,要查什么内容、哪些是关键,一目了然。手机一项项勾选,比原来手写方便多了,也省去了电脑再次录入的步骤。”与鲍伟斌一同巡查的搭档、年轻基层干部余一朗说。
政务钉钉的应用,免去了手工填写表单的麻烦,减少了每个商户的巡查时间,而且对于片区内的多个商户,执法路线也有了更加智能合理的规划。
原先有一些在村里的小店招牌不明显,工商注册登记的名称也与招牌不一致,如果没有片区管理的经验,可能要来回跑很多趟、多方打听,才能找到。应用政务钉钉后,基于“定位打卡”功能,走过一次就可以在地图上“标记”位置,通过智能路线推荐,可以让工作人员顺路检查各家企业,效率大幅度提升。
“以前我们一天可能最多检查20多家餐饮店,现在通过政务钉钉的路线推荐,比如餐饮店附近可能有的4家药店,我们也可以一并顺路巡查完。原本需要两三天完成的工作,有了合理的路线规划,一天就都搞定了。”桐庐县横村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姚烨说。
原本繁复的市场执法监管工作,在政务钉钉上得到了简化。作为一个在线的政务协同平台,政务钉的“掌上执法”里还整合了政务部门的专属通讯录、千人千面工作台、智能会议、移动办公、执法任务提醒和派单等功能,每个商户的巡查记录一搜就可以看得到。
工作人员可以更高效地应对片区内不断增多的商户数量,也有更多精力投入重点违法行为的稽查工作,如价格欺诈、高风险产品的监管等,以保障市场更有序良好地运转。
整个所一年的台账检验分类汇总台账文件在桌上堆成小山,如今在钉钉里这些文书都可以简化为电子版
“之前纸笔记录像骑自行车。90年代我们所里有了第一台电脑,好比是摩托车换了自行车,那么现在用了‘政务钉’,就好比是用汽车代替了摩托车。”鲍伟斌说。“多任务一起干,多张表一起填,时代在进步,县里商户数量涨得快,我们的政务系统也更智能了。”
服务本地老牌企业有了新平台
在改变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的同时,政务钉钉让桐庐当地企业也感受到了新变化。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在政务钉钉平台上开发的一款“三服务”应用,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方,这一平台可以方便市场监管局收集企业、商家反馈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帮助。
鲍伟斌辖区所在的石舍村,近年来成了网红民宿的聚集地。夏季周末,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本地的老商户们生意兴隆了,却遇到了经营难题,当地的许多特产如“米筛爬”“庐毛红茶”“灰汤粽子”等名称,都被已经被其他企业注册了商标。
一些老经营户种了几十年的“庐毛红”没想到这名字竟然不能用了,还需要获得别人的授权,十分不解。在政务钉钉上加载了“三服务”的程序后,针对石舍村的商户们反应商标问题,鲍伟斌和同事们查明情况,为当地的商户科普商标保护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保护地方特产知名度的意识。
桐庐另一家老牌企业——浙江蜂之语集团,也在政务钉钉平台来反映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蜂之语集团董事长王加俊此前一直为“职业打假”的问题所心烦,加载了“三服务”的程序后,王加俊和县里同样受职业打假问题所困扰的企业主,可以及时将问题反映给市场监管局。
“在通过三服务程序收到多个商家的问题后,我们会将问题交由专业人士来对应解决。汇总问题后,我们邀请专家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如对商品标签字、产品广告语的规范等知识,帮助企业规避问题。”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城南所干部王纾婷说。在通过统一培训后,今年,蜂之语受到的职业打假次数已由之前一年的40多件降低到了今年的两件。
“每个企业在市场经营总遇到的问题各有不同,‘三服务’让我们更了解企业的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郑杨舟表示,“我相信数字技术能为基础公务员带来更多便利。”
目前,这样的“便利”改变了桐庐市场监管局的执法管理和服务方式,改变了在一线辛勤工作多年的“鲍佳斌们”传统的工作状态。如今,政务钉钉已经在浙江省、市、县、乡、村等各级多部门全面铺开,激活公务人员用户已经达到123万,上线各类办公、决策辅助应用715个。作为“数字政府”最新改造成果,政务钉钉正在向全国其他地区的基层部门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