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没那么重要,能够重新定义音乐价值的产品才是王道
【i天下网商注】近日,微信封杀虾米音乐、天天动听和网易云音乐一事闹的沸沸扬扬,QQ音乐今天凌晨在官方微博回应称,此举是为了捍卫正版。然而本文作者认为,这场封杀并不是简单的版权之争, 是一种争取用户与提升竞争壁垒的手段。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音乐平台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而不在于“独家版权”。
2月3日晚间消息,继微信封杀支付宝红包后,封锁再次升级,扩展到阿里系的两个音乐应用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同时,网易云音乐的分享也被封杀,提示是“由于当前分享的应用涉嫌含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无法分享到微信”。网易云音乐对此回应称,没什么缘由好抱怨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有自己的音乐应用,他们也不想失去市场份额,他们还要继续卖绿钻。
面对公众的质疑,2月5日凌晨,QQ音乐在其官方微博上作出回应:“是的,请回到尊重音乐的地方!”明确表示“我在捍卫正版的道路上不懈攀登,你却在盗版的迷途上越走越远。”
然而,笔者注意到,存在众多未授权歌曲的百度音乐没有被微信封杀,而QQ音乐的曲库也可能存在未授权曲目。这一场封杀真的只是简单的版权之争么? “独家版权”对国内的音乐产业生态意味着什么?
揭秘版权之争“罗生门”,版权成了一门期货生意
早期国内的音乐网站基本都是“盗版”,在“正版化”的早期也与西方成熟的数位版权市场不同,“预付”一直是主流的音乐授权模式,而预付的金额在国外也没有标准的类比做参考;而后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从数位音乐赚回预付的钱,而且收入与支出都是差距悬殊,包括QQ音乐的绿钻会员收入与版权支出相比都是九牛一毛,从而每千次点播和每千次下载的定价就形同虚设,预付款基本成了一锤买卖的价格,因此国内的数位音乐一直不存在、也根本不存在标准的行业定价。如果超出三年的时间,数位音乐营收的走势依然看不见弥补预付的春天,表明数位音乐的价值没有被有效开发出来,或者预付款本身存在“泡沫”,换句话说,就是互联网公司买贵了。
近几年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在国内也日益受重视,视频行业率先进入了“全面正版化”的进程,而音乐与视频内容都是具有IP属性的内容,因此音乐内容也具有竞争市场的排他性,各家互联网平台在争取独家版权的同时,唱片公司手中的版权就可再度提升预付的价码,但在数位音乐的市场营收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之时,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还甘心付出更高且不可回收的价格争取独家呢?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抹杀后进者,提升竞争壁垒。“拿不出足够的版权费,就不必来竞争了”,如果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瓜分掉全部音乐版权,预付价码越高就越难出现后进的竞争对手,但在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还没有默契地达成“三分天下”的时候,有一些意外发生了:一方面纯粹经营版权的海洋音乐冒出来,疯狂收购版权之后吃掉酷狗和酷我闯进战局,阿里巴巴完成虾米和天天动听的收购,后起之秀的网易云音乐也在一路飙升;另一方面百度在移动端的失势和版权预算的收紧,开始退出音乐巨头的舞台。
乱世之中,腾讯率先拿下了包括杰威尔、华研国际、英皇、华谊、少城、乐华在内的六家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之后又是国际三大唱片公司的两家(华纳与索尼)和韩国巨头之一(YG),以及当下最新一季的《中国好歌曲》和《我是歌手》也是QQ音乐购买的独家版权。去年笔者也接触了一家跨境版权公司,沟通部分曲库内地代理事宜的两个月时间,最终的报价是起始的四倍,这些曲库的版权价值究竟是多少钱?腾讯每年至少是几个亿的版权支出能收回来吗?
“独家版权”的争抢,使本身就不符合市场定价的预付价格提升了更多,但这价格本身不是对音乐内容的预期价值,而是争取用户时间与提升竞争壁垒的预期价值,音乐版权已不止是内容产业的一种“期货”,而是用户时间的“期货”,这种价值逻辑与凭借用户数估值的互联网项目很相近。但买入音乐版权高点的腾讯,如何回收成本?
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不再是稀缺的消费性内容,音乐在与更多的娱乐方式竞争,用户“非听不可”的普遍性需求会越来越弱。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用户比对手更难搞定,因此唱片公司普遍声援的强行向用户收费的模式,是不符合市场逻辑的且会提升失去用户的风险,泰勒·斯威夫特敢与用户叫板“不允许免费听我的音乐”是一例营销个案,她是建立在已有品牌和粉丝群体基础上发出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收紧了互联网渠道就是阻碍了传播,失去了传播就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和经营,音乐创作者的处境就会更坏,泰勒·斯威夫特之外的人可不敢轻易玩儿这一招。如果腾讯要回收成本,不能迅速从用户口袋掏钱,就要提升更高的市场份额,在内环境中屏蔽对手也是本能的反应之一。
新媒体,本身就是未来传播音乐和经营音乐的重要舞台
回归到音乐产业,不健康的预付机制与独家版权的封闭格局,对新生态的开发也没有多少好处。唱片公司表面拿到很多预付,但每年还在亏损,又有多少音乐创作者能在拿了巨额预付的唱片公司有很好的回报?我们不妨回顾近五年发生的事情,传统的唱片公司造出了哪一颗“闪亮的星”?《小苹果》和《我的滑板鞋》都是新媒体环境的产物,周杰伦等在现今市场依旧闪亮的艺术家均是在唱片工业时代(更确切地讲是窄域的媒体时代)成名的巨星,而且都在新媒体来临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就算新人李荣浩也是在成名之后才签了华纳。
但也的确有一家唱片公司是例外——摩登天空,反而不及其他公司拼命地在争取天价的预付,一面投资好的作品和艺人,一面开发新的可回收产品(诸如摩登天空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在一些版权公司叫嚣提升“期货”价格的时候,好的音乐内容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一步步进化与完善。在未来,艺术家与音乐作品的经营与推广,会更加地依赖互联网与新媒体,因此,互联网音乐平台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会在于音乐作品的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独家版权”也显然不是最要害之处。
在版权战争之外的领域,“用户比对手难搞定”的原则依旧适用,既然都不能回收“期货”的买入价格,切割日益衰退的存量市场不如试图去开发增量空间,把目光从对手转移到用户是更好的方式。比如QQ音乐去年发行周杰伦定价20元的数位专辑15万套,一张数位专辑短期内产生300万元的营收,与数位专辑包绑定的社交产品是息息相关的,数位音乐与社交属性的产品打包,是完全有可能创造出用户愿意主动付钱的产品的。但在本身就残疾的国内音乐市场,QQ音乐一家平台是接盘不了所有用户的,腾讯囤积了版权之后,施展的空间当然会更多,但QQ音乐的内销(如QQ空间、QQ游戏的相关业务)还不能完全释放海量数位音乐的价值,适度的外销也是会一种选择。
赢得未来用户的关键绝对不是“独家版权”,一定是来自能够重新定义音乐价值的产品,就像是推出iPod 、iTunes和0.99美金AAC音乐的苹果,就像推出宋冬野、《董小姐》和草莓音乐节的摩登天空。
(编辑/天下网商 杨雅雯,本文来源于虎嗅网,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面对公众的质疑,2月5日凌晨,QQ音乐在其官方微博上作出回应:“是的,请回到尊重音乐的地方!”明确表示“我在捍卫正版的道路上不懈攀登,你却在盗版的迷途上越走越远。”
然而,笔者注意到,存在众多未授权歌曲的百度音乐没有被微信封杀,而QQ音乐的曲库也可能存在未授权曲目。这一场封杀真的只是简单的版权之争么? “独家版权”对国内的音乐产业生态意味着什么?
揭秘版权之争“罗生门”,版权成了一门期货生意
早期国内的音乐网站基本都是“盗版”,在“正版化”的早期也与西方成熟的数位版权市场不同,“预付”一直是主流的音乐授权模式,而预付的金额在国外也没有标准的类比做参考;而后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从数位音乐赚回预付的钱,而且收入与支出都是差距悬殊,包括QQ音乐的绿钻会员收入与版权支出相比都是九牛一毛,从而每千次点播和每千次下载的定价就形同虚设,预付款基本成了一锤买卖的价格,因此国内的数位音乐一直不存在、也根本不存在标准的行业定价。如果超出三年的时间,数位音乐营收的走势依然看不见弥补预付的春天,表明数位音乐的价值没有被有效开发出来,或者预付款本身存在“泡沫”,换句话说,就是互联网公司买贵了。
近几年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在国内也日益受重视,视频行业率先进入了“全面正版化”的进程,而音乐与视频内容都是具有IP属性的内容,因此音乐内容也具有竞争市场的排他性,各家互联网平台在争取独家版权的同时,唱片公司手中的版权就可再度提升预付的价码,但在数位音乐的市场营收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之时,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还甘心付出更高且不可回收的价格争取独家呢?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抹杀后进者,提升竞争壁垒。“拿不出足够的版权费,就不必来竞争了”,如果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瓜分掉全部音乐版权,预付价码越高就越难出现后进的竞争对手,但在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还没有默契地达成“三分天下”的时候,有一些意外发生了:一方面纯粹经营版权的海洋音乐冒出来,疯狂收购版权之后吃掉酷狗和酷我闯进战局,阿里巴巴完成虾米和天天动听的收购,后起之秀的网易云音乐也在一路飙升;另一方面百度在移动端的失势和版权预算的收紧,开始退出音乐巨头的舞台。
乱世之中,腾讯率先拿下了包括杰威尔、华研国际、英皇、华谊、少城、乐华在内的六家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之后又是国际三大唱片公司的两家(华纳与索尼)和韩国巨头之一(YG),以及当下最新一季的《中国好歌曲》和《我是歌手》也是QQ音乐购买的独家版权。去年笔者也接触了一家跨境版权公司,沟通部分曲库内地代理事宜的两个月时间,最终的报价是起始的四倍,这些曲库的版权价值究竟是多少钱?腾讯每年至少是几个亿的版权支出能收回来吗?
“独家版权”的争抢,使本身就不符合市场定价的预付价格提升了更多,但这价格本身不是对音乐内容的预期价值,而是争取用户时间与提升竞争壁垒的预期价值,音乐版权已不止是内容产业的一种“期货”,而是用户时间的“期货”,这种价值逻辑与凭借用户数估值的互联网项目很相近。但买入音乐版权高点的腾讯,如何回收成本?
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不再是稀缺的消费性内容,音乐在与更多的娱乐方式竞争,用户“非听不可”的普遍性需求会越来越弱。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用户比对手更难搞定,因此唱片公司普遍声援的强行向用户收费的模式,是不符合市场逻辑的且会提升失去用户的风险,泰勒·斯威夫特敢与用户叫板“不允许免费听我的音乐”是一例营销个案,她是建立在已有品牌和粉丝群体基础上发出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收紧了互联网渠道就是阻碍了传播,失去了传播就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和经营,音乐创作者的处境就会更坏,泰勒·斯威夫特之外的人可不敢轻易玩儿这一招。如果腾讯要回收成本,不能迅速从用户口袋掏钱,就要提升更高的市场份额,在内环境中屏蔽对手也是本能的反应之一。
新媒体,本身就是未来传播音乐和经营音乐的重要舞台
回归到音乐产业,不健康的预付机制与独家版权的封闭格局,对新生态的开发也没有多少好处。唱片公司表面拿到很多预付,但每年还在亏损,又有多少音乐创作者能在拿了巨额预付的唱片公司有很好的回报?我们不妨回顾近五年发生的事情,传统的唱片公司造出了哪一颗“闪亮的星”?《小苹果》和《我的滑板鞋》都是新媒体环境的产物,周杰伦等在现今市场依旧闪亮的艺术家均是在唱片工业时代(更确切地讲是窄域的媒体时代)成名的巨星,而且都在新媒体来临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就算新人李荣浩也是在成名之后才签了华纳。
但也的确有一家唱片公司是例外——摩登天空,反而不及其他公司拼命地在争取天价的预付,一面投资好的作品和艺人,一面开发新的可回收产品(诸如摩登天空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在一些版权公司叫嚣提升“期货”价格的时候,好的音乐内容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一步步进化与完善。在未来,艺术家与音乐作品的经营与推广,会更加地依赖互联网与新媒体,因此,互联网音乐平台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会在于音乐作品的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独家版权”也显然不是最要害之处。
在版权战争之外的领域,“用户比对手难搞定”的原则依旧适用,既然都不能回收“期货”的买入价格,切割日益衰退的存量市场不如试图去开发增量空间,把目光从对手转移到用户是更好的方式。比如QQ音乐去年发行周杰伦定价20元的数位专辑15万套,一张数位专辑短期内产生300万元的营收,与数位专辑包绑定的社交产品是息息相关的,数位音乐与社交属性的产品打包,是完全有可能创造出用户愿意主动付钱的产品的。但在本身就残疾的国内音乐市场,QQ音乐一家平台是接盘不了所有用户的,腾讯囤积了版权之后,施展的空间当然会更多,但QQ音乐的内销(如QQ空间、QQ游戏的相关业务)还不能完全释放海量数位音乐的价值,适度的外销也是会一种选择。
赢得未来用户的关键绝对不是“独家版权”,一定是来自能够重新定义音乐价值的产品,就像是推出iPod 、iTunes和0.99美金AAC音乐的苹果,就像推出宋冬野、《董小姐》和草莓音乐节的摩登天空。
(编辑/天下网商 杨雅雯,本文来源于虎嗅网,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