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过热 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什么是农村电商?为什么要搞农村电商?目前的农村电商发展怎么样?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阐述得非常清晰。他说,农村电商是顺势而为,政府逼不出来这么好的势头。
文/魏延安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农村电商的热潮逐渐蔓延开来,而且出现少有的天下共热现象,即上到总理,下到县乡长;大到商界巨头,小到普通创业青年;外有互联网企业跨界,内有涉农企业转型;大家都有参与农村电商的想法,这与过去常讲的“上热下凉”“下凉上热”“肠梗阻”等现象大不相同。那么到了这个份上,农村电商是不是过热的担心也就出来了。我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声吆喝农村电商的,2014年更是不遗余力,但2015年也有些担心了,担心一些地方太急,不明就里,仓促上阵,热心办不好热事。恰在此时,李昌平先生为农村电商泼冷水的文章出现,因为李昌平先生有着曾向总理上书的人物标记,他的文章迅速得到传播。
在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是,农村电商适当提醒提醒是对的,过热不是好事,过急容易坏事,县县都要搞电商平台,处处建电商园区,确实是有问题的;但看完以后又感觉也不是滋味,对新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要客观、冷静、宽容地看,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不宜王顾左右而言他,把农村电商的讨论引入农村内生金融方向。
讨论农村电商行不行,我感觉要搞清楚什么是农村电商,为什么要搞农村电商,目前的农村电商发展怎么样,研判之后再说话。
深化对农村电商的认识,这是一盘大棋
什么是农村电商?现在相关概念太多,有喊农产品电商的,也有喊县域电商的,还有叫涉农电商的,还有叫农业电商的,稍微有些乱。而这些农村电商概念的背后,又连一个基本的常识性前提——什么是电商也没有搞清楚。
首先,电商的概念很大,广义的电商可以扩展到任何使用了电子化手段的商务活动;而即使我们今天讨论的狭义的电商,也可以将所有基于互联网发生的商务与服务活动算在内,它不是一种新产业,而是一种新路径、新方法,就是现在形容的新的“通用电力”,能带给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如果把电商仅仅理解为网上买卖,绝对是肤浅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读懂电商。
其次,农村电商也不单单是工业品下乡,或者农产品进城,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将农产品运用网上途径销售出去的农产品电商,有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等形式,而不是简单的开淘宝;二是在乡村聚集的以销售本地特色产品(包括工业品)为主要业务的乡村电商,像淘宝村、淘宝镇现象;三是将电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在县城周边,形成电商服务业、包装仓储物流相关产业和商品配套供应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县域电商;四是将农民需要的生活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通过电商终端的延伸,实现服务到村的农村电商,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京东现在搞的农村战略。李克强总理反复讲,电商的问题不简单。那么也可以同样讲,农村电商的事不简单,是一个大系统,应该深刻认识,全面认识。
农村电商是顺势而为,政府逼不出来这么好的势头
为什么要搞农村电商?有什么意义,我看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个是农民的现实需求。可以说,农村电商是一个民生工程。大家到农村转一转,农村人要缴个电话费有多难?要买一点有牌子的产品有多难?把每年“3.15”前后公布的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奇葩型假冒伪劣产品看一看,就知道农村电商市场多有大潜力。农村消费市场起不来,有“买不起”的问题,更有“买不到”的问题。现在农村人收入慢慢上来了,客观上是需要一个消费升级的,电商切入的时机比较好。无论是麦肯锡的专业研究,还是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数据,都给了一个现实的回答,农村电商大有“钱”途。比如黑龙江明水县这样一个贫困县,全县去年网购超过2亿元,大姑娘小媳妇网购十分娴熟。这也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敢讲“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底气所在。所以,到底是马云、刘强东他们是傻冒,还是我们的专家太聪明,大家可以思考。
第二个是青年的回乡创业推动。我们年年喊,年轻人快回农村吧,不然明天谁来种地?可是喊破嗓子也没有回去几个。为什么?在农村不创造一个年轻人愿意干、收入不错、还比较体面的营生,哪个愿意回去?重新像老一辈农民那样再去种地,年轻人肯定不干。但农村电商这个事出来后,年轻人愿意回去干,而且也挺好干。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账号、几千块钱,也就起步了,创业门槛低,风险小,动动鼠标有收入。各地的淘宝村起来后,年轻人基本都回来了。看一下现在的数据,农村电商的经营主体95%左右是年轻人。有年轻人,就有希望,现在的电商不也是年轻人率先在网上购物推动的吗?
第三个是农业的转型要求。我们搞了多年农业,但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破解,那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市场已经全球化了,而我们的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怎么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增产不增收的新闻整天报道,滞销倒掉的悲剧几乎天天上演。在小生产格局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只有以更加精准的信息化、市场化行为来破解,政府的推动有作用,但根本的力量在市场,电商就代表了市场的新力量。大家看看陇南的电商扶贫试点,贫困地区直接上网找市场,显然是一个便捷有效的路径。再看看京东在四川仁寿搞的“枇杷行”活动,确实通过预售化解了一部分销售的风险,这才仅仅是个小测试。再看看河南的杜千里、四川的赵海伶等青年网商在山区的实践,电商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卖不动、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那么说到这里,我也顺便说一句,我是对李昌平先生讲的“数亿的高度分散的小农,年复一年的从事无序、恶性竞争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因在组织和金融供给无效的推断无法苟同,中国农民目前的处境只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小农经济的一般的无奈的命运,不唯中国,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命运都这样,不从外部的大势找出路,“躺进小楼成一统”式的农村自救思路注定没有出路。而中国三农理论研究多年的最大成果是: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三农问题的最终化解也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这就是现在的“四化同步”,下一步的“五化同步”。
第四个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转型要求。这几年县域经济发展压力比较大,经济不景气,财政支出困难,招商引资的土地与环境约束越来越紧,是需要一些新的发展动力。从成功实践的县域来看,电商能够带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激活了消费,提升了人气,让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浙江这些年明确提出“电商换市”战略,一些县域在电商的发展中确实尝到了甜头,有经济,有民生,有政绩,还实现了绿色发展,县委书记、县长们何乐而不为?!
第五个是新常态下的城乡统筹要求。城乡统筹推进已经十年了,有成绩,也有不足。我看最重要的不足之一就是,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却在形成。这个影响很严重,意味着农民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又全面落后,当智慧城市、工业4.0扑面而来的时候,农村依然在传统农业转型的道路上挣脱。不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城乡的统筹就缺了桥梁,农业的现代化也就少了动力。而推进农村信息化,互联网+就是一个突破口,电商是重要体现。只有把分散的小农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大数据,充分实现市场对接,让农民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能在互联网上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从本质上破解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
农村电商发展才开始,多看看新事物的闪光点
目前的农村电商发展怎么样?我看还是宽容地看,成绩还是可喜的,前景依然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农村电商创业自发兴起。大量回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和部分大学生村官,开始运用电商这一便捷的平台,销售农村土特产品,还有新农人群体普遍在运用电商载体。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注册地址在乡镇的农村卖家达66万个,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群体突破100万人。
二是农村电商要素开始在部分村镇聚集。出现“淘宝村”“淘宝镇”这样的新事物,大量网商聚集在农村,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形成电子商务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已经发现淘宝村211个,涵盖网店7万个,直接就业28万人,并带来物流快递、包装等服务业大量间接就业,形成电商兴、百业旺、农村活的喜人景象。
三是县域电商发展风生水起。2014年中国“电商百佳县”榜单表明,“互联网+”与县域经济相融合,拥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县域电子商务快速、持续发展的过程,吸引了当地大量企业及上下游合作伙伴大规模参与、相互促进,电子商务正逐步与县域经济深入融合。比如位居“电商百佳县”之首的义乌,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53亿元,当地网商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的账户总数超过24万个,远远超过实体商铺的数量。
四是农产品电商深入发展。《2014-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上农产品的销售额从2010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速112.15%;2014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4000家;2014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为75万个,较2013年增长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五是电商下乡加速推进。自2014年10月提出“千县万村”计划以来,阿里巴巴农村电商战略已经在全国铺开,到2015年3月低,根据媒体披露的数字,“村淘”已进驻全国10多个省区市,800多个点,推进速度相当快;京东农村战略推进同样神速,到2015年3月已经覆盖近3000个村、招募近2000名“京东乡村推广员”,计划6月前发展数万名村民代理,覆盖中国数万个村庄;苏宁易购服务站规模达到1000家,今年将建成1500家。中国邮政也开始加速农村电商布局,遂昌赶街模式走出浙江在上千个村复制,村村乐、淘实惠等区域农村电商平台加速扩展。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在经过初期的尝试后,农民的网购行为越来越大胆,由一般的服饰鞋帽、日用商品发展到采购大型家电、家具、健身器材等产品。虽然不能说目前电商下乡取得明显成效,但至少已经打开农村电商市场的缺口,农民的消费新习惯正在养成,后续的发展值得期待。
显然,从面上的观察可以看得出,农村电商方兴未艾,成绩不宜低估,未来不可悲观。
农村内生金融不可过度神话,电商与金融在并肩作战
那么在讨论农村电商的过程中,李昌平先生话锋一转,随即开始了农村内生金融的深度论述,认为:“内因是决定性的,外因是辅助性的。内置金融村社是内因,电商只是外因。在内因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外因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怎么看这一番论述呢?
首先,要承认,农村金融的问题,放到再怎么高的地位去论述也是合适的。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而从一般经济理论来看,金融确实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所有产业资本的终极方向。
其次,要细分农村金融,内生金融只是农村金融的一小部分。农村金融的类别很多,既有商业银行的农村业务,也有农村政策性金融,还有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三农金融,再就是农民的草根型内生金融。在目前农村的金融饥渴中,虽然商业银行提供的农村金融不乏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但总体还是提供了大头,农民的草根金融只是毛毛雨。当然可以批评政策不给农民放开,但目前的农村金融现状至少是这样。
第三,是不是还给农民金融的权利,农村内生金融就会风风火火?我看未必。一个是农民现在缺少金融人才和管理能力,多少本意良好的农村合作金融最后变成了高息揽储再放高利贷的“异形”钱庄,一遇风险,跑路频频。最近的江浙一带,农村合作金融负责人跑路的新闻再次出现。有人指责监管不到位,监管的手哪里够得着农民?我在基层工作过,如果给农村的干部再讲大办农村金融,他们首先会跳出来反对,因为2000年农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的“烂尾工程”至今有些地方还没有收拾完,新的再出问题怎么办?不是最后又成了基层政府的责任?还有人老给我讲,台湾那边农民金融搞得就不错,大陆这边怎么不行。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发现一个情况,那边的农民金融用的都是城里的金融人才,我们什么情况呀?能请得起吗?另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目前农村金融的困境在于整个农村的衰败,一个连人都在大量撤离的农村根本不可能办起来欣欣向荣的农村金融来。我也到基层去看一些农村合作金融的试点,听到的情况是,一年就开两次门,一次是放贷的时候,政府的注资和配套的入股,一开门就被农民贷完,然后就关门了;再一次是收贷的时候,这个门可能要开很多天,因为过程慢,还得好好算账。这种状态下农村内生金融,发育的日子还长着呢。
第四,为什么李昌平先生举例的珠海农村金融就行呢?我看根本的原因是,珠海的农村不是一般的农村,这里的人没有向外大规模流动,这里的地正在等着坐地生财,这里的村还有大量外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着注入。在这种状况下,整合村内的资源,自己办一个内部银行,通融通融,合伙发财,自然有动力。所以,珠海的内生金融不具备普遍性,珠海的例子恰恰让一般农村的内生金融看起来更悲观,很难推得开。
第五,要农村电商还是要农村金融?目前农村都需要。但要注意,金融是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完全条件,不是有了内生金融,农村就起来了;而是农村有人有产业了,加上内生金融,会发展得更好。至于农村电商,对金融的需求要比一般产业少,因为目前的模式都比较轻,周转也快。我在农村调查,农村传统产业需求最迫切的是资金,可谓“无银钱难倒英雄”;而农村电商需求最迫切的是培训,主要是不会干,钱倒在其次。
第六,电商的终极方向也是金融,电商与金融会融合。李昌平先生说,“内置金融村社是内因,电商只是外因”;“电商是硬件,内置金融村社组织体系是软件”。真的是这样吗?我看这样的“拉郎配”式比较本身在逻辑上就有问题。恕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听谁说电商是硬件的,反倒都在说农村电商需要硬件支撑。在我看来,电商和金融都是激活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本身并不排斥,正在携手并肩前进,因为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必然要连带推动农村金融发展。2015年元月汪洋副总理视察蚂蚁金服,我感觉有深意,即农村金融在内部破解无方的情况下,基于电商带来的互联网金融,能克服一般商业性农村金融的诸多缺点,如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有效抵押不足等问题,而且效率高,十分便捷,发展迅猛。这恐怕是将来农村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
行文至此,已有五千余言,啰嗦半天,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形势比人强,农村电商的事情应该坚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基本态度,只要有利于农村农民,就让农村电商的“子弹再飞一会”吧!
(转自阿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为:魏延安:农村电商风物长宜放眼量——兼与李昌平先生商榷)
小县域,大生态。第二届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峰会将于7月8日-9日在浙江桐庐举行。上百位县长、顶级研究机构、权威媒体、电商精英……县域经济、农村电商、新型城镇化、人才工程、农村金融、农村物流……阿里巴巴集团、桐庐县人民政府将联袂献上一场思想盛宴。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峰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