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学招生的秘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学员面试分享失败,这是一件挑战人性的事,一个企业从创始人到整个组织,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伟大的企业。  
·湖畔强调整个学校进行知识创造。老师讲得好和不好,都会处于不断被挑战的状态。
·开始学员很想快速地找到一些答案,获得一些东西。一年来整个班开始能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长线的问题。这是做一个大学的价值所在。
·湖畔大学其实已经具备了类似国外大学能让自己保持着独立运行的能力。


口述/湖畔大学秘书长 卢洋
整理/天下网商记者 何承轩

湖畔大学诞生于2015年初,至今只办过两期,却几乎成为现今创业者们人人向往的“修行圣地”。不同于传统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这是一所旨在“发现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的大学。这往往让其录取名单一出炉就备受关注。

去年,湖畔大学第一届的学员里,云集了汽车之家秦致、俏江南汪小菲、优米网王利芬、快的打车陈伟星、36氪刘成城等创业明星。今年3月27日,湖畔大学第二届正式开学,本次的学员则包括了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58同城总裁兼CEO姚劲波、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虎扑体育董事长程杭、以及创办潮牌NPC的主持人李晨等39位企业家。

据公开资料显示,湖畔大学第二期的学员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8名学员具有10年以上创业经历,7名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第二期学员所在的企业9家是上市公司,12家年营收5亿元人民币以上。

那么,湖畔大学究竟招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业界曾对此产生了纷纷猜测和遐想。日前,湖畔大学秘书长卢洋向媒体透露了湖畔大学招生的秘密,以下为《天下网商》的整理:


没有“300年”,会办成很炫的培训班

马云提出来办湖畔大学,最让我们兴奋的就是300年,他说要办一所300年的大学。

这件事马云已经酝酿了五六年时间。他觉得中国现在处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时代变革里。企业家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一个力量,中国现在还缺少一所真正发现和培养传统企业家精神的学校,从商的环境价值观没有真正出现。

我们做这件事压力很大。对于“大学”这个词我们很敬畏。而且马总在前面加了“300年”,我们这群人没有从事过教育,我们针对的人群又是企业家、创业者。

湖畔项目组现在一共有16个人。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负责把校长的想法落地,我们是脸贴着地干活的人。

如果没有马云说的这300年,我们可能会把它办成一个很炫的培训班,有很高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对标到商学院、创业营这类的培训机构。但是当他提出了300年,我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美国那些已经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比如说像哈佛这些学校。过去一年,我们做很多事的时候会想得更远,想哪些是为300年要做的准备和铺垫,也许现在什么都看不到。

在工业文明时代,传统大学的知识体系已经经过了300年时间的积累,积累出一套理论、学术研究的体系。但是新的互联网技术变革时代的知识没有成一个体系,在学术理论的研究跟沉淀、积累上是需要时间的。

其实商学院和我们一样都面临很大的问题:找到那个能把未来说清楚的人其实很难。通俗地说,要找到一个好老师很难。所以我们没有任何包袱,可以轻装上阵,觉得怎么样适应未来就怎么来。我们会本着开放、共享、共建的态度出发,很强调让整个学校进行知识创造。

分享失败:挑战人性,但湖畔看重

马云校长把所有商业的从业者分成三类:生意人、商人、企业家。

什么叫生意人?就是有钱就赚,唯利是图,赚一票是一票。而商人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是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边界在哪儿?就是在于把为社会创造价值、或着对于社会承担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立身之本,所以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方向。

我们用一个价值观去定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叫坚守底线、完善社会。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不是简单地因为他事业做得多大,他一定有企业家精神。如果没有有共同的价值观,学员不会选择湖畔,湖畔也不会选择他。

我们这次第二届招生的时候,有几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在进入面试的67人名单里,只有18家上市公司,但是最终录取的只有9家。企业做得越大、商业盈利能力越高,并非我们的首选。

我们在筛选过程当中发现,企业家精神会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比如,我们有一个条件是要求每一个报名的学员必须创业满3年以上,附带条件是必须要提供三年完税证明。有候选人商业成就非常骄人,企业前景很多人看好,但是他拿不出三年完税证明,我们果断拒绝。我们想传递的就是一个声音:真正想办成伟大的企业,从第一天开始,合法经营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我们倡导去研究和分享失败,所有学员面试时要分享过往的一个失败经历。有一个学员也是很牛,他不愿意,担心有人拿他的失败经历去炒作或者干什么。没有愿意分享失败的心态,我们果断拒绝。对未来时代的企业家来说,开放、分享的心态,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不适合来到我们这。

这是一件挑战人性的事,其实中国对于失败的看法是有误区的,有的时候上纲上线,甚至跟人的智商、人的能力等等去挂钩,所以很多人就害怕谈论失败。从学员报名那一天开始,到三年后完成湖畔大学的学习,看他对失败的态度的前后对比,这可能就是他的收获。

学员里90%以上的人都不止失败过一次,所以你怎么定义他?也许创业并非是他的天性,并非是他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追求,他只是去抓一个机会而已。真正把创业当成他生命的人,是不会被打倒的。我们的校董史玉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学员中经历过一次以上失败的人占90%以上。我们挺看重学员曾经历过的失败。因为摔过一次跟头,人会真正去反思,这是我们更看重的。一个企业如果要变成一个优秀、甚至伟大的企业,失败应该会成为它集体的文化,一种本能。一个企业从创始人到整个组织,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伟大的企业。  

招生第一关:保荐人制度

湖畔想寻找一些未来30年能影响中国经济的企业家,寻找千里马,谁最适合去做这个伯乐呢?我们认为,企业家去看待企业家才是最合适的,就是让有经验的企业家去识别。传统的面试是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几十分钟去判断一个人其实是挺难的。创业者本身的商业天赋以及他的品行、企业的文化,在圈子里是有口碑的,所以保荐人制度其实更多的是让企业家去推荐那些他了解的人。

保荐人制度现在刚刚起步,是需要持续被迭代和改进的。所有的保荐人对于所推荐的公司,是需要背书的。我们对每一个保荐人所能够推选的名额也有5个人的限制。 

我们对于选学员很慎重。第一届的时候,互联网的比重会比较高一些,但是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未来,传统商业,包括医疗、健康、高科技这些行业,是一个多元化行业,这些行业是会跟互联网结合的,没有天然的所谓的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区别。在行业的广度上我们会更宽,这也跟我们保荐人多元化的构成是有关系的。保荐人里面有做传统行业的,有做高科技的投资行业,这决定了他会给我们引进源源不断的多元化的成分。

招生第二关:背景调查

当我们拿到推荐名单的时候,首先会自己做一个判断,进行硬性条件的筛选,筛选完以后我们一定会上门,到他的公司做一对一的沟通。我们要去看他整个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与候选人之间的沟通,从他的意愿、他能分享的开放度等等方面作判断。然后我们再到保荐人、学员这里面去征询意见,了解这个人在业内的口碑到底如何,有哪些实际上跟他说的不一样。因为做比说更重要。

这有点类似于背景调查,我们再去找这个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分析人来判断他所做的这个事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对于这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的可延续性。这些是外界从1800人、到100人、到67人这个数字背后看不到的。

招生第三关:面试环节学员互选

面试环节,学员6个人一组,在同样的命题、同样的模式下,让学员来选择学员,然后再由面试官再做最后的决定。

在所有面试中,学员选择出的结果跟面试官的结果一致性是比较高的。学员们在选学员的时候,他们互相之间不是看对方的商业做得多牛逼,他们就看三个点:

第一,你外面做得很牛他们不会认,他们就看你跟人之间交往是否平等,就看你是不是有真才实料。

第二,这个人有没有分享的心态。因为接下来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得在一起。如果互相之间没有一种愿意开放的分享的心态,那会是一个痛苦的事。

第三,很多学员反而会选择跟他不一样的人,他会觉得不一样才会让他有新的东西产生。

选班委不止看3年

我们一直在平衡所谓实战跟理论的度。我举个小例子,关于班委这件事。

学校里选班委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班委说白了是帮着学校一起干活的人。但我们在策划的过程中也争论、纠结过。我们隔了差不多一年左右,才去选出班委。我觉得一个班的人,经过一年,他们聚了六次之后才会互相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第一期投出的班长是秦君,然后还有周航、秦致、张宁、孙博、陈伟星等班委。陈伟星和孙博都是80后。同学们投票的时候,也很看重平常这些人的思想是不是有独到性,也看这些同学是不是值得被信赖。

这个班委我们其实不是只看三年。我们觉得如果当它成为一个校友会,他们也是未来这个群体的灵魂。

这背后都透露出同样的一个信息:首先你在创业,你是不是真的对这个事情充分相信,并且能让自己活下来。过了这一关之后,一个企业家的真正格局被打开,思考要上到一个高度,这个是我觉得湖畔能给他带来的东西。

一个学校有自己的定位,我们没法满足所有的需求,所以就尽量调整。后来我们也发现,二期学员创业的年限,10年以上的比例远远高过了一期。很多人是已经连续创业的老兵,平均年龄比第一期大了1.5岁。

企业家不逃课,到课率达80%以上

关于课堂设置,第一,我们一直在琢磨企业家(讲师)跟教授该怎么搭配,用什么样的方式是可以把他们各自的领域精神发挥到极致。我们试过很多模式,比如说像冯仑和张维迎,他们是以前的大学同学,由他们来一起组织3天的内容。罗小薇教授做创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找她跟史玉柱来搭配,看怎么能够用她的理论去托住史玉柱。

前两天一个学员聊了这一年来他的感受。一开始他来听课的时候,大家都很急躁,很想快速地找到一些答案,获得一些东西。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站在一个评判者的角度,来评判老师。老师讲得好和不好,他都会处于这么一个状态,不断被挑战。这一年我们不断强调人跟人互动,人跟案例去互动,这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断被激发的时候。

所以这位学员一年来最大的感受是,整个班、包括他自己本人开始能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长线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做一个大学,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这儿。

第二,我们在设第一届36人这个人数的时候,考虑了一个课堂的氛围要保持,不要冷清、气场散掉,不得少于20个人。开始我们也会担心,企业家请假之类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参考传统学校里的到课率,保守按60%来算,学员至少要在30人以上、40人以下。最后学员刚好到了36个。这个36没有刻意,但我是用这么一种方法去框算过。一年下来,我们每一次的到课率至少在80%以上,最高的是在95%,有的时候几乎是全到。

关于请假的问题,我们设定了学员在两年的集中学习时间段内出席不得少于68个小时。整个时间由你控制,一旦超出这个时间,自动退学。我们只告诉你底线,剩下的是相信每个人。

第二期的模块跟第一期一样,都是12个。思路、定位,各方面更加清晰。第二期最大的变化是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课堂往外延伸到我们一个封闭的线上社群。

这个社群是一个包括所有老师、校董、保荐人、学生百来号人的小群体。很多问题探讨会在网上开始进行,这也就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就可以持续往下走。形式没有什么新鲜的,但关键就是这群人。

300年大学基石:独立、共享、共建、实体化

我们选择学员,不会跟(阿里巴巴)公司内的所谓业务团队、部门去做任何汇报,去做任何沟通,不会管这个到底跟阿里的战略有没有关系。

湖畔大学从成立第一天开始,注册的方式就已经决定了它如何保持中立性,它其实从法律意义上跟阿里没有任何的关系,就是在民政厅下注册的一个民非组织。整个学校未来的决议模式也是由校董会来投票决定。所有这些保证它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保持独立性。所以它其实已经具备了类似国外大学能让自己保持着独立运行的能力。

我们注册的是民非组织,还有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所有花的钱都是要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所以就算这个学校它有钱,也不能当红利分走,是必须投入到教育建设上。

我们现在保荐人、校董跟学员都是企业家,每个人背后都是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希望这个群体在推动整个中国商业社会进步、企业家精神传承,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影响一大批创业者。

湖畔大学这两年在临时过渡。我们在杭州还有一个300多亩地的实体学校,现在正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这以后就是真正的实体大学。这个学校会建成什么样?这个学校每天会跟更多的创业者去互动,去分享,这就是我们说的共享、共建。


(编辑/祁钰)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